论语里,孔子与冉有,子路的关系是怎样的?有哪些例子?

问题描述:

论语里,孔子与冉有,子路的关系是怎样的?有哪些例子?
冉有和季路(子路)的性格是怎么样的? 在论语里记载的有哪些可以说明孔子和冉有、季路的师徒关系并不好···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2-05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子路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善于政事
冉有善于理财,多艺,政事也不错
其实他们的关系还是挺好的,子路、冉有都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尤其是子路和孔子,不要以为言语上不客气就觉得他们关系不好了,我看他俩关系最好了- -
1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
2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这个.孔子不认冉有做弟子了,还让弟子们去声讨他)
3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4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翻译: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冉有这个人貌似很忠于季氏吧,帮季氏做了很多令孔子不满意的事,孔子不喜欢季氏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第9题老师
下一页:j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