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简介有3000字左右的吗?

问题描述:

孔丘简介有3000字左右的吗?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2-16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孔丘是一位杰出的古文献篡改家,按照自我意愿随意修改了《诗》、《书》、《礼》、《乐》、《周易》、《春秋》,汉武帝时期,有人于孔子故居壁墙中偶得孔子篡改之藏书,因彼时古籍缺乏而使得该篡改之书得到重视,后,西汉官学逐渐演化出古文经学、今文经学,亦与此密切相关.孔子为人心术不正,其思想及学说缺乏哲学论辩推演、避而不谈善恶之标准,其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主导的理论迎合了统治者的统治需要,统治者籍此理论以科举形式强力推行愚民政策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孔子亦因此而身价大增.
孔子理论借由统治者的强力推行而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而恶劣的影响,严重扭曲了华夏民族的民族气质,使得统治者和官僚可以高举仁义大旗,依据孔子理论肆意为各自利益辩解、打击对手、安于现状,继而造成了华夏民族的停滞不前.
公元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在失去了统治者以科举形式而强力推广的支持后,孔子理论露出了价值原形,并迅即被民间撇弃,随后数十年,中华大地上形成了无论国共两党还是民主党派都对过往文化深刻反思和对孔子理论深度批判的局面,其中以无党派人士鲁迅的批判较为引人注目.这种反思和批判持续到文化大革命时形成了一个高峰,以“破四旧”为代表的各类民众反孔运动,因极度反孔、灭孔而使得许多相关和不相关的文物都被殃及、摧毁、砸烂.时光流转,许多现代人不了解当时的情况,又开始盲目尊孔,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孔丘身世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丘政治生涯
孔丘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由于并无真才实学、其理论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使得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职务提升很快.他50多岁时迫于形势,离开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14年中,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丘,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丘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丘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丘,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丘,孔丘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丘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丘已51岁了.孔丘治理中都一年,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大约正是在这几年孔丘得势之时,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悬案“孔子焚书”.鲁定公12年,孔丘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丘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孔丘不得已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丘55岁.
孔丘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丘,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丘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丘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卫灵公对孔丘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丘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丘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丘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丘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丘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丘便带弟子离开.陈国、蔡国的大夫们怕孔丘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丘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丘,孔丘师徒才免于一死.孔丘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得回鲁国.鲁哀公16年,孔丘73岁,患病,不愈而死.
孔子焚书:
《史记》 《伯夷列传第一》记载: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於六.诗书虽缺,○司马贞 按:孔子系家称古诗三千馀篇,孔子删三百五篇为诗,今亡五篇.○又书纬称孔子求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秦穆公,凡三千三百三十篇,乃删以一百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今百篇之内见亡四十二篇,是诗书又有缺亡者也.
《尚书》纬《睿机今》(尚书·璇玑钤)说:"孔子求书,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以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为《尚书》,十八篇为《中侯》,去三千一百二十篇."
孔丘在周王室"单氏取周"的政治动荡中小人得势后,有机会"修春秋",原典、史书只能辑录,损伤者只可以尽量原样修复保存、以便后世研究,孔丘有何权力大肆删减、焚书而"修春秋"?
因正史大都是儒家弟子所做,而纬书之论不少会与儒家仁义有所冲突,甚至会降低儒家形象,故,在儒家把持的正史编纂工作中,纬书属于必不可信、不得入正史之流,所以现代人若想找到孔子焚书的把柄,难上加难,即便正史记载中有些地方不慎缜密而可以推断孔子焚书,但推断毕竟不是直接证据.即便远至汉代《孔壁中经》的发现,亦不得降低孔子的光辉形象而损及君王天授的合法性.
孔子焚书,使得中华上古记载出现了空白,给中华文明史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孔子“修春秋”的篡改历史的行为使得诸多上古历史如“禅让制”的谎言一直蒙骗了中华民族数千年.
无论其所作所为,还是对后世中华之恶劣影响,都使得孔子成为中华民族的第一大恶人,中华民族恶人当道之风气、懦弱自私之性格的形成,孔子居功至伟.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