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亦来解“道”之:如何正确解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问题描述:

吾亦来解“道”之:如何正确解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09-25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王弼版 在我看来,许多解老之人对《道德经》第二章核心思想的把握都不大准确,望文生义者甚多.最糟糕的的解释是什么:因为知道了美或善,所以就有了恶或不善,等等.言外之意,你在脑子里应该放弃善恶之分别,好像世人的错都是因为有了善恶之分一样.这样肤浅地解读老子简直令人啼笑皆非,也太小瞧老子的智慧了吧! 首先,我们来看三个基本概念,“真、善、美”.这三个词儿我们经常会见到,到底是啥意思呢? 先说“真”.所谓“真”,其本意为:仙人变化而登天.怎么理解呢?我的理解是,仙人都是修道成功之人,可以呼风唤雨、变化无穷、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智慧超群、且没有常人之痛苦.古之圣人造这个字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在明示我们,人生的目的或意义就是要向仙人学习,向“真人”看齐,探寻生命的秘密. 我们也经常会听到求真求实,世人若要求“真”,实际上,在最高层面上,就是要探寻生命的终极意义或世界的真相.在这一方面,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寥若晨星,如释迦族的圣人佛陀和中国的圣人老子等,他们发现了世界的真相,也就是说发现了人生的秘密或生命的意义及其玄妙,即修行得道或觉悟成佛.这里的“真”在佛陀那里就类似于“觉”,在老子那里就类似于“道”.作如此理解之时,一定要记住“道可道非常道”或“佛说一切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的含义,否则在逻辑上又都全是错.今天的人们,根本就不相信有什么神仙存在,觉得古人的说法很可笑,“真”也仅仅被解释为与客观存在相一致的认知,即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程度. 再来看“美”.《说文解字》说,羊大为美.因为羊是六畜之一,是人类的主要副食,所以只有肥美的大羊才好,是一个比喻,似乎美与古人的饮食有关.是这样吗?谬也,这是古人典型的望文生义.若这样理解,定会气死造字者仓颉先生.难道羊大才能算美,而小羊羔不美吗?我们知道,小羊羔的毛皮和肉都是制作上等皮衣或菜肴的最佳原料之一.再者,古人主要的肉制品和祭品应该是猪,而不是羊. 其实,“大”的本义是:正在舞蹈之人,或者姿态舒展之人.“美”上面的“羊”,表示一种类似羊角的装饰物.你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图画儿,有一个佩戴着羊角头饰的人正在跳舞;或者说一个佩戴羊角头饰的人两臂伸展、姿态飘逸、胸怀开放,或坐或站. 为什么要佩戴羊角头饰,而不是其它如狮子或者蛇的饰品呢?显然,这是古人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就像我们今天穿衣打扮一样.羊在古人的眼里具有很多的优秀品质,如温顺、合群、高贵、吉祥、珍贵等等,可以满足古人的很多物质和精神需求.那么,谁会拥有这些优秀特质而成为古人造字的模拟对象呢?我更倾向于圣人或王者,而不是舞者. 在上古,三皇五帝时代,要被民众推举才能成王,而只有圣人才有资格成为王,只有温文尔雅、接纳民众、不与民争利、与人民和谐相处、给予民众幸福快乐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王,这样的王所展示出来的风度或者说状态就是一种美,真正的美,内外合一的美,公认的美.一旦你成为这样的王,你自然就拥有了无上的权力和名声,与此同时,你也就拥有了支配资源或财富的能力.总而言之,有益于他人的人或事物才会显示出其存在的真义、真正的美. 那么“善”又是什么呢?很多的解释都是同义反复,罗圈话.如:善者,吉也、良也,大也,美也,等等,相互解释,你永远也不会明白其真正含义.儒家那里的很多概念都是这么解释的,弄得人云里来雾里去,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恼. 古字“善”者,上为“羊”、左下右下各为一个“言”字.我对其理解为:羊头,表示羊的美好品质;言者,说文解字曰,直言也,发端也,内容当然是直抒胸臆、志向、疑问等等.两个言,而不是一个言,表示公平、公开、公正(不好意思,借用了证券市场的“三公”原则,没关系啦),不一言堂而走极端.两言架起一个羊,意即通过三公原则,实现民众美好生活.也就是说,善可以理解为:使社会公正和谐、各方利益协调、美好愿望得以实现,是德的外在体现(德的本义为目直心正). 综上:“真”可以理解为,大到对宇宙、生命意义的追求,小到为主观认识与客观存在一致性的求证.若认为它是纯概念性的,即为真理;若认为它是实体性的,即为道或觉,求道就是求真.“善”则是对社会事项公正治理的一种内在要求,是行为规范,主要是针对当政者和社会精英阶层而言,实际上道德经整篇就是老子对王和官吏所说的话.“美”则是按照真与善的内在要求去做,即真善合一时所展现出来的外在状态. 《道德经》中,讲道或者说求真修道的篇幅极少,只有片言碎语.因为实在不好说,况且自信的世人根本不信,短短的三天时间,根本无法给尹喜讲透,释迦摩尼讲经49年哎.所以,老子被迫将讲述的重点放在了德,也就是道的外在表现,在我看来,就是关于善与美的问题,就是社会治理与和谐发展问题. 好了!啰嗦了一大堆关于真善美的问题,现在言归正传,看看老子在第二章到底说了些什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其实,这是一句大白话,意思非常明了:当天下之人都追求自己认为的美好或者善的事物的时候,好事或者善事儿就会变成坏事儿,即变成了恶或者不善,反之亦反是. 这句话有三个层面的深刻含义:1、任何事物都是二元对立与统一的矛盾体;2、相反的二元可以相互转化;3、转化需要一个度. 很多人包括不少著名学者对这句话的解释要点多是:由于天下人知道、认为或定义了美,所以恶(的概念)就出现了,或者是因为有了相互的比较而存在了.再前进一步的解老者最多再加上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一评述,况且不少人往往还要居高临下的表扬一下老子,说他具有古代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看看这样的解读,似乎只要不定义美、不发现美,恶就不会出现似的.唉.,我呸!请问这样解读老子之人,你能活生生的把自己脑子里的美丑善恶概念拿掉、变成个木头人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嘛! 物理宇宙产生的时候,万事万事的矛盾就随之产生了,如高下、前后、大小、阴阳等等,这是客观存在.不管人类出现与否,它们都是存在的,当然同时也是无名的,名字是后来的人类给它有限定义而已.正因为如此,人类所获得的所有关于物质世界的真理都是相对真理,而不是绝对真理,相对真理都是会随着条件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人类来到这个星球的时候,为了自己肉体的存活与舒服(喜好情感),同时也是由于资源的限制,因而就有了追求和逐步升级的贪婪(我对贪的定义是超过肉体基本生存的欲望).一般人都会趋利避害,而境界高的人则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慢慢地,关于如何分割利益的制度性安排就会出现,尤其是如何看待他人的利益这一问题.这样,在不同人的眼里,善恶是非观念就会自然产生、且内容也会大相径庭,你不可能装糊涂将其抹掉. 也就是说,善恶美丑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的,其根源在于人类无限的贪欲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所致.按照佛学的观点,如果你去除了贪欲,你就不会出现在这个星球上了,除非你是想来这个星球利益众生的.但是,目前的你,看看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你就会知道,自己是不是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全心全意为众生利益服务的肉身菩萨喽. 所以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绝不是告诉你:事物有美丑之分,最多再加上事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之所以会转化那都是因为你知道或定义了美或者丑等概念的缘故等等.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老子用了一个词儿“皆知”.“皆”表示事物发展的“度”,即大家就某一事情发展形成了完全一致的看法.至于“皆”是多少度,当然会因事物的不同而相异,所以,把握“度”就是一种智慧、经验和艺术的结合. 按照在下上面所说的三个层面的含义来理解“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就不仅可以定义美丑善恶,承认它们合理的客观存在,同时也可以通过调节事物发展的“度”来正确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任何事物,超过了一定的度,好事就会变成坏事儿,真理就会变谬误.但在这个度之前,美就是美,恶就是恶,善就是善,不善就是不善,二者清清楚楚,是非分明,丝毫不爽.否则,你就会耍滑头,社会就要堕落了. 要正确把握事物变化的“度”才是老子在这句话里想真正表达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东西.老子他老人家是在提醒我们,做事不能过度,不能走极端,否则,就会陷入理想的怪圈,并最终导致不仅美好愿望不能实现,而且连是非善恶都会分不清楚.今天的我们不就是这样的吗? 近期,四川雅安发生了7级大地震,大家“皆知”应该积极参与救灾,是善事儿吧?没错,值得表扬.可是当众多赶往灾区想亲自参与救灾的私家车堵住了救灾通道,使救灾物资进不了灾区,同时灾区的伤员也无法运送出来的时候,好事儿就变成了坏事儿.最后,公安部不得不发布通知,未经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都不得擅自前往灾区救灾.如果救灾的私家车不多,没能形成交通阻碍,则亲自参与救灾的私家车车主就是在做好事儿.反之,太多了,就是好心做了坏事儿. 再比如:当大家“皆知”经济前景不好时,股市就会趋势性看跌.当从菜市场阿姨“都”在议论股票到办公室的白领“都”不再关注股票甚至忘了账户密码的时候,即大家看跌的意见“皆”一致时,个股动不动就会出现连续阴跌甚至跌停(即崩盘).这绝对是坏事儿吧?没错.但同时,疯狂的非理性的下跌却会给抄底大军带来历史性的盈利机会,况且,股市往往会在最后的重重的放量一跌之后进入反弹,甚至开始新一轮的牛市,坏事儿变好事儿.反之亦反是.如果你是股民,这个道理,你懂的. 其实,人类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情形,最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挣钱.有钱,是好事儿吧?没错!没钱的时候,努力工作,积极上进.有钱了,吃喝嫖赌,觉得自己不得了了,与人不同了.同时,为了挣钱,不择手段,欺诈、偷税、卖淫,甚至杀人放火.尤其是当赚钱成为唯一目的时,生命的意义就会被迷失,笑贫不笑娼,道德底线就会被一再突破.然而,当某种不良风气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社会的制度性变化、司法革命甚至社会革命.革命就会净化社会环境,但同时,也会孕育出新的社会问题来.人类社会永远都是在充满形形色色的二元对立的两个极端中震荡着,痛苦着,步履蹒跚着,并且其总的趋势还是下行的.唉,真是令人悲观.为什么呢?因为人人都认为自己很聪明,个体行为的极端化、私人利益的最大化最终会导致集体福利的丧失,进而导致个人福利的损失(囚徒困境啦).人类离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日子还非常的遥远着呢. 接下来,老子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帛书版中,“前后相随”之后还跟着“恒也”二字.在我看来,“故”字,很有可能是聪明的后人自以为是的添加.因为,故者,所以也,表明前后因果关系.但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不善已”句推导出“有无相生……前后相随”句.恰恰相反,后者还是前者的原因,也就是说,老子用的是倒叙的方式,先直接说出现象或问题,后再说产生的相关原因.那原因是什么呢?即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六种相互关系的客观存在,且恒也,永恒存在,不可改变.其实,“恒也“二字也可以没有.我们知道,现实世界中不止上述这六种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无数种,这里,老子用的是列举法.本人在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的解读中已经简述了“有无相生”的道理,其余五项,根本就不用解释,傻瓜都明白,狗都懂的(因为狗和人一样也是生活在三维的物质世界中). 最后,老子提出了解决上述现象或问题的关键所在,即“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即所以、因此.“圣人”为何人呀?“圣”者,古字左上为“耳”、右上为“口”、下面为“王”,表示能够通达“天地人”三理的王.在上古时代,王必是圣人,而圣人也可能成王. 至此,《道德经》最为核心的词汇及思想出现了,即:“无为”.我们俗人最想了解的是玄玄乎乎、神神秘秘的“道”,可老子并未多说,而是重点在说德,并讲述了实现道、德、仁的方法,即“无为”法. “无”的本义是没有,是感到空无所有,其本质还是一种“有”,即有个“无”存在.“有”的本义是感觉得到,不仅可以感觉到“无”的存在,而且还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物理世界的存在.有与无,二元对立,可以相互转化,但二者皆来自于道.道则是既有既无、既非有既非无,“不可道”的.详细在此不表,可参见第一章的解读. 人类害怕“无”,害怕自己消失(死亡)、没有实物、没有朋友、没有快乐、没有财富,等等,所以拼命追求“有”的东西,想抓住“有”.这个“有”,不仅仅是实在的东西,而且还有无数的虚名.但人类愚痴,岂不知“有无相生”,可以转化,岂不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所以,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就不仅仅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老子告诉我们,要站在“无”的一面,以其为出发点,去实现“有”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以“无为”的方法去实现本想“有为”的目标.若站在“有为”的角度去实现“有为”的目标,必将失败并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只有从“无为”出发,最终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你想成就自己的私欲吗?很简单,请你从大公无私开始.你想他人为你好好服务吗?那好,请你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开始.因为,公与私可以转化,二者对立成一体,只有大公才能成就大私啊. 想当年,打仗冲锋时,共产党的口号是“同志们,跟我上”,而国民党的则是“弟兄们,给我上”.看看,公私境界,高下立知.这就是共产党最终夺得天下的根本原因. 想在股票市场赚大钱么?那就在大跌中买进吧,追涨,死矣.机构会怎么做呢?是在用大量的钱将股价硬拉上去吗?非也,是先找时机把股价给砸下来,引诱大家低位割肉抛出;并在你胆战心惊中,再把股价拉到你想都不敢想的高度,最后抛出利好消息,让你来合理接盘.所以说,欲涨必先跌,否则,愚人之术也.你不能只看到涨(阳),还要考察其涨的原因(阴),依阴而决定是否买进,而不是盲目因涨而追涨. 你想搞掉自己的对手,拼命说其坏话,行吗?不行,那只能搞坏自己的名声.怎么办?捧他,让其洋洋得意,忘乎所以,再找机会,放大其错误,将其从高高的位置摔下,让其永世不得翻身.这些见不得人的谋略其实都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反面应用而已.嘿嘿,老子是各家各派的宗师! 罗嗦了那么多,“无为”到底是神马意思嘛? 在解读“道可道非常道”时,我们说过:“无”,其本义是没有,不存在,否定,与“有”相对;引申义可暂归述为两个,一是发展事物的初始状态,看不见、摸不着,虚无,阴,清净,弱小,基础,贫贱,不争,客,守,下,谦虚,舍,民众,不贪,不占,不刻意,不妄想,等等,二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根本方向、趋势等,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是“有”的另外一种表现方式. “有”,其本义是存在,非无,肯定,与无相对;引申义也可以暂归述为两个,一是事物的繁荣状态、表面现象,看得见、摸得着,实在,纷杂,阳,强大,上层,富贵,争夺,主,攻,上,骄傲,得,君王,妄想,贪婪,占据,刻意,急躁,自以为是,等等,二是事物发展的外在因素、枝叶末节、衍生现象,发展动力减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无”,是“无”的另外一种表现方式. 所以说,老子的“无”是泛指,指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清净、阴柔、谦逊、利他的、且往往被人忽视的阴的一面,不是确指“没有”或者“不”这样的意思;而“有”则是泛指表象、贪婪、刻意、急躁、张扬、利己、名利、虚荣等事物发展中所表现出的、往往被人们奋力追求的阳的那一面.这样,“无为”也就不是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也不是大多数解老者笼而统之所说的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儿这样一句空话(因为客观规律都是具体的),而是说要从清净、无私、守柔、谦逊、利他等角度去做事儿;“有为”则是指带着善心、妄想、甚至是私心去刻意解决社会问题或实现相关目标,总是想锦上添花.人类总是在竭尽全力追求“有”的东西,并选择性的遗忘“有无相生并互化”的道理,所以“无为”的目的就是要使“有无”达到均衡状态,即“和”的状态,从“正”“反”到“和”,不使人类总是走极端而碰的头破血流,付出惨重代价,在痛苦中轮回.在人类社会活动的不同领域,“无为”“有为”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但通过反复推想,有一个观点也许最能代表“无为”的思想,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此相反,“一心一意为私心服务”就最能代表“有为”的思想.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你大公无私、谦虚认真、以民为重、任劳任怨、实事求是,否则,你就无法为人民服务好.只要你把广大的民这个社会基础阶层伺候好了,民就会把你推向君的位置.你若将自己的利益摆在了民的前面,民迟早会将你打翻在地.因为有无相生、阴阳互化,恒也. 想想老毛真是厉害,吃透了道德经的精髓,为共产党提出了这样一句极其精辟的执政要求.还有诸如群众路线、戒躁戒躁、谦虚谨慎等等.依靠老毛的智慧,共产党在大陆取得了合法的执政地位,老毛在民间获得了神的地位.共产党=人民公仆=统治阶层,高与下统一,民与君统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政府的执政思想演化为为少数人服务,为GDP服务,资本家和官僚阶层雄起,基尼系数达到了0.6左右,社会贫富悬殊巨大.每一批执政者都想标新立异,提出了自己的执政理念,什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什么三个代表、科学学发展观,有所为有所不为,等等,全是站在了“有为”的角度,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和枝节末叶,所以社会乱象丛生,发展风险增大,实属必然.今日习总上台,重提毛泽东思想和人民利益,有回归“无为”思想之趋势,我们热切期待之. 在这里,一定会有看客振振有词儿的指出,毛泽东是封建帝王,独裁,暴政.我想,不用争论,看看历史记录,网上都有,多看一点,多动动脑筋,比较一下大跃进和文革期间刘邓的言行作为和毛泽东的言行作为,你一定会明白,到底是谁在搞浮夸风、到底是谁在整人.我的看法是,刘邓将大跃进、浮夸风推向了极端.为什么呢?思前想后,动机可能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获得并超过毛泽东的社会地位而有意作为,结果是,迎来了国家发展的三年困难期.而困难的结果是导致刘邓从极左转向极右,要包产到户,发展私营经济,补资本主义这一课.看看,有无相生,“左”“右”互化,恒也,一点儿都不奇怪.在关于社会发展道路以及相关策略的问题上,刘邓利用实际控制的政府系统与毛泽东作着不屈不饶的较量,按照以前的说法是“打着红旗反红旗”.毛泽东说,问题在上层,是官僚阶层脱离了群众,要狠斗私字一闪念,刘邓说危险来自基层,并派工作组大整所谓基层右派.最终,民众站在了毛泽东一边,刘邓败走麦城.然而,时间却选择刘的合作伙伴邓.随着全面推行私有化的改革开放,屏蔽部分历史真相,中国社会在“非毛化”和“有为”政策的指导下踉踉跄跄走到了今天. 现在来看“处无为之事”.“事”者,其本义是与吏、与职业和事功有关.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就是说统治者(王)是要以“无为之为”去处理国家政务,不能恣意妄为,这句话应该不是对普通民众所讲的. “行不言之教”.“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即上行下效.“言”是发问、提要求,“语”是回答.这里老子告诫王者,不仅要面对社会治理的精英阶层,而且社会精英阶层的官僚士大夫们也要面对社会民众,不去喋喋不休地发布政令,提不合理的要求,而是要以民为重,以身作则,向社会作出良好典范.“不言”不是不说话,而是不带着私心乱说话.“不”是“无”的进一步引申义. 举个例子.习总上台,大力整治工作作风.说的不多,但严格执行.轻车从简,吃喝从俭,导致高端白酒业和高端餐饮业景气度明显下降,国产品牌受青睐,官员座驾也可能会逐步以国产轿车为主了,国际奢侈品(如法国等)销量也有点看跌.这就是“不言之教”的结果. 如果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那么在现实世界中,必然就会有“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即:让万事万物自然发展,而不人为主宰、叨扰甚至揠苗助长,不占有万物,不倚势影响万物,万物成长的美善之功不居为己有.这些都是在说,圣人对万物应该具有的“无为”姿态. 最后一句“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正是由于不居功自耀,所以万物发展的功劳才不会离圣人而去.为什么呢?说一千道一万,还不是因为事物正反两个方面可以因为人心无节制的追逐而转化的缘故嘛!所以说,要想真正地居功,就只能是功成而弗居.你越想得到的东西就越有可能得不到,况且想的越多,异化就越严重,危险就越大. 所有的对立面都是在一个统一体中,老子早就看到了这一点.而今天的我们仍旧在一根筋儿地拼了命地去追求自己认为事物发展的好的、善的、美的那一个面,能成功吗?唉,只能在痛苦中叹息!曲径才能通幽,“无为”才是正确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度”的金钥匙,才能无所不为矣!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这一步看不懂
下一页:这题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