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将乙撞成重伤,乙被送入医院,因医生丙严重不负责任将血型配错导致乙死亡,问甲的行为与乙死亡是否存在因果关

问题描述:

甲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将乙撞成重伤,乙被送入医院,因医生丙严重不负责任将血型配错导致乙死亡,问甲的行为与乙死亡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医生丙的行为是否将此因果关系切断?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2-0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刑法学上的因果关系理论,是刑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陆法系国家,自十九世纪提出因果关系理论至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学说和观点,且随着刑法理论的向前发展,先后出现了一系列极有影响的因果关系理论.而英美法国家刑法学中的因果关系理论,则将因果关系区分为事实因果关系和法律因果关系.所谓事实上的因果关系,就是客观存在于外界之中的先行为与后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纯自然的存在,与人的主观认识没有任何关系,与法律规定也无关.而所谓法律原因,就是在法律上有价值的原因,也就是事实原因中,能够被法律认为应让行为人对产生的危害结果承担责任的原因.〔1〕我国的刑法理论,秉承前苏联的刑法理论,在因果关系问题上,局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上的必然性联系和偶然性联系以及内因和外因的论述上,而造成对刑法因果关系的种种理解,从而使学说观点长期争论不休.一方面固然有利于刑法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对因果关系的理解混乱不堪.在刑法因果关系问题上,还存在刑法因果关系的研究对象、范围以及刑法因果关系的机能等一系列问题的争论.
一、刑法因果关系的界定
刑法因果关系,有的学者认为,是指犯罪实行行为与对定罪量刑有价值的危害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合乎规律的联系.〔2〕也有的学者认为刑法上研究的因果关系,是指人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3〕还有的学者认为,刑法因果关系是作为刑事责任的客观根据而存在于刑法之中的,它既是行为与结果之间的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果关系,同时又是为法律所要求的法律因果关系,是事实因果关系与法律因果关系的统一.〔4〕种种不同的观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刑法因果关系.从以上的观点中可以看出:(一)刑法因果关系首先是一种联系.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和其它的事物相互联系着的.(二)刑法因果关系是一种人的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因为只有人的行为才能给予法律上的评价,自然力或者动物力纵使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结果,也不能以刑法来处罚它们.(三)人的行为是有主观罪过的行为,才能成为刑法上的原因,如果没有主观罪过,人就不能对他的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自然不能认为行为和结果之间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虽然我们在研究和司法实践中认定因果关系时,应考虑各种事实的条件,但只要被确定为刑法上的原因的人的行为,则必然有主观上的罪过.除了上述的几种观点,我们能否从其它的角度来观察刑法的因果关系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要从其它的角度来看刑法因果关系,应该先考察刑法因果关系的机能,以及研究刑法因果关系要解决的问题.刑法的因果关系理论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判断因果关系是否存在的问题,二是判断存在的因果关系对犯罪构成要件有无重要性的问题.〔5〕刑法的因果关系有两个机能,一是定罪的判断机能,即根据刑法的因果关系,要为谁定罪,也即判断犯罪的主体.二是量刑的机能,即在各个犯罪主体之间如何让其承担刑事责任.这两个机能和上面的要解决的两个问题具有密切的联系,当然,定罪和量刑是不能割裂的,而应该是紧密联系的.在现实生活中,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结果,这种事实的联系(包括事实的因果关系)如果被刑法认定具有刑法的意义,即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否则不能作为犯罪来处理,如行为人是未满14周岁的儿童,其行为不构成犯罪,行为和结果之间也就没有刑法因果关系可言.这里不是说刑法因果关系是犯罪的构成要件的内容,因为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便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刑法因果关系.〔6〕在量刑上,刑法因果为犯罪主体确定刑事责任,是刑事责任的依据.如行为人甲以杀人的故意持刀伤害某乙,乙受伤住院,适逢医生丙与乙旧有仇隙,乃故意不为救助,致乙死亡.在此案中,甲和丙的行为自然构成犯罪,但是应该如何定罪和量刑还要依靠刑法因果关系理论来指导.日本学者野村稔认为由于刑法将人的行为作为规范的规制的对象,因此人的行为与结果(外界变动)之间的因果关系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场合,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被肯定,亦即将结果归因于行为,因此将结果包括在内的广义的行为作为评价对象而进入了刑法的世界(刑法评价对象的确定机能).也就是说,关于刑法的因果关系是从外界的变动出发,就刑法的评价对象的人的行为予以发现之际,帮助人的思维方式.〔7〕
事实的因果关系,已如前述,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的联系.而刑法的因果关系,则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先从刑法的目的谈起,因为即言因果关系有刑法的意义,以及其有重要的机能,自然不能脱离刑法的目的.刑法的目的,可以笼统的说总有保护社会生活利益的内容.而刑法的机能或者任务,也都有保护社会的含义.主法益论者,认为刑法的目的和任务在于法益的保护,因此当法益受到侵害或者威胁时,刑法自然会介入社会个人的生活,论行为人与法益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为行为人定罪量刑.我国刑法第二条规定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因此若有对上述保护对象的侵害,刑法就会有所反应.但是对社会生活利益的侵害,有人的行为亦有自然力以及动物力,对后者,因其非人力所能预料,难以控制,故而不具可罚性;而前者,也要区分而对待,在客观的事实中,人的行为是危害结果的原因,但是在刑法的意义上,则并非这种事实的原因就是刑法上的原因.如行为人并无主观的罪过,则纵使造成严重的危害结果,也不能对之定罪量刑.所以,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不同于事实的因果关系.比如在间接正犯的场合,如行为人驱使动物伤害他人.这里,在客观事实上,他人被伤害的结果,是因为动物的袭击,而这危害结果与动物的袭击之间有事实的因果关系,但是刑法不认这种事实的因果关系为刑法的因果关系.行为人与动物的袭击和他人的伤害结果,有一定的事实联系,又因为行为人在主观上有罪过,因此,行为人的驱使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依从刑法的目的、任务和机能出发,被判定为有刑法的因果关系的存在,行为人应该承担刑事责任.有的学者认为,刑法因果关系首先是客观世界存在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这种基本表现为哲学上外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8〕应该承认,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以事实联系(包括事实因果关系)为判断的物质基础,但它本身不是事实联系,也不是事实因果关系本身.事实因果关系仅仅是事实联系中的一种,事实联系的范围更为广泛,它包括一定的条件.刑法因果关系与刑法的目的、任务及机能密切相关,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事实的联系及事实的因果关系则是客观的一种联系.在客观的事实中,人的行为都可以是对社会生活利益的侵害结果的原因,但是在刑法上,刑法因果关系不同于事实因果关系.人的行为有的有主观上的罪过,有的则没有主观罪过,前者,自然有刑法的意义,而后者,则不具有刑法的意义.出于保护的目的,刑法一旦查明有社会生活利益被侵害的事实,则必依一定的标准,在造成危害结果的诸多事实联系中寻出具有刑法意义的因果关系,对行为者加以刑事责任.从这种意义上看,刑法因果关系是一种判断或评判.所谓判断,是指一定之认识主体基于其特定的目的或需要,依据已认识的客观材料运用抽象的思维方法对事物或现象所作的一种确定.刑法以其自身的目的、任务和机能,而带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以此为出发点,对社会中人的行为和危害结果进行评判.在现实中,一般都是先有危害结果的发生,然后根据危害结果和各种事实,查明案件,理清各种事实联系,从中判定什么样的行为应对此危害结果负责,应怎样负责即是一个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过程.在这过程中,判断的主体是立法者,执行者则是司法者,对象是行为人的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而事实之因果关系则是一种认识,因其具有客观性而不容主观的判断.但是刑法因果关系并非纯主观的,它是以一定的事实联系为基础的.事实的因果关系也是以一定的事实联系为基础的,而其本身就是一种事实联系.大陆法系早期的条件说,即认一切行为在论理上可以成为发生结果的条件,都是结果发生的原因.〔9〕就是以事实联系为因果关系的基础,甚至就以不具有刑法意义的事实联系为刑法因果关系.而后来的原因说,则于事实联系中择一定之原因为刑法上的原因,自然考虑事实的因果关系.再到后来是相当因果关系说,则更体现刑法的因果关系理论是一种判断的理论.相当因果关系说,以条件关系的存在为前提,认为由其行为发生该结果在经验上是通常的,即限于被认为是“相当”的场合,肯定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在相当因果关系说中,“相当性”判断是一个关键的问题.〔10〕在相当因果关系说中,还有分主观相当因果关系说、客观相当因果关系说和折衷的相当因果关系说.主观说认为对因果关系的判断,以行为人之主观为主,即行为人能否认识行为与危害结果之相当性;而客观说则以社会一般人的经验考察行为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相当性;折衷说则结合两者,以平衡社会及个人权利,不致强求个人,也不使社会之生活利益受损害.而所谓相当性,也是一个判断的问题.折衷的相当因果关系,立法者及司法者立于社会一般人的经验以及个人的特殊情况所为的一种对行为的评判.日本刑法学者野村稔认为,相当因果关系,也就是在一般人的经验上,只看这种行为,通常被认为会发生这样的结果,这种场合就存在因果关系.所以,将它作为定型的判断,在构成要件该当性的层面予以论述.至此,相当因果关系就与构成要件该当性这样的刑法评价发生关联.〔11〕
疫学的因果关系,也是表明刑法因果关系是一种具有一定价值取向的评判,所谓疫学的因果关系,是由于产业、食品、药品等公害犯罪中,往往难以确定因果关系,但是如果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发展,由于没有被科学的自然法则完全解明,就否认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对大多数公害犯罪就不能认定,就不能追究行为人的责任.为了解决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就提出了疫学的因果关系.〔12〕因为难以查明事实的联系,但又不能违背刑法的目的,所以还是依一定的经验,认产业、食品、药品等公害犯罪中行为人的行为,与出现的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刑法的因果关系.此种理论已为某些国家司法实践所采纳,〔13〕而甚至在英美国家,有案例采取严格责任理论,某些对于特定行为的一个或多个行动要件不要求故意、轻率、甚至疏忽的犯罪被称为严格责任犯罪.〔14〕将严格责任犯罪区别于一般意外事件,而认为行为人的行为,纵使没有主观的罪过,也与危害结果之间有刑法的因果关系,应当负刑事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刑法目的性非常明确和明显.
刑法的因果关系,与刑法的目的、任务、机能相关,故自有其主观判断性.刑法因果关系是受刑法目的规制的.一定的行为是否与危害结果有刑法的因果关系,必须依照立法者、司法者的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以一定的客观事实联系包括事实因果关系为基础.如故意杀人罪,医生故意注射毒药而令病人死亡,构成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又如医生以杀人的故意,对病人在其求救时不予救助,致其死亡,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前者,刑法因果关系以行为人的作为和危害结果为判断的基础,而后者,则以行为人的不作为、危害结果以及行为人的作为义务为判断的基础,在这里,行为人的不作为和病人之死亡结果是没有事实的因果关系的,而仅仅是因为作为义务的存在而具有一种事实的联系,但也由此而具有刑法因果关系.但是在刑法因果关系的判断上,事实因果关系是刑法因果关系的物质前提,只要某一行为在逻辑上与危害结果存在这种必要条件联系,无论作用大小,距离远近,都应作为事实原因而纳入刑法因果关系的候选对象中,而不能在此区分原因与条件,从而将部分必要条件排除在此范围之外.〔15〕甚至还要考虑存在一定的事实联系,以避免判断不合理.
对刑法因果关系和事实因果关系的区别,早有学者提出,如有学者认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与先验范畴的因果律不同,与自然科学的必然性因果法则不同,而与历史学的个别因果关系的因果意义是相同的.刑法学的认识目的是关于个别的因果关系的认识.〔16〕但是刑法因果到底是什么,应如何界定?本文从刑法本身的目的、任务以及机能出发,区分刑法因果关系和事实联系以及事实因果关系,认为刑法因果关系是由立法者所评判,而表现为人的行为与其造成的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据以判断确定犯罪和刑事责任的法律上的联系.这一界定没有改变多少,主要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一)刑法因果关系是一种有价值取向的判断.出于刑法的目的、任务和机能,刑法认一定的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而不局限于事实联系及事实因果关系,从而具有一定的主观判断性.(二)刑法因果关系依然是一种联系,是人的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的联系.(三)刑法因果关系有两个机能,一个是定罪上的机能,一个是量刑上的机能.已如前述,刑法因果关系涉及对犯罪请便的认定和刑事责任的承担.(四)这种联系是具有法律意义的,所谓具有法律意义,是指这种联系因其本身涉及法律的目的和机能而进入法律的视野,且最终由法律进行评判.如某甲为一汽车运输队的修理员,明知由驾驶员所驾驶的汽车有故障的存在,但故意不予维修,驾驶员在不知情况的条件下,在一次出车中发生了重大的事故.在此案例中,修理员的不作为与事故之间显然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而驾驶员的业务行为则与事故固然存在事实上的因果关系,但其不具有刑法之意义,不是刑法因果关系,从而修理员的行为构成犯罪,而驾驶员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不是奥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