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柏拉图主张的对比

问题描述:

孔子与柏拉图主张的对比
如题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06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柏拉图和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比较
(2007-04-05 15:31:46)
转载▼
  柏拉图和孔子是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时代相近的两位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及教育活动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和东方的教育传统.本文通过代表两人思想的重要著作《理想国》和《论语》以管窥东西方的教育传统,与今天全面和谐的教育要求相共鸣.
  
  一、柏拉图的“理念”教育思想
  
  柏拉图(前427—前347)的教育思想在《理想国》中围绕“什么是正义?如何实现正义?”这个问题表现出来.在对真理的探索中,他提出了教育的目标:培养求真的精神,培养掌握真理的治国精英.
  理念,是柏拉图哲学的核心.理念是世界第一性的永恒的实在,是万物的本体、共相,可感事物只是理念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理念是一个等级体系,最高的理念是“善”、“正义”、“美”;其次是“一和多”、“部分和整体”;再次是数学的理念(如圆、三角形);再次是自然物的理念(如水、土等);最后是人造物、人工制品的理念(如床、桌).柏拉图由理念论确立了教育内容及其阶段性:从幼年的音乐、体育、故事教育到成人的代数、几何、天文学、辩证法的教育.
  如何认识理念或真理?要通过知识教育!是什么沟通知识与真理?柏拉图认为是人的灵魂.与早期认为灵魂先验地拥有知识的观点不同,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灵魂仅仅拥有把握知识的可能,它要借助人的感官和可感事物,再借助数理学科、辩证法而转向终极的“善”理念.但人的灵魂不尽是纯美纯善的,它包合理性、激情、欲望三种品质,所以,对人的教育中,要从幼儿起就引导灵魂挣脱欲望的纠缠,培养灵魂中理性和激情这两种品质的和谐.这种节制、向上的品质教育在今天的幼儿教育中多有意义!
  柏拉图认识到,模仿是孩子不可少的学习途径.因此,模仿那些灵魂和谐之人,可以使孩子从小受到良好的熏陶,培养出向善向羌的倾向.、因此,要给孩子们创造优美崇高,的教育环境,这样的教育如春风化雨i搁物无声.模仿的意义如此重大,因此教育一定要受教育纲领的约束,国家要实行对教育者和教育内容的监督.柏拉图的幼儿教育模仿说是有启发性的:把美和善展示给孩子,这才是好的幼儿教育.反观现实的教育环境;展现给孩子的许多东西剧是假、丑、恶,这如何在孩子心灵中产生向美向善的愤向?
  柏拉图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要“人的灵魂离开变佑世界而进入实在世界”,认识真理而成为理想的人,因此柏拉图勾画了一个详细而系统严谨的教育大纲.
  他的教育大纲可分三大阶段:①前知识的幼儿教育期;②知识教育期;③实践学习期.在幼儿教育期,教育重在培养孩子心灵向美向善的倾向(这相当于德育),以音乐、体育、故事为主要内容.音乐培养其精神的和谐,体育锻炼其心灵的激情,这时期酌教育仍要遵循和谐与质朴的原则,因为只有和谐才是形成美善的重要条件;只有质朴的音乐和体育才有向美向善的感染力,像我们今天的某些流行歌曲自然是要禁止向孩子们教唱的了.
  知识教育期的内容也是一个等级体系:从感性知识到知性知识,再到理性知识;其内容先后分别排列为代数、几何、立体几何、天文学,最后是辩证法.
  虽然柏拉图论及的教育实践主要是治国的实践,安排在知识教育完美地完成之后,但重视实践的思想却贯穿教育的始终.在前知识的幼儿教育期柏拉图就主张,当的实践学习,例如他主张让孩子们亲临战场,安全地观摹战争以培养意志和经验;在知识教育期完成后,要给予精英以治国的实践.虽然这种实践的内容历史时伦的制约,但它是对柏拉图教育思想中形而上学性的修正.
  经过以上的教育历程,哲学王——理想的人便脱颖而出了.
  
  二、孔子的“仁”学教育思想
  
  孔子(前551一前479)出生年比柏拉图早了一个多世纪,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以《论语》为中心的先秦儒学思想表达子孔子追求人应然价值的人学思想,关于教育的学说就是其人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孔子的教育思想首先是”学习”的思.想,《论语·学而》作为《论语》开篇就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宋代朱熹对之大加赏叹与发挥是有道理的.学习的目标和成果就是觉悟”|“仁”、实践“仁”.何谓“仁”?“仁”是孔子从三代礼乐文明中归纳出的一个.“美德大口袋”,爱、信、智、礼、义、忠、勇、诚……无不包容于仁德之中;“仁”又是孔子抽象出来的人的先验本质,只有觉悟并实践了仁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理想的人——君子,当然还有境界更高的“圣人”.践“仁”’就是要有“中庸”之美,实现个人和整个社会的情理和谐.因此,教育过程中,文献、榜样、礼仪规范就是学习的内容;那些无关乎仁德的事情就受到轻蔑子,如稼穑之事就不被孔子欣赏.文献、榜样、礼仪规范也是学习的手段(这些手段不可缺少,因为日常生活中就蕴-含着仁的内核).不论内容还是手段,若不学习,则一切都是空谈.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就自信弛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
  有学就有教,“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方法的精髓.因为学习是千个“反求诸己”的践“仁’的历程,所以教育方法要以现实的独特的“我”为起点,从每厂个具体有差别的人开始.例如,在《论语》中孔子对每一个学生关于“仁,”的回答各不相同,就是从每一个学生的不同现实起点为基础的.孑l子的这一教育观奠定了儒家的人本传统和教育家的本色.
  对于教育者,在孔子认为,应是具备了一定学习经验,或对“仁”有所觉悟、践履的人,朱熹就说:“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四书章句集注》)先觉者便可为师;孔子又讲“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论语·述而》),这可谓是“有师无类”了.在孔子看来,有道德的统治者亦可为师的.统治者反求诸己而成为理想的人,并且推已及人,师范天下,便可为人民之师,寓政治于教化之中,这本身也是孔子的理想.
  孔子对教育对象的研究贡献巨大,他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使儒家不仅是一个学术流派,同时又有担当天下的使命意识;它还使儒家的个人成仁到天下归仁成为可能,从个人的情理和谐到普天下的情理和谐都可从这个“有教无类”中推演开来.
  
  三、对柏拉图与孔子教育思想的对比
  
  柏拉图承续:了古希腊哲学求真的科学传统;他发展了苏格拉底揭示矛盾、借助辩证法最终认识抽象真理的方法,这也是他教育的方法论.真善美是其教育思想的理论光辉,其教育目标是培养理想的,掌握了真理的治国者.教育过程从知识体系到教育对象是一个阶梯的、逐步去粗存精的过程,这个教育过程中,真理通过人对世界的逐步认识而彰显,人通过对真理的靠近而成为理想的人.
  柏拉图教育思想中的阶段性、实践性,以及男女平等观对西方近代教育学制和课程设置影响巨大,并影响了全世界.尤其是对教育内容的设计上,对人类认识自然、推动思维深化上有直接的贡献.在今天,这仍然是要坚持的.当然,柏拉图主张贵族政治和精英教育,这不可避免地落后了;他主张国家对教育者及教育内容进行监督,以及关于什么是好文艺,文艺和政治的关系等问题,在历史上曾有被专制权力恶意利用的后果.
  孔子开创了西周以来在日常生活中发掘性与天道内蕴的儒家传统,在春秋时代祭祀文化向礼乐文化的转变中,孔子升华了礼乐文化的人本意义.其教育活动立足于个人的成人历程,以本心修养为开端,不离开日常生活的道德实践活动,孔子的教育可谓是终身教育.虽然孔子也提出了学习的阶段性,但在“仁”的目标下,立身、做事、成人等环节本质上是不分开的,这都形成了体“道”为特色的中国古代教育传统.孔子是要通过教育,最终在个人道德觉悟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情理和谐的伟大理想.
  孔子主张民本的君主政治和“有教无类”的大众教育,理想的统治者是道德觉悟的理想人.柏拉图的理想统治者是经过系统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因此柏拉图在教育上对国家权力予以了厚望,而孔子则是中国第一位开私学的教师,他打破三代以来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转向了对个体道德觉悟的追求.这种私学之风对中国文化惠泽深远.
  两位哲人的教育思想,各具光辉,他们都以真善美为教育的最高理想,都落实于人的精神塑造和真理追求.虽然对于真理的认识有别,但无高下之分.面对今天科学与道德明争、求真与求善暗斗的现实教育,吸收二人教育思想中的科学和内省精神,对推动教育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实现是有巨大裨益的.
http://hist.cersp.com/jxsj/jxll/200704/6017.html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