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辅导小孩?

问题描述:

对于历史我本来就一窍不通,如何辅导小孩或者如何检查学习情况?如有试题请分享(尽可能附上答案),谢谢!
1个回答 分类:历史 2014-06-05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解题思路: 老师为你提供了一套七年级下册复习试题、一个七年级下册历史大事口诀、一个历史复习法的指导。希望帮助到你的学习。
解题过程:
老师为你提供了一套七年级下册复习试题、一个七年级下册历史大事口诀、一个历史复习法的指导。希望帮助到你的学习。
最终答案:七年级历史(下)复习测试题 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资治通鉴》一书的作者是:   A 司马迁 B 司马光 C 苏轼 D 关汉卿 2、敦煌莫高窟内众多的泥塑造像与壁画,主要以______故事为主 A、佛教 B、道教 C、伊斯兰教 D、天主教 3、我国的四大发明在唐朝时出现的是 A、造纸术、印刷术 B、印刷术、火药 C、指南针、火药 D、造纸术、火药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作者是 A、唐玄宗 B、杜牧 C、杜甫 D、唐太宗 5、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坐落在 A、浙江省 B、河北省 C、河南省 D、山西省 6、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 A、《春秋》 B、《左传》 C、《汉书》 D、《金刚经》 7、唐朝时期对周边邻国的城市建筑与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是 A、杭州 B、苏州 C、南京 D、长安 8、隋唐时期创立先拔官吏的制度是 A、察举制 B、科举制 C、策问制 D、推举制 9、我国唐朝创制且闻名的陶器艺术珍品是 A、青瓷  B、青花瓷  C、白瓷  D、唐三彩 10、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B、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C、考试只允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D、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通过考试做官 11、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是 A、耧车 B、翻车 C、筒车 D、曲辕犁 12、西汉与唐朝兴盛的共同原因有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统治者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实行较为宽松的政策 ③广大人民辛勤劳动   ④平定了分裂势力的叛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 国外称之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A.《农政全书》 B.《本草纲目》 C.《齐民要术》 D.《天工开物》 14、我国最早的长篇历史小说是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水浒传》 D、《红楼梦》 15、 下列人物按年代排列顺序是 ①白居易 ②李白 ③李春 ④杜甫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③②④① D、③①②④ 16、我国封建治世最为繁荣的时期是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7、“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共同特点是   A、社会经济繁荣           B、国力比较强盛  C、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较为安定   D、疆域空前辽阔 18、假如请你为一本介绍武则天的历史故事集题字,下面最能反映她的统治状况的是 A、一代女皇 B、女中豪杰 C、“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D、巾帼英雄 19、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  ①表现了我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高超的航海技术 ②扩大了我国同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④为驱逐倭寇做出了贡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段话:……黄蓉愈看愈奇,又揭起一层,却见下面是一轴轴的书画卷轴。她要郭靖相帮,展开一轴看时,吃了一惊,原来是一幅“送子天王图”, “送子天王图”(见右图)是作者是: A、顾恺之 B、吴道子 C、张择端 D、赵孟頫 21、假如你是《康熙大帝》剧本的作者,剧本中可能出现的历史事件是  ①册封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④平定噶尔丹叛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清朝时期,居住在今新疆天山以南的广大地区,被称为回部的少数民族是 A、突厥族 B、回族 C、维吾尔族 D、蒙古族 23、下列事件中,与乾隆帝有关的是  A、册封“达赖喇嘛”   B、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C、设置驻藏大臣     D、在新疆地区设置伊犁将军 24、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英雄有  ①戚继光 ②岳飞 ③文天祥 ④郑成功 ⑤郑和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①④ 25、明朝统治者为加强君主权力采取的措施有 ①设三省六部 ②设三司 ③设转运使管地方财政 ④设厂卫特务机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②④ 26、 我国古代设置和废止“丞相”一职的朝代分别是 A、 秦朝、明朝 B、两汉、明朝 C、秦朝、唐朝 D、唐朝、明朝 27、 如果你是明朝的一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明太祖,应去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28、 明朝迁都北京的时间和迁都的皇帝组合正确的是 A、1368年,明太祖 B、1402年,明成祖 C、1421年,明成祖 D、1421年,建文帝 29、 明朝的科举考试命题范围是  A、四书五经 B、时事政治 C、诗赋 D、算术 30、元朝时现在的台湾被称为 A、夷洲 B、流求 C、琉求 D、台湾 二、 历史诊所(10分) 31、下面是穿越时光隧道到唐朝的小明写的一篇自我介绍,其中有五处错误,你能帮他找出来吗?并说明原因。 我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小商人,因为租不到门面,我只能在自己家门口摆了一个摊位做生意。我卖的商品种类繁多,有丝织品、棉布、各种陶瓷制品,如唐三彩等;我还卖书,如活字印刷的李白的诗集就非常俏。虽然我的摊位不大,生意却很红火,每天晚上九点多钟才收摊,人很辛苦,但看着口袋里的钞票,苦也变成了甜。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 32、唐初著名的炼丹家和医药学家是张仲景 错误: 改正: 33、唐末长安、洛阳等地都是著名的印刷业中心。 错误: 改正: 34、唐朝李白的诗被称为“诗史” 错误: 改正: 35、唐朝皇帝多是治国高手,唐太宗统治时被人们称为“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错误: 改正: 36、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房玄龄。 错误: 改正: 四、 材料分析题(10分) 37、阅读材料,请回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1)这首诗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状况?(2分)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材料中的“开元”是指谁的统治时期?(2分) (3)为这个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的是哪位皇帝?请说出这两位皇帝的统治有什么共同之处?(5分)                                                                                                                                                                    五、情景简答题 38、穿越 一、 1 2 3 4 5 6 7 8 A A A C B D D B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C C B D A C C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C C A B C C D D 25 26 27 28 29 30 D A A C A C 二、历史诊所 错误1:唐朝的住宅区和商业区是分开的,家门口不能摆摊。  错误2:棉布成为衣料是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后的事情,他经营的商品中不可能有棉布。 错误3:活字印刷在北宋时才出现,他经营的商品中不可能有活字印刷的李白的诗集。  错误4:唐朝时没有夜市,不可能经营到晚上九点。  错误5:纸币在北宋时才出现,他的口袋里不可能有钞票,只会有金属货币。 三、改错题(每题2分,共12分) 21、错误 :张仲景 改正:孙思邈 22、错误 :长安 改正:成都 23、错误 :李白 改正:杜甫 24、错误 :唐太宗 改正:武则天 25、错误 :房玄龄改正:魏征 四、 材料解析题(24分) 27、(1)反映了唐朝盛世辉煌的景象。(或“开元盛世”)(2分) (2)杜甫。唐玄宗。(2分) (3)武则天。相同点:都是很有才能的政治家;都重用贤能,整顿吏治,进行一系列改革,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都采取了强有力的巩固措施。(5分) 五、。(8分)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记忆歌诀一、繁盛一时的隋朝 1、北周到了 581, 外戚杨坚大权集, 夺权定都在长安, 杨坚封为隋文帝。 589年隋灭陈, 南朝北朝归统一, 文帝治国有功绩, 隋朝繁盛一时期。 改革制度显盛世, 发展生产重吏治, 提倡节俭反奢侈, 以身作则节衣食。 百姓负担大减轻, 社会经济大繁荣, 粮食布匹都丰盛, 二十多年人口增。 2、隋朝到了隋炀帝, 巩固统治开大渠, 征发民工几百万, 开凿运河二千几(公里), 贯通海、黄、淮、长、钱, “天下转漕仰此渠”, 炀帝统治施暴政, 隋末农民大起义。 二、“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 隋亡教训记在心, 轻徭簿赋重生产, 君臣廉洁又勤政, “房谋杜断”重贤能,虚心纳谏用魏征, 政治清明国强盛, “贞观之治”真繁荣。 唐朝有个武则天, 后宫之中掌大权, 晚年称帝国号周, 唯一女皇她为先, 弘扬“贞观”有政绩,引出“盛世”到开元。 三、“开元盛世” 1、“开元之治”唐玄宗, 任用宰相名姚崇, 十项建议献良策, 玄宗一一都依从。 重视吏治看政绩, 改革图新大手笔, 玄宗前期政局稳, “开元盛世”显生机。 2、农田水利多工程, 水稻育秧产量增, 蔬菜传入新品种, 饮茶之风多盛行。 犁地改用“曲辕犁”, “筒车”灌溉新工具, 丝织陶瓷都出名, 城市发展鼎盛期。 3、玄宗后期图享乐, 宠爱贵妃惹大祸, 安史之乱局势转, 唐朝从此渐衰落, 907年 唐朝亡, 后期五代又十国。 四、科举制的创立 科举诞生隋朝时, 炀帝最先设进士, 实行“学而优则仕”, 公平竞争用考试。 太宗玄宗武则天, 完善科举是关键, 太宗重教扩国学, 进士第一称状元, 则天“武举”选武士, 诗赋考试玄宗时。 教育文艺大发展, 科举改善用人制, 此制延续一千三, 清朝末年才废止。 五、“和同为一家” 1、到了公元七世纪, 青藏高原大统一, 松赞干布求太宗, 文成公主嫁过去。 藏汉联姻传佳话, 促进经济和文化, 金城公主入土蕃, 藏汉“和同为一家”。 2、渤海郡王管“两江”, 六诏统一云南王, 怀仁可汗治回鹘, 民族友好万年长。 六、对外友好往来 1、中日关系渊源长, 日派遣使来隋唐, 鉴真东渡到日本, 文化交流美名扬。 2、唐与新罗是邻居, 来往频繁好关系, 仿唐建制用科举, 中国文化传过去。 3、高僧玄奘最杰出, 历经艰险到天竺, 西天取经有功绩, 写成《大唐西域记》。 七、八、辉煌的隋唐文化 1、隋朝李春赵州桥, 世界现成最古老。 唐朝雕版《金刚经》, 世界最早印刷品。 2、唐朝诗歌有成就, 唐诗艺术传千秋, 可查诗人两千多, 现存诗歌五万首, 李白、杜甫]、白居易, 唐诗“三杰”最优秀。 3、李白诗歌传千年, 诗歌作品万万千, “朝发白帝彩云间”,“蜀道难于上青天”, 豪放清逸意境奇, 后人尊称为“诗仙”。 4、杜甫诗歌写实情, 语言凝练讲分寸, “三吏”“三别”是诗史,后人称他是“诗圣”。 5、唐朝中期白居易, 诗歌艺术讲讽喻, 《秦中吟》《新乐府》, 直白如话最简易。 6、“颜筋柳骨”书法妙, 立本道子画艺巧, 名家辈出举世骄, 各具神韵领风骚。 7、甘肃敦煌莫高窟, 壁画雕塑是宝库。 隋唐盛世多乐舞, “千歌万舞不可数”。 九、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1、时间到了960(年), 后周大将赵匡胤, 陈桥兵变当皇帝, 杯酒辞去石守信, 北宋大权集一身, 统一局面又形成。 2、辽军进逼澶州城, 真宗皇帝亲助阵, 士气大振宋军胜, 双方议和澶州城, 北宋给辽送岁币, “澶渊之盟”就形成。 3、南宋名将叫岳飞, 抗金之中扬军威, 郾城之战收失地, 精忠报国闪光辉。 最恨奸臣是秦桧, 陷害忠良千秋罪。 十、经济重心的南移 1、唐朝、五代、宋时期, 经济重心向南移, 北人南迁搞开发, 带去技术和劳力, 水稻棉花发展快, 丘陵茶园遍地起。 2、手工业很繁荣, 丝织棉织高水平, 浙江哥窑冰裂纹, 著名瓷都景德镇, 广州泉州造船业, 造船技术世人惊。 3、开封杭州兴商业, “买卖昼夜叫不绝”, 海外贸易超前代, 广州泉州名世界, 北宋四川出“交子”, 纸币流通就开始。 十一、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1、宋代气象万万千, 衣食住行多了眼, 风土民俗有情趣, 心旷神怡好新鲜。 2、宋代市民多层次, 娱乐商业兴“瓦子”, 说唱耍踢花样多, 市场繁荣大都市。 十二、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成吉思汗铁木真, 游牧部落当首领, 1206为大汗, 从此蒙古国建成, 战绩直到多瑙河, 一代天骄后人敬。 2、忽必烈战功高, 1271 建元朝, 次年定都在大都, 1276灭宋朝(南宋), 中央设立中书省, 省级行政始元朝,西藏正式归元管, 琉球台湾也管到, 重视农业治黄河, 开通运河有两条,海上运输大发展, 大都繁华景象好。3、抗元英雄文天祥,广东兵败拒劝降, 坚贞不屈抒战歌,《正气歌》《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宁死不屈多悲壮, 浩气长存永不忘。 4、民族融合日月新, 杂居相处又通婚, “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经济文化大发展, 促进社会向前进。 十三、十四、灿烂的宋元文化 1、北宋科学家毕升,活字印刷他发明, 战国时期创“司南”,北宋制成指南针, 古代炼丹制火药, 唐末宋元用战争, 西汉发明麻做纸, 东汉改进是蔡伦, 四大发明传世界, 推动历史向前进。 2、《资治通鉴》司马光,战国—五代编年详。 苏轼豪迈评“赤壁”,清照委婉又感伤, 弃疾作品多豪放, 汉卿剧作善恶扬。 择端《清明上河图》,孟頫书画人崇尚, 书法人称“宋四家”,苏、黄、米芾和蔡襄。 十五、明朝君权的加强 1、1368 朱元璋, 建都南京元灭亡, “民政”“刑狱”和“军政”,三司直属归中央, 废除丞相、中书省, 六部分理管朝纲, 特务机构锦衣卫, 皇帝指挥大权掌, 四书五经八股文, 明朝君权更加强。 2、 明朝有个建文帝, 下令削藩大祸起, 朱棣打起“靖难”旗,起兵夺权称了帝, 1421 迁 都 城, 南京迁都到北京, 强化君权有谋心, 削藩“增特”搞专政。 十六、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我国航海历史上, 郑和七次下西洋, 亚非经济大交流, 友好关系长又长。 2、民族英雄戚继光, 抗倭战斗是名将,英勇善战戚家军, 九战九捷平浙江。 十七、君主集权的强化 1、努尔哈赤统女真, 1616国号金, 起兵攻明夺辽东, 迁都沈阳改盛京。 继承汗位皇太极, 重视生产改内政,选才“联蒙”扩势力,1636国号清, 1644 清入关, 统治中心迁北京。 2、清初采用明朝制, 内阁六部都设置, 但留满洲议政王, 议政决策军国事。 雍正集权强君主, 开始设置军机处, 军国大事皇帝说, 大臣跪地作记录, 名存实亡议政会, 乾隆时期被撤除。 、思想文化搞禁锢, “康雍乾”时最残酷, “文字狱”案搞恐怖,阻碍发展和进步。 十八、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1、“牛皮侵略”是荷兰,1624 占台湾, 民族英雄郑成功, 1661 帅战船, 1662 收台湾, 1683 清朝管。 日今“台独”搞分裂,阴谋诡计要揭穿。 2、十七世纪沙俄国,扩张势力搞侵略, 城堡修到尼布楚,烧杀抢掠吃人肉。 康熙两次派军队,击毙俄军总头目, 1689 双 判,签定条约《尼布楚》, 黑、乌两江库页岛,规定都属我领土。 十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清朝统治很有方,驻藏大臣管西藏, 平定和卓的叛乱, 伊犁将军管新疆, 土尔扈特回祖国,民族统一谱新章。 2、清朝疆域真宽广, 东边临着太平洋, 东北林海风景好, 外兴安岭库页岛, 东南台湾诸岛屿, 南海诸岛跨水域, 西跨葱岭众山谷, 西北巴尔喀什湖, 北接寒冷西北利亚,亚洲中国属最大。 二十、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1、明代引进农作物,玉、甘、花、向、马铃薯, 棉织、丝织、青花瓷,商贸出现大城市, 明朝中期资萌芽, “机户”就是资本家, “机工”出卖劳动力,雇佣关系就成立。 2、清朝国策大错, 对内“重本抑末”, 对外“闭关锁国”,先进技术不学, 长期与世隔绝, 二百年来国弱。 二十一、二十二、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1、明朝修建北京城,建筑特点很鲜明, 设计精巧又严整,“宫、皇、京城”三部分, 皇帝故宫紫禁城,世界瑰宝最出名。 2、明朝长城大发展,采用条石和青砖, 东边起点鸭绿江,西边到达嘉峪关, 蜿蜓六千多公里,世界史上数奇观。 3、《本草纲目》李时珍, 医药巨著世人惊, 天工开物》宋应星, “工艺百科”传后人, 《农政全书》徐光启, 农学史上他第一。 4、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写成功, 长篇历史第一部, 故事情节特生动。 同时还有《水浒传》,作者大名施耐庵, 农民起义为题材, 一百单八英雄汉。 明朝中期《西游记》,长篇神话最神奇, 著名作家吴承恩, 以唐僧取经为顺序。 曹雪芹写《红楼梦》,古典小说达高峰, 贾、王、史、薛四家族,爱情悲剧贯始终。 汤显祖著《牡丹亭》,戏剧作品负盛名, 19 世纪到中 期, 中国京剧就形成。 一、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我们常说,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多么重要。学习更是这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历史学习要养成四种好习惯:即不经预习不上课,不动笔墨不看书,不经思考不提问,不经温习不作业。要养成预习、笔记、思考、温习的习惯。课前的预习必不可少,只有预习,才能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明确重点难点,以便上课有目的、高效地学习。预习时遇上的疑惑,可做上标记,以便上课时重点突破,迎刃而解。预习时还要扫除文字阅读障碍。预习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体现出学习主体性原则。上课认真记笔记,看书时圈点划批,便于系统掌握,能够分清主次。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动笔墨还可以提高记忆力。古人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之,思之,神鬼通之。”可见勤于思考多么重要。历史学习更要深入思考,大胆质疑,不然“读史使人明智”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常说“温故而知新”,上完课要及时温习巩固。在温习的基础上,再去写作业。很多同学等写作业时,再把书拿来翻来翻去,这样不仅学习效率底,而且掌握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当然,这四种习惯对其他任何学科的学习也都是实用的,只不过对历史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只要同学们坚持不懈,养之有素,习惯成自然,历史学习就会轻松自如。历史教师更要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二、历史教材阅读“九到位”历史学习一定要提高历史教科书的阅读能力。学生往往是抛开课本背笔记,丢下教材看资料;即使看书,也只看大字正文部分,其它一概不看。这样是很难学好历史的。历史阅读要全面、仔细,要提高阅读能力,既要快速浏览,也要重点解读。还要带着问题去研读。老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历史阅读指导,甚至要用学语文的方法去学历史。(1)阅读课前“说明”,明确学史目的高一历史“说明”中提到:“高中教材的编写,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习的全面发展,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好的合格的毕业生。”这段话,让我们明确高中历史学习的目的,积极的心态,是学习成功的前提。当然,“新课标”对历史学习目的另有表述。(2)阅读课文目录,形成框架结构历史课文是以章节体系编排,每一章构成一个单元,体现出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反映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经常阅读目录,便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本册历史结构,从而避免“盲人摸象”的局限,而且可以做到纵横对比,融会贯通。新课程是以专题形式编写的,阅读目录可以对该专题有个立体的了解。(3)阅读章节导言,把握背景线索高中章节导言主要是介绍国内国际背景和主要线索。导言是高度概括浓缩的语言,读导言也是便于从宏观上了解这一章或内容,明确该章大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形成立体的时空观和系统的历史感。常读导言还可以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4)阅读历史正文,夯实历史知识每节正文1200-1300字,显然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重点和主体,因此要高度重视。每节都有相应的子目,阅读正文要围绕课题与子目,了解历史的原因,经过和影响,注意每节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高中学习,尤其要分析历史动因和影响,理解历史表象背后的因果关系。读正文,要注意领会理论性的表述和历史结论性的论语。正文的阅读应带着问题去研读。如“鸦片战争”这一节,要思考:英国为什么要发动鸦片战争?林则徐为什么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在课文正文中是可以找到答案的。(5)阅读小字、注释,拓展历史思维小字每课时也有1000字左右,学生学习最易忽视。小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虽然小字往往不作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却可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有些小字是较高的理论分析,对我们高中生提高理性思维有很大帮助,如《中国近代史》下册第9页有关“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形成。一些注释,除了扫清文字障碍处,还介绍某些学术观点,也不妨阅读一下,以启发思考,拓展思维。更何况,小字、注释,文字生动,引人入胜,可以激发我们学史的兴趣。(6)阅读文献材料,提高研究能力高中每节材料1-2条材料阅读,不仅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历史,还可以提高认识能力,“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如洋务运动一节引用曾国藩话:“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认识他办洋务是为了镇压人民起义,至于“勤远略”,只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材料的阅读不仅要通过注释,扫除文字障碍,而且要结合课文了解材料背景,更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对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更大限度的提高有效信息。(7)阅读历史地图,形成时空观古人治史,尚且“左图右史”,我们学习历史更要结合地图。课文本身有地图,另有单独的历史地图册,边读史书,边对照地图。如有些地图是战争形势图,体现战争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勒,了解战争的经过,结果,以便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空间观念。近些年高考历史试题加大考查历史地图的比重。学生学习历史最忽视读图,所以要格外重视。(8)阅读历史图画、表格,提高观察力,想象力高中历史每节里的图画4-6幅,课前还有约20幅彩图,此外还有些表格。这些图画有历史人物画,遗址图以及历史场景等。多读图画可以提高观察力,想象力,使新学的历史知识更直观,更立体,更丰厚。这些图画不少还是艺术精品,可以给我们以美感。(9)阅读书后年表,理清历史线索课后的大事年表要反复读,每章节的大事年代一定要牢记。只有记住年代,才能对庞杂的历史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学生最怕记年代,因此要探究记忆方法,提高记忆力。以上只是要求历史阅读要全面,要到位。而历史阅读的方法还很多,需要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总结。三、历史学习三步曲:了解(准)--理解(深)--见解(新)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总结了历史学习三步曲。这三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点到线再到面,循序渐进,循环往复,便于进行高效、系统而有趣味地历史学习。在教学中,我们运用“三步曲”,取得较好的效果。“了解”是历史学习第一步。即了解历史事实、梳理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等。历史就是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过程,它是一定人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进行的一些重大活动。因此,每一个历史大事的要件都要了解清楚,诸如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都要了然如胸。“了解”的要求一是“准”,历史是一门科学,科学要求准确严谨。这就要求历史学习要建构明确的时空观。一是“全”,即方方面面,全面掌握。全面掌握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善于概括梳理,做到“去粗取精”。如“鸦片战争”一节,我们就要了解战争的过程:战争的起止年代、作战双方、战争路线和阶段、重要的反抗斗争、主要人物等。“了解”的基础是记忆,因此,要提高记忆力,探究记忆方法。“理解”是历史学习第二步。历史学习要求弄清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揭示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辨证联系,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等。理解的要求是“深”。这就要求历史学习时应精读、细读、有重点地阅读;要善于综合阅读,诸如历史地图、历史材料、图片乃至注释都应有目的地读一读;学习时,要讨论,要探究,要思考,要查阅资料,要整理笔记,生生合作,师生交流。如“鸦片战争”我们就要思考: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吗?清政府为什么会战败?为什么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等等。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第三步。我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学习要从历史的成败得失中总结经验教训,从纷繁的历史现象中获得深刻的历史启迪,要善于在历史的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的评判。“见解”的要求是“新”,即要有新意,不可人云亦云。要去感受历史,从历史中获取人生智慧,要学以致用。仍以“鸦片战争”为例,我们要从战争的成败得失获得见解、启迪:落后就要挨打;政治腐败必然导致军事失败;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不是新兴资本主义的对手;林则徐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等。“了解--理解--见解”这三步是联结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开来。对高中生而言,“了解”不可或缺,是历史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历史课的“预习”也应属于“了解”这一步。“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历史学习的关键,体现高中历史学习的特点。课堂历史学习主要是“理解”这一步。而形成“见解”是历史学习目的所在,其要求较高,要培养创造思维,加强理论学习。“见解”这一步还应延伸到课外。如研究性学习中的历史考察、历史采访、历史辩论等都不会局限在课内。“历史学习三步曲” 要求历史学习要由粗读到细读,由宏观把握到微观掌握,由封闭式孤立学习到开放式合作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到主体性探究式学习等。还要求把历史学习和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综合化的特点。四.总结记忆方法,减轻学习负担历史学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记忆量大,靠死记硬背肯定是很痛苦的,所以学生历史学习更要不断总结记忆的窍门,只有这样,历史学习才会事半功倍,乐趣无穷。以下是一些基本的记忆方法。(1)浓缩法浓缩法就是化繁为简,去粗取精,紧扣关键字眼,把繁杂的内容进行压缩、整理的过程。如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只要记住两个成语就行,“开天辟地”,“焕然一新”;《中英南京条约》记住“赔款、开商、割地、关税”;南昌起义意义记住三个“一”:“一面旗帜,一个标志,一个节日”,大运河记住“永、通、邗、南”。还可以通过数字把课文内容浓缩为若干条,如“新文化运动”可浓缩为“一个口号,两个阶段,三项内容,四位代表人物”等。内容整理的过程就是深加工的过程,一定会加深印象,提高记忆力。(2)比较法比较法就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把握特征增进记忆。如“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比较,其中社会性质、革命性质、革命动力是相同的,领导阶级、指导思想、群众基础、革命前途、革命结果是不同的。通过比较,便能深入理解:“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种比较,不仅要前后对照,古今比较,还要中外联系比较,如“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得失的比较”,“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比较”等。历史学习一定要形成比较的意识,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3)图示法图示法是老师教学板书经常使用的方法。历史学习使用图示法可以化繁为简,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简洁明了形象生动,记忆变得轻松。如毛泽东论持久战可设计如下图示(略):(4)制表法:把相似易混的历史知识通过制表的方法掌握。如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可按照“背景、时间、内容、特点、作用”等几个方面去掌握。制表法和比较法有所不同。比较法是要求比较异同,找出规律;而制表法只是把相似的历史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照,以便掌握。(5)历史年代速记法:历史年代的记忆只要动脑,也是有法可循。或连续记忆,或间隔记忆,或谐音记忆,或数字重叠记忆,或中外对比记忆等等。如1771年可谐音“一起起义”。如“1919年”、“1818年”属于数字重叠,等。总之,历史记忆的方法很多,诸如纲要信号记忆法,讨论辩论记忆法,重复朗读记忆法等等。这就需要同学在学习中认真总结。记忆是思维的基础,提高记忆力不仅可以改善思维能力、丰富想象力,而且还会可以增强自信心。中小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时期,所记忆的知识最为牢固,甚至可以终身不忘,因此同学们应加强记忆,快乐记忆,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五.历史复习四步法: 史实-史通-史论-史感历史课如何复习,向来是老师学生都感到困惑的问题。单纯的强化训练,未免枯燥;一味的读书背记,难免单调。我们探索出历史复习四步法,即“史实→史通→史论→史感”。具体而言,即以章为一个复习单元,以训练为主线,在老师的引导下,按照四个步骤,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形成系统的历史时空观,并让历史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第一步:“史实”--知识整合历史复习的第一步,要梳理该章主要大事,归纳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对基本史实和阶段特征的掌握必须准确、全面,要建构清晰完整的历史体系。复习时,要快速阅读,迅速翻检,准确勾勒历史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概括历史阶段特征。如“国共十年对峙”这一章,可以概括三条线索,即:国共两党由对峙对抗到合作和平;中日民族矛盾由不断上升到形成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第二步:“史通”--联系比较联系与比较,触类旁通,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形成立体思维。这一步要求学生不能拘泥于本章的内容,而要以本章知识为主要出发点,前后联系,能力迁移。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就跨越两章内容,涉及两个阶段十件大事。历史复习的第二步显然比第一步要求要高,要放宽历史视野,善于纵横联系,这就要求历史复习不能支离破碎,要有通概的眼光。老师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思路。第三步:“史论”--史论结合。运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论,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索质疑,科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使历史学习上升到较高理论层面。历史科《考试说明》列出的“能力要求”4项10条中,明确提出“史论结合”,这就要求历史阐释时要论从史出,立论鲜明,要把基本的理论观点溶入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评价之中,既不能把理论像标签样贴在史事上,也不能理论加史事搞成拼盘状。第四步:“史感”--感受历史。学生通过系统的历史学习和复习,感受历史,走进历史,体验历史,形成全新的历史时空观和历史新感受。“史感”更多的是体现出史学的功能,从历史中认识现实,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历史的成败得失,纵横比较中,产生新的经验教训、启发,以此指导生活,引领人生。历史复习四步法是复习时大致的四个步骤,这四步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不要割裂开来,要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史实”是前提,是基础。主要是掌握记忆的方法,提高归纳、概括的能力,复习时要求准确全面。“史通”、“史论”是核心,是关键,突出体现出历史系统复习要求,要善于联系比较,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尤其要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复习时要求深刻系统。“史感”是历史学习、复习的终极目的,是逐渐形成的过程,突出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总之,历史学习、复习中有意识形成这四个步骤,会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科能力,增加学习历史的乐趣.六.开发历史资源,提高治史能力历史学习不可只停留在课堂,也不可拘泥于课本。而要把视野引向家庭、社区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引向图书馆、互联网、博物馆、历史遗存等丰富的历史资源。还要充分挖掘乡土教材的历史内涵,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总之,要拓展历史学习的空间,把学校历史教育与社会历史生活紧密相联,实行开放性学习.上海教科院付院长顾泠沅教授曾讲到:“听到的忘的快,看到的记得住,做过的才能会”。历史学习,要求同学就某一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考查,筛选甄别,撰写历史小论文或历史考察报告。还可以组织历史辩论会,重大事件纪念演讲会,历史题材的邮品、图片展等。还可以开展“我的家庭历史”的调查活动。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卷子,卷子
下一页:圆锥曲线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