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问题描述:

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09-29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的建设工作已取得了长足进展,国内的一些高校在这一领域更是做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我校作为一所有着优良传统的重点学府,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科学工作者的重任.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科学怎样的态度,如何结合人文教育深化科学精神培养,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学以致用,并在未来的工作中创造出有价值的新概念、新体系、新方法,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紧迫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科学观是高等教育的基石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从事“科学”的人.但在有些人心目中,科学技术是由科学家们和工程师们研究、发明的,具有某种呼风唤雨般的神奇功效的东西.这种被泛化、神圣化的科学,削弱、模糊了认识世界的专职.它盲从于科学权威而离开了文化之根,只是接受来自西方体系化教科书里既定的知识、原理、成果、结论,而不是人们探索的过程.中国社会接受科学之后,科学更大程度上被作为一种为单纯的功利目标服务的工具,只是机械地学习、引进、模仿、消化、吸收,导致无法走到世界科技的最前沿.真正超越功利目的的科学精神至今没有在中国扎下根来.
当我们只是注重于科学结论本身,那么科学精神始终外在于社会文化体系的表层.在以往的教育过程中,学校重视现成知识技艺的灌输和训练,而不关心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教学体系上,工科专业在功能性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口径上精打细算,学生也希望学那些就业容易、有“钱”途的专业,只学那些与本专业相关的原理和结论,而缺乏一定的基础理论.在这样的科学文化氛围中,科学研究缺乏深入开展基础探索的兴趣和动力,专业人士乐于重复有限的科学事实,而缺乏有想象力的大胆假设和艰辛论证,从而导致没有创造性的科学追求.
由此看来,对科学的重视和普及,有些人是建立在对科学的迷信上,要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充当原理、结论、规范、标准,是一种教条,凡是科学说什么,教科书说什么,科学家说什么,你一信就灵,只求能管用就行,至于它怎么来的,本身有什么奥妙,都不重要.中国学生去美国,发现自己掌握的知识远比那里的同龄人多,就因为走了教科书的捷径.但是,他们缺少独立思考的体验,没有无数试错性的游戏,没有个人化的即兴探索,独立工作、探索创新的能力远不及别人.
所以,我们教师在进行教育时,培养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科学观是尤为重要的.我们要培养学生反对知识迷信、科学崇拜、科学主义、教科书主义,建立为求知而求知,为科学而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对科学对理论敢怀疑、敢探索、敢想象的态度,而不是对科学顶礼膜拜,奉之为遵守客观规律的迷信.
创新思维扎根于文化修养
现代科学教育的典型特征是以教科书为教学依据,所有人接受同样的知识体系.教科书是现代教育中最有效的学习工具,它是经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只要从头到尾接受它的灌输,循序渐进,就可以全面而完整地掌握这个学科.但是,人们在把握以先辈们的智慧荟萃成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常常忘记了它的反面:因为省略了这个学科漫长的发展过程,把人们在生生不息的探索过程中的不同思路、不同表达方式、还有不完善或错误统统去掉了,留下来的虽然是目前为止这个领域里最正确的知识,但它的生命却凝固了.人们通过教科书掌握知识、应付考试,用它解决具体问题,但人们也被它禁锢了思想,把它当成真理的标准,难以发现它所有的缺陷,就导致难以永远走出它的思维框架.
克服教科书教育的缺陷,一方面要从课程教学本身着手,课程应当更多,增加个人的选择余地;上课应当更多对话,更多的思考;教科书应当多一些学科历史,多一些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多一些问题,包括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从课程之外着手,学校不仅是上课的地方,还是自修、研究、对话、交流、游戏、实践的园地.
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现实,但教育不是由过去或今天的教科书去规定、控制和支配明天,而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对话.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扩散和推广,也是文化的创造和再生.科学精神立足于特定的哲学、信念,并依托广泛的文学、艺术修养,专业研究不是科学探索的全部内容.科学创造力的源泉在于广泛的文化修养,其中主要是人文修养,而不是单纯的科学知识本身.任何学科,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通向自由的阶梯.一切思想在它最终的状态下是一致的,共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最深处是一体的.
活生生的科学精神浸透着人的主观能动性,它是人的信仰、好奇、直觉、想象、联想、试错以及执著精神的产物.科学的每一重大发展都与非科学的滋养有关.哲学构成各种文化形式、各门学科内在的思想基石.文学和艺术给科学以想象和灵感,活生生的思想史给科学以自我认识和定位的镜子.宗教是科学想象力的重要源泉,当然这宗教是摆脱了原始巫术、迷信的高级精神信仰.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真正的科学大师都在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有很高的素养的根本道理.
总之,在高等教育中,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是战胜“科学迷信”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然选择.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教师更要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必须明确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所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倡导科学精神、道德素质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牛刀小试4
下一页:第二问不会作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