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二有什么说法

问题描述:

二月初二有什么说法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2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传说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龙头节
二月二,龙头节,相传在宋朝时为“花朝节”,把这一天指定为百花生日.到元朝时称为“踏青节”,百姓在这一天出去踏青、郊游.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时,沿途采摘些蓬叶(一种地上生长的花叶)拿回自家在门前拜祭.这个习俗是比喻“迎富”之意.明清时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百姓传说中的大龙实际是没有的,那种龙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我们祖先想象加工出来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在北京民间,二月二有很多习俗,俗话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这一天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这一天妇女忌动针线,为的是免伤龙的眼睛,就连小孩剃头也叫“剃龙头
龙抬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汉族有,其他民族也有.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人民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二月初二日,俗称青龙节.
青龙节的渊源,与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山西民谚就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晋南地区认为这一天是青龙活动的日子,忌去河边、井上担水,以免带回龙卵.在河边、井旁走动与劳作时,很注意安静,尽可能不弄出声响,以免惊动了青龙,把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破坏了.
晋北地区这一天,盛行“司钱龙”.早上太阳未出山,家家户户提一把茶壶,到河边或井上去汲水.按照这一年几龙治水的推算,在茶壶内放几枚铜钱或硬币.汲水以后,随走随倾地洒一条水迹回到家中,将余下的水与钱全部倒入水缸,钱龙就引回家来了,意喻一年发财.引钱龙时特别忌说话,以免惊跑了钱龙.
二月二龙抬头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晋东南地区的引钱龙,是用灶灰,洒一条弯弯曲曲的灰线,从门外一直通到厨房,围绕水缸一圈即可.
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阳城县志》记载:“百蛰初惊,悬天师符以辟虫毒.”早上,人们起床时,忌说“起”字,恐怕一切毒虫也应声而起.晋南地区民俗喜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床下,谓之“禁百虫”.也有的集合村民,抬着神像,到各家门首,向院内洒米汤,意喻将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门前则围以石灰.晋东南地区民俗画一个药葫芦,内装蛇、蝎、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虫害,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也有的用豆、麦面搓成灯捻形式,埋在土中,称之为“薰蚰蜒”.晋中地区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厕所及门前围上一条线,称作除瘟.吕梁地区习惯家家扫除房屋.晋北地区讲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团粘贴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边.
青龙节,在晋南一些地方称为“花潮”.人们携带酒肴,来到郊外,选地围坐,亦歌亦舞、尽情欢饮,也称作“游春”,“踏青”.晋东南地区习惯用秫粉制作煎饼,慰问妇女.晋中地区儿童习惯放风筝.一些县讲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晋北地区喜食面条、粉条,名为挑龙尾.并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败火、打脏气.吕梁地区喜食煎饼,称为“揭龙皮”.晋南这天则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谓之“啃龙骨”.晋西北地区讲究青龙节大闹社火秧歌,垒砌旺火,盛况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节.
青龙节,晋北地区民间讲究吃灶王爷前的枣山.一家几口人,将枣山切成几块,人均一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归家长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龙节,有一种坚持千余年的古会,可称为奇俗.据传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迄今已1800多年,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典庆贺,故又称“三社典”.这天,山民们尽兴狂欢,并将各自家中最珍贵的宝物都展示出来,民间又称“亮宝会”,取宝能驱邪避灾之意,希冀年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届时,妇女们身着彩装,演唱传统的民歌小戏,男子们则扮演粗犷强悍的天神、地祗武将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骑马坐轿、乘牛、抬杆;或赤身裸体,腰系野布;或土布裤衩,身背铡刀、冰凌、粗檩、石磨,大展阳刚之气.当地戏称“合河二杆”.社火氛围由锣鼓组成并渲染,打击法古朴、原始,俗称“撇锣鼓”.传统节目尚有耍狮子、跑旱船、高跷、背人等等.整个活动从村外出发,浩浩荡荡,一直到泰山神庙旧址结束.
过去民俗,过了青龙节,整个“过年”才算结束.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为什么只选B
下一页:第8题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