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普通话——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

问题描述:

推广普通话——情感的纽带,沟通的桥梁
关于这个题目的征文与心得体会,跪求,我一定给很多很多粉!
追加!
但不要抄袭!
谢了!
拜托!
可以快点发给我么: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0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情感的纽带 沟通的桥梁
——漫谈普通话
一个甜美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到位的手势,虽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功效,但抵不过一声亲切的问候,一句美好的祝福.有声语言,它更能使心与心的距离瞬间缩短.俗话说:“话是开心的钥匙!”倾心的交谈,温馨的语言,热线的传递,彼此的心知肚明,心领神会,不仅拽紧了五湖四海朋友的心,更使在浩瀚博大的语言海洋徜徉的我们感到了自由和舒畅.此时此刻,不禁要大声为我们共同的语言——“普通话”而喝彩!普通话,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语言.现在普通话和我们的祖国一样,在国际上占有越来越显著的地位—-它成了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成了香港,澳门同胞以及外国人争相学习的热门语言.普通话,在这个时候,它的意义已不仅仅是沟通的需要,它还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它让我们骄傲!它让我们自豪!
一、“普通话”的由来
汉语自古以来有方言同时也有共同语.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候孔夫子时代管共同语叫雅言.孔夫子的出生地用现在的地理方位说就是山东人.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来自当时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学生都讲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讲课的时候怎么能够让来自各地的学生都听得明白呢?因为当时有共同语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讲学的时候用雅言,这样交际没有什么障碍.
根据历史记载,在汉代,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管共同语叫做通语.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语进行交际,这是古代的情况.明清时期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清时期仍旧有方言存在,有方言就要有共同语.明清时期管共同语叫官话.
官话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了19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特别受到日本的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大力推广日本语的共同语,日本人把日本语的民族共同语叫做国语.国语这个词本来是中国古代一本书的名字,日本人把国语当做民族共同语的名称.19世纪末受日本语文生活的影响,国语这个名词也从日本传到中国,明清时期我们的共同语叫官话,清末从东瀛日本传过来一个词“国语”.19世纪末中国的文化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国语这个名词得到传播.
辛亥革命之后,为了发展中国的经济、文化,有些语言改革家提出我们学习日本,在我们国家也要推广国语.国语这个词在民国时期得到当时政府的承认,成为民族共同语的一个正式称呼.
汉民族共同语从古至今有好几种说法,有雅言、通语、官话、民国时期的国语.名称不同,内容基本是一样的.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走上完全新的阶段,为了发展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我们也要推广民族共同语,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阂.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要推广民族共同语,历史上曾经有好几个不同的名称,我们叫什么呢?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立之初,考虑到我们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一律平等,而民国时期的国语实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而不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共同语.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所以上世纪50年代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采取国语这个叫法.如果叫国语的话,担心会被误解为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不叫国语叫什么?
经过研究最后决定叫普通话.普通话这个词不是上世纪50年代才发明的,在19世纪末已经有文献里面提出普通话.19世纪末一直到民国时期,当时讲的普通话和上世纪50年代人民政府推行的普通话,在内容上不完全一样.普通话这个词原来就是说讲不同方言的人大体上能够听懂这样一种话,特别是在五方杂处的大都市,讲不同方言的人马马虎虎能够沟通的话叫普通话.
我们把这个概念拿来,又给它加上科学的内涵,把它的内容科学化,更明确.这就是人民政府建立以来,直到现在我们讲的“普通话”.
二、“普通话”的定义
解放以前的几十年一直是不明确的,也存在不同看法.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 》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学、更为周密了.其中,“普通话”二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三、 “普通话”的重要性
事例一:
一个外地人上了北京的公共汽车,拿出一张50圆的人民币,对售票员说:“见过吗?(建国门)”,售票员虽然很生气,但还是装作没看见,继续卖票.过了一会,这个乘客又扬起钞票,在售票员面前抖了抖,提高音量说:“见过吗?”,售票员实在气急了,从包里抽出一张百元大钞,伸到这个乘客面前,大声道:“这个见过吗!”,乘客一下子怔住了,随后改口用普通话说:“买到建国门的票.”
事例二:
我是东北人,喜欢吃葱蘸酱,有一次在蒋宅口那里一家饭店吃饭,中途对服务员说“小姐,给扒根葱.等了半天,正在纳闷怎么这么长时间,只见服务员端了整整一盘子葱,甜甜说:先生,您要的八根葱,当时,我眼睛都绿了,然后大家暴笑,服务员还一眼茫然的看着我们.
事例三:
有一人到常州出差,路遇一妇人在河边哭喊:“我的孩子掉水里去了!我的孩子掉水里去了!”他大惊失色,忙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捞了半天只捞到了一只鞋子,举起问妇人:“哪里有你的孩子呀?”妇人见鞋,喜道:“那不就是我的孩子嘛!”原来,当地的方言里管“鞋子”念作“孩子”,结果让那人为了一只鞋子成了“落汤鸡”.
以上的事例不仅仅是笑话,而是越发突显了普通话的重要.想当年,美国开发西部的时候,世界各国人们一拥而入,他们操着许多语言,有古老的拉丁系,有斯拉夫系,但最后都放弃了自己的母语,共操英语,为西部开发奠定了基础,也成为西部精神的重要组成.放弃自己的母语需要很大的勇气,正是大家愿意接受新东西,不怕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环境,大家才能统一到英语上.人们不再是波兰人、英国人、法国人,都是美国人,没有隔阂,没有帮派,没有歧视,没有了本地人和外地人,一切以合理为准则,而不论说话的人是哪里来的.西部精神是开放的精神.试想,经济如此发达的美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何况共处一片蓝天的华夏同胞,有什么理由和困难不能逾越这语言的障碍,共同扯起普通话这面大旗,让它高高飘扬在世界东方呢?
随着2008奥运会的来临,当我们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时,那些音符,那些节奏,似乎在与我们的血脉一起跳动.此时,我们的心中时常会涌起一种无比亲近的感情,那是对母亲的感情!那是对祖国和民族的感情!有句歌词唱得好:“众人划桨哟,开动大帆船”.推广普通话,就像是划大船,为了实现跨世纪的“推普”目标,就让我们都来为“普通话之舟”划桨吧!让我们每个人将标准的普通话回响在世人的耳旁,在日益腾飞的中国大地上,将再次掀起当年美国的那场语言风暴,让普通话也成为今天世界的热门语言!成为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http://www.zhcedu.cn/blog/user1/721/archives/2010/145873.html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例2的第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