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比说更重要”的名言,诗词==

问题描述:

关于“做比说更重要”的名言,诗词==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26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记得一个伟人说过:“一步切实的行动胜过一打纲领.”纵观历史长河.凡是实现了
的事情,不一定都有一个完整的计划,靠着人们努力行动,才得以实现.长辈们常常教
导我们:“言必信,行必果.”这也恰恰说明了只有做才有意义这个道理.
假如光说不做又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多年以来我们同学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天气温暖的秋天,寒号鸟懒得动手搭窝,待到那狂风怒号的隆冬深夜.它打着颤
说:“哆罗罗,哆罗罗,寒风冻死我,明天就搭窝:”而第二天呢?阳光灿烂,它早把搭
窝的事抛在九霄云外了.就这样日复一日,终于有一天,只说不做的它冻死在风雪中.
“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更有其深远意义.我
们不妨举个例子.美国某公司拟在上海投资二十万美元办一家生产编织袋的工厂,原料
外商包购,产品包销,可是美商在沪谈了半年,竞末找到合作伙伴.缘何?上海人嫌二
十万投资额太小,要的是大项目.精明的无锡人和海宁人得到信息,跟踪追击,把老外
请去,一拍即合,后来获得可观的利润.还有一些乡镇企业专门在上海设立常驻代表,
专门收集各种大企业不要的“小芝麻”,成功者颇多.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帮助一位盲人过马路,乘车时给老
者让座……这些“善”多可以称之为“小”,却无处不流露出人间真情,无处不体现出
人们的道德水准乃至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你也许还不曾忘记李素丽在公共汽车上为乘
客热情服务的身影,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可谓“善小”,然而李素丽将自己满腔
的爱奉献给他的每位乘客,成为新时代乘务员的典范;也许.你还清晰地记得前不久
(中国日报)上的那则启事;北京某酒店女售货员一时疏忽少找外宾四十元钱,事后那
位女售货员执意要在报上登启事,以示对顾客负责.尽管有人对她说;“你登这则启事
恐怕还不止四十元呢!”这在平常人看来是小题大作,可谓“善小”,可她却不能不为,
因为她决不容许因自己失误而损害顾客的利益,更不容许因此有损国家的荣誉.看吧,
这点滴的“善”将人类文明的脚步驱动得更稳更快.
彭端淑的《为学》一文,以蜀地贫富二僧“欲之南海”.然“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
至焉”的故事,说明了天下事“为之”则易, “不为”则难的道理.人们读罢,对“富
僧”多持批评态度.诚然, “富僧”拥有丰厚的财力,而“犹未能也“,确实应受到批
评;然“富僧”闻.贫僧”以“一瓶一钵”而“之南海”,则面有“愧色”.仅此一点,
我认为“富僧”也有值得称道之处.“富僧”知错且惭愧,较之于那些犯错之后,或一
蹶不振,破罐破钵者,或大言不惭,推卸责任者,或掩盖事实,邀功请赏者,何尝不是
一种进步?
某人坐计程车,路上看见一个因为超速而颠覆的摩托车.骑士面孔朝天地躺在路
旁,汩汩的鲜血自额角沁出,居然没有一个经过的人去救他.“最起码应该把他扶起来,
头朝上,以减低脑里的血压,否则活不了多久.”司机说.
某人一路上不断想司机的话,一下车时忍不住地问:“你既然知道,把他扶坐起来,
可以救他一命,为什么刚才不停车去做呢?”
“你既然听到我这样说,为什么不叫我停车,自己下去扶呢?”
乔治·华盛顿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任总统.他领导美国人民为了自由为了独立浴
血奋战,赶走了统治者.
乔治·华盛顿是个伟人,但并非后来人所想象的,专做伟大的事,把不伟大的事都
留给不伟大的人去做.实际上,他若在你面前,你会觉得出他普通得就和你一样,一样
的诚实,一样的热情,一样的与人为善.
有一天.他身穿没膝的大衣,独自一人走出营房.他所遇到的士兵,没一个认出
他.在一处.他看到一个下士领着手下的士兵筑街垒.
“加把劲!”那个下士对抬着巨大水泥块的士兵们喊道, “一、二,加把劲!”但是,
那下士自己的双手连石块都不碰一下.因为石块很重,士兵们一直没能把它放到位置
上.下士又喊:“一、二,加把劲!”但是士兵们还是不能把石块放到位置上.他们的力
气几乎用尽,石块就要滚落下来.
这时,华盛顿已经疾步跑到跟前.用他强劲的臂膀,顶住石块.这一援助很及时,
石块终于放到了位置上.士兵们转过身,拥抱华盛顿,表示感谢.
“你为什么光喊加把劲而让自己的手放在衣袋里呢?”华盛顿问那下士.
“你问我?难道你看不出我是这里的下士吗?”
“哦,这倒是真的!”华盛顿说着,解开大衣纽扣,向这位面孔朗天、背绞双手的下
士露出他的军服.“按衣服看,我就是上将.不过,下次再抬重东西时,你就叫上我.”
东汉时有一少年叫陈蕃,独居一室而庭院脏乱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
道:“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将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
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中国人一向喜欢“大”字
当头,都愿意干大事,而不屑做小事.这种观念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我们更应该看到
“大”与“小”的另一种关系.人们常说不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不完全同意这种
看法,芝麻虽小,却可以“粒米成箩,聚沙成塔”.在某种情况下.芝麻也是不该小瞧
的,我认为“大”与“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正像芝麻聚多了会胜过西瓜
一样.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这句话用在激励人们努力探求真理,
追求知识上,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站在另一个角度上再住深处想一想,我们就不禁
会对这句千古名言产生疑问了.
人的一生应当追求真理,可是如果只满足于自己掌握真理,而不去传播.只是单纯
地提高自己修养,而不去对社会有所贡献,那么这“真理”是否有意义,是否有价
值呢?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惟一目的,如果认识不是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
服务,就既没有产生的可能,也没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所谓“闻道”只是认识的过
程,是实践的准备阶段,这最终是要回到实践中去的,所以,人的一生中重要的不是
掌握知识,而是运用知识为人类造福.
这个故事听起来十分荒唐,但具有寒号鸟心理的人在生活中井非少数.
让镜头聚焦校园.期中考试结束,一些同学因没考好而捶胸顿足.唉声叹气,甚至
当众发表一篇慷慨激昂的演说,立下雄心壮志,发誓期末一定要提高成绩,可是回家后
照样将书本扔在一边,期末考试后又是一片叹息.
看来口头上说说容易,但没有实际行动也是无济于事.
前几天,我们楼门口的一棵刚栽的小树苗被人弄倒了,从这里路过的老老少少七嘴
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责怪把树弄倒的人太不讲公德有的不满意种树的人……时间一
分一秒地过去了,却没有人上前把它扶起来.这时,从樱里出来了一个“红钢印”,他
拎了一把小铲,默默定到小树跟前,将小树扶起来,用小铲将土填实.于是小树又亭亭
玉立在微风中了.
众人颇费口舌的一个问题就这样被一个孩于不起眼的行动解决了.中国有句古训:
“敏于行而讷于言.”既然做比说重要,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在实际行动中寻找成
功吧!
然而在我们的周围,因善小不屑为之者大有人在.生活中你会发现这样一些情景:
在马路洒了一地垃圾却无人主动清理;路旁的公用电话筒荡在外边,过路行人却视而不
见……因为在少数人的头脑里,对待大善与小善态度迥异:“善”若大则为之,以示自
己是“文明人”:“善”若小则大可忽略不计.这些想法显然是错误的.我们的世界需要
人人为善,不论大小,不求名利.试想,一个人人都拘于个人利益,因善小而不为的社
会,焉能平稳安定地向前发展?
我们每个人都应以为“善”为荣,弘扬“善小而为之”精神!

人民辛辛苦苦地劳动,不是为了要把我们培养成一个个造价昂贵的“书橱”,也不
是为了培养一只只无用的书蠹,而是希望我们在汲取到知识甘泉后,去开拓,去创新,
去为社会服务,为人民作贡献.所以,只有学以致用,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人的
一生才能充实而有意义!
让我们牢记罗曼·罗兰说过的一句话:“惟有创造才是欢乐.”
有一些以“朝闻道,夕死可矣”自勉的人,只是简单地把书本知识搬到脑子里,贮
藏起来,并以此为满足,不注意发挥它们的使用价值,为整个社会服务.这种人看起来
的像博学多识,满腹经纶,因而受到许多人尊敬,他们自己也以饱学之士自居,洋洋自
得.可是,在事业上他们却是碌碌无为,毫无建树,岂非愧对生活,愧对自己吗?
每个人的存在都是具有社会性的.因为他们都在不断地从社会上吸取物质上的和精
神上的营养.因而,他们的劳动也应该具有社会性,即不但为自己,更要为他人.一个
博览群书、满腹经纶的学者尤其是这样.他在与其他劳动者消耗等量的物质财富的同
时,要吸收大量的,超过一般劳动者几倍的精神财富.所以,社会造就一个学者比造就
一个普通劳动者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如果他还是满足于“书橱”的自我设计,在生前没
有对社会作出贡献,或者作出的贡献不足以补偿人民为培养他而付出的劳动,那么,他
的生活,就是对人民劳动价值的一种浪费,他的一生,也就等于做了一个死啃书本的
书蠹.
例文一
“羡鱼”和“结网”
有一句古语这样讲:“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说,与其站在潭边看着鱼
想得到它,不如回去编个网打鱼才能真正得到鱼.这虽然是一个古训,但在人类社会高
度发达的今天,它仍然有警一定的教育意义:切实行动起来,才能将我们头脑中的想
法、愿望或理想变成现实.
“羡鱼”与“结网”的关系其实就是“想“与“做”的关系.“羡鱼”容易“结网”
难,只是想,有愿望,这往往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只会空想的“空头政治家”,而
勘勤恳恳的实干家总是为数甚少.然而就是少数的实干家,他们往往使事业成功.从跋
山涉水采草药、著医书的李时珍,到在“举家食粥”的潦倒生活中仍坚持“校阅十载,
增删五次..呕尽心血终著成不朽名著《红楼梦》的曹雪芹;从历尽四年艰辛从数吨沥
青中提炼出几克镭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到为民族争光,刻苦钻研,成为获诺贝尔奖的物
理学家杨振宁,他们中间哪一个的成绩是想想就得到的?他们中又有谁的成功不来自几
十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动?可以说,他们事业的成功都得益于这踏踏实实的
“结网”精神.
其实,每一位“临渊羡色”者都无一例外地想得到鱼,但”退而结网”不是每一位
“羡鱼”者都能做到的.因为那需要“结网者”具备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和踏实肯干的
实干精神.只有把鱼网编好,临渊而渔,才有可能掳到鱼.否则,半途而废或是根本不
着手去做,那结果只会是一事无成.
在了解了“结网”精神的重要意义后,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我们是否也该把这种
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去呢?当我们看到周围同学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之时,
我们是否该只满足停留在羡慕的层次上呢?我们更该在想学好的同时,甘于苦读,将好
的愿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成果丰硕的现实.这才是我们该去做的事情!
具备了这种“结网”精神,会使我们受益终身,现在的我们靠它捕到的也许是一所
好的大学,一种好的工作,但将来我们要靠它为祖国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现在受益的
也许只有我们每一个“结网”之人,但将来,我们善于“结网”的青年一代会使祖国更
加强大繁荣.“少年强,则国强”,那时的中国将成为真正的巨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例文二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这句话出自《汉书·礼乐志》,意思是;在河边或深潭
边上看到鱼,只是很希望得到鱼,就不如回去结网来打鱼.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
理:理想和愿望固然美好,但成功的现实需要脚踏实地的、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在生命的调色板上,人人都希望自己在事业上取得成绩,有所建树.五彩缤纷的希
望,给予人无穷的追求的力量.人们在希望中起步,在希望中成长.而愿望的实现,有
人希望从天而降,有人则埋头苦干,在希望中奋斗,前者“羡鱼”而后者“结网”.
然而,希望在哪里?有人说:在明天——明天的快乐,明天的富有,明天的充实
……可是有经验的农民不仅希望明天的丰收,更重视今天的耕耘;有作为的青年不仅希
望明天的成功,更重视今天的学习.浑浑噩噩的人何曾没有美丽的憧憬,可是没有今天
的耕耘,四会有明天的丰收?等待明天的人,等到收获的季节来临了,他们的篮子里仍
然是空空如也.可见,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羡鱼”之心,人皆有之,只是“羡鱼”却不“结网”或反而阻挠别人得“鱼”之
心切不可有.看当今社会,改革的浪潮冲击着中华这片古老的土地,冲击着社会每一个
角落,一代企业家沿着一条条艰难的路走了过来,他们成功了,登报了,上电视了,个
个羡慕,人人钦佩.在这期间,“临渊羡鱼”者甚多,初一分析,“羡鱼”者亦有几种,
有的退而“结网”,临渊而渔;有的则嫉妒之心大于仰慕之情,他们向水中投下石头.
企图将色吓跑,自己得不到鱼却阻挠、破坏别人网鱼,他们处处拆台,制造流言,损害
别人……
“羡鱼”固然可以, “结网”才是正道.只“羡鱼”而不“结网”,那么你终究也只
是“羡整鱼”而得不到“鱼”.任何人,成功的取得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经过奋斗取
得的.记得谢觉哉曾说过:“你最好不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去幻想什么,而是在旭日东
升的时侯开始工作.”这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例文三
智者无言
大海的深处是平静的.
花朵的一生是无声的.
巍峨的山峦是缄默的.
大自然中许多蔚为壮观的生命往往以沉默示人,而人的生命是否亦当如此?
有这么两个人去应考厨师.甲一出言便说了个天花乱坠,从传统的中国名菜到洋派
的西式糕点,从每道莱的用料着色到火候调味,似乎无一不能,无一不精.乙则静候一
旁,一语不发.待问及他时,他只说:“如果可能,给我三十分钟时间,我做一桌莱出
来看看便是.”
不用说,“讷于言”的乙被录取了.
机智和美妙的语言.有时只不过是一种瞬时的智慧和淋漓的表达,但智慧和表达本
身并不证明结果,朴实的行动才是开在成功路上的鲜花.
认识一个人,不要光听他怎么说,更应当看他怎么去做,因为有的语言言不由衷.
就像认识一棵树,不需急着去看春天里开的花,可以等到秋天时去看树上的果实,果实
是花的语言,也是树的注释.
芸芸众生,那个与你仅有一面之交便一览无余的人,你会觉得他索然无味,因为他
说得太多:而那个一直不事不吭只以沉默示人的人,你可能不仅对他印象深刻,而且对
他有了探询的欲望——因为那不语带给女人的典雅矜持,也因为那不语带给男人的深邃
练达.你要记住,生活中有些东西藏在心里便是一种真实、一种深刻,说出来,反而淡
了.比如一生一世的爱情.
很小的时候,母亲跟我说:你看大街上两个吵嘴的人,那个声嘶力竭叫得很凶的
人,往往是理屈词穷的‘因为真理不在他一边,:他要先声夺人来掩饰自己的心虚.而那
个沉默者心里一团正气,自然可以不动声色,因为沉默是最大的蔑视呀!
一个浅墨的道理是:乌鸦和知了无疑是最善叫的,但它们都不算人类的宠物.
火山爆发那一声震天的巨响,那力拔山兮的气概,令人叹为观止.但这一奇观不会
随时可见,为那一瞬间的壮观,它在地层深处沉寂了千年万年!
有两种方法能使世界变大;登上山峰远眺,闭上眼睛沉思.它们与语言无关.由此
看来,世界不是语言描绘得大的.想必人也盖同此理.
智者无言.

言必行,行必果.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名知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与其言,无所苟而己矣--《论语》
曾参“言者,行之指也.”
曾参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言思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
“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大戴礼记·解诂》)
就知道这么多了,不知道对不对...合不合要求...
另,这段话也许对你有帮助吧:
言行一致的行为标准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有曾参信守然诺为儿子杀猪的故事,他那重视“信”的品德教育,言行一致的举动,令人叹为观止.论述言与行的关系,在曾子思想修养中占有显著地位,而且也为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途径.
《论语》中记述,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名知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与其言,无所苟而己矣.”都是讲保持言与行的一致是君子言行的基本标准.而曾参关于“行”的思想,与其它方面的成就一样,基本依循孔子的方向而又有所推进的.
曾参说:“言者,行之指也.”因为言是行动的表示,所以才会“听其言,可以知其所好矣”.才必须“君子执仁立志,先行后言”(《大戴礼记·解诂》).这样,言不仅为心之声,不仅用来表达某种愿望、企图和思想,而更重要的是要服从于“行”所达到的水平.不能行的东西则不可言,当你言的时候,则表明你已将与此言相符合的“行”付诸实施.这不啻是对言的最苛刻的定义.但曾参却是坚定的奉此而行的.只有当他的一举一动都能循规蹈矩的时候,他才来大谈君子的修养.同时,曾参又提出了先思而后复的观念:“君子虑胜气,思而后动,论而后行,行必言思之,言之必思复之,思复之必思无悔言,亦可谓慎矣.”“人信其言,从之以行,人信其行,从之以复,复宜其类,类以其年,亦可谓外内合矣.”(《大戴礼记·解诂》)是谈人的整个行为过程由思、言、行、复四部分组成,这叫做外内之合.行是外内之合的交汇点.无行则内不能外现,无行则外亦成空洞.但是,行并不是过程的终点,一个完整的过程还需要“复”的功夫,反复的功夫.就是说,言行一致并不能仅仅从形式上作出价值判断,形式上的一致只是条件之一.换句话说,不合乎道义的事情也会有言行的一致的外表.所以,只有经过反复的复宜其类合乎道义的言行一致,才是有价值的,全面的,真正有意义的言行一致.这一点,完全可以说是曾子修身处世进入哲学层次的伟大贡献,甚至可以说超过了孔子哲学的特殊表现.
曾参的修身言行亦包括对学业的修业功夫.他说:“君子学必由其业,问必在其序.问而不决,乘间观色而复之,虽不悦亦不强争也.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患其能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己矣.”(《大戴礼记·解诂》)他主张学习不弃细小,要能够微言笃行,“君子博学而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必先人,言必后人.君子终身守此悒悒”!子思《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明显是受其影响而作出的全面总结.
该回答在2006年10月9日由回答者修改过

揪错 ┆ 评论 ┆ 举报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虽然达不到要求
不过有的还是牵强可以的
所以谢谢拉
其他回答 如果有了满意的回答请及时采纳,不要辜负了回答者 怎样采纳答案
回答:xxm19830120
级别:学长
2006年10月9日 疏于言而敏于行!
好象是孔子的!意思是多做事,少说话!

评论1 ┆ 举报
回答:霞影纱
级别:风神
2006年10月9日 你好!
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鲁迅
真正的闲暇并不是说什么也不做,而是能够自由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 肖伯纳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示意图也请画出
下一页:拜托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