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在多少年出在?

问题描述:

甲骨文在多少年出在?
1个回答 分类:历史 2014-10-25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人类文字的历史比语言的历史晚得多,正如我们每人说大量的话却很少写几个字一样.以文记载事件的功用比用于传递信息的功用要早.晚期记载意念的文符受语言影响,颇多一致.到了用若干符号组成序列,跨时空传递信息时,就分化出了字.
甲骨文映显的文字是后来被称为汉字的中国汉朝隶书文字的渊源.为与宋书(体)、明书(体)、楷书形式上一致,可以称甲体(书)、骨体(书)、金体(书)、帛体(书)、竹体(书);为与“汉字”(指 traditional,被称繁体)或现代中文大陆(简化)字对应,可以称为商(夏、殷)字.
对比汉字与商字(甲骨字)、周字(金字)、秦字(篆字)才好理解字本义.直视历史真实可以正本清源文化与传统.甲骨文是商时期王室活动的记载.甲骨文字打开了观察3000年前黄河流域人们生活的窗户.
甲骨文的发现
甲骨文的发现经历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这有必要先从发生在一个名字叫李成的农民身上说起.这个愚昧的农民对甲骨文的发现有着一段典型的、可笑 的、荒诞而又充满文化悲怆感的传说.他是河南省洹河畔安阳县小屯村人.李成是为了赚钱第一个把“甲骨文”作为药材运到城里、传送出去的人,但也是在他手里,毁掉了难以计数的甲骨文字.功耶?罪耶?惟有历史来定论.
【甲骨文简介】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不过具体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详略的差异,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辞最为完整,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甲骨文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
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发展】
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
一、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二、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仅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三、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四、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五、严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甲骨上细瘦的笔迹,也受到刀刻的影响.
占卜时常用“是”或“否”刻于龟甲中央纵线两侧,自此中线向左右书写,故两旁对称和谐,具有行款对称之美.且契刻后,大小字分别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艺术之意味,堪称书史奇迹.
【殷墟中的甲骨文】
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说起殷墟的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说,作为文化遗产,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时代越久,历史价值越高.
在国际上被承认的、没有争议的中国最早的文明就是商代.殷墟不是一座简单的建筑物,它是一座都城.都城是什么,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礼仪中心.它是一个王国的缩影,是其他任何遗产没办法比的.
这就是殷墟之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和独特地位.
【甲骨文照亮煌煌中华】
如果说钻木取火标志着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岁月,那么文字的出现就意味着人类走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年代.甲骨文的发现,是照亮中华文明的一盏明灯.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广德说,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
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目前,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片,单字约4500个,其中约有1500个单字已被释读.3000多年以来,甲骨文虽然经过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不同书写形式的变化,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至今,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走遍华人社会,即使方言难以交流,方块字写在纸上,一目了然——亲不亲?文字根!
【甲骨文发掘过程】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发现中药店中所售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于是开始重金收购.1900年,王懿荣的甲骨转归了刘鹗所有,他的亲家罗振玉得知这些甲骨来自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其后,王国维对这些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进一步证实这里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学家王懿荣认识并高价购藏.此后十年间先后搜购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刘鹗、罗振玉及美国人方法敛,英国人库寿龄、金璋,日本人林泰辅,加拿大人明义士等,共得甲骨数万片.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有计划地进行殷墟发掘,先后发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甲骨四千余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郑州商代中期遗址中还检到有字甲骨两片;自1954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陕西丰镐、周原遗址、岐山凤雏出土西周时期有字甲骨约三百片.
【殷墟新发现】
殷墟发现的甲骨中已经辨认出5000多个单字,能够认出来的的汉字大约1700多个,甲骨文中所记载的资料将中国的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现代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中演变而来的.而且对于甲骨的研究,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问——甲骨学.
目前所探明的殷墟范围东西长约6公里,南北宽4公里,洹水从中间穿过,面积约有24平方公里.这一范围是商朝的青铜器和甲骨出土最为密集的地方,有许多遗址和墓葬,其中洹水南岸小屯村东北是殷墟的中心.宫殿和宗庙都集中在这里.他的外围是一些手工业作坊.洹水北岸武官村一带则是历代商王的王陵,共发现了13座大墓,其中一座空墓推断是纣王所建,因为国破身亡不能入葬.
在陵墓中发现有很多的殉葬人群,体现了当时的丧葬习俗.在王陵区编号1001的大墓中,殉葬了墓主生前一支不少于68人的田猎队、18匹马,殉葬的领队是贵族出身,因此这个领队自己还拥有两个殉葬者.殉葬者最多的是王室宗庙祭祀坑,有近600人殉葬.大多都是被斩首、腰斩、断肢甚至肢解后扔进来的,其中还发现有1周岁左右的婴儿也被殉葬.
1976年,在小屯村北面百米处,还发现了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出土器物1928件,其中青铜器468件,同时还出土755件玉器,将近7000件海贝.此外,在王陵的东边出土了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为止所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小屯村西北200米处有一条巨大壕沟,认为是人工挖掘的防御设施.殷墟是我国奴隶社会商朝后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区西北小屯村一带,距今已有三千三百多年历史.因其出土大量的甲骨文和青铜器而驰名中外.
殷墟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古老的洹河水从市中缓缓流过,城市布局严谨合理.从其城市的规模、面积、宫殿的宏伟,出土文物的质量之精、之美、之奇、数量之巨、可充分证明它当时不仅是全国,而且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87年在古老的洹水岸边修建了殷墟博物苑.它占地100多亩,就建在殷墟的宫殿区遗址上.它是依照甲骨文的“门”字形,用几根雕有商代纹饰的木柱和横梁结构而成.苑中建筑由著名的古建筑家设计,严格地构筑在原建筑的遗址上.每座建筑都采用了重檐草顶,夯土台阶,檐柱上雕以蝉龙等纹饰图案.殷墟博物苑不仅展现了殷代王宫殿堂的布局与建筑,而且还具有园林特色.同时,它也是集考古、园林、古建、旅游为一体的胜地.
一八九九年,晚清国子监祭酒大臣王懿荣,因病去一家药铺买药,大夫给他开的药方中有一味药是“龙骨”,亦即是龟兽的骨头,王懿荣拿到药一看,龙骨上刻着一些细密的似字非字的符号,他极认真地查看之后,觉得好像古代文字,顿时引起了这位爱好古董的大臣的极大兴趣.
他问药铺掌柜,这种龙骨还有多少,老板查了一下.回答共有十二片,王懿荣以二两银子一片的高价全部买走.后来,他又通过古董商再买了大量的这类龙骨,开始深入细致地研究,他异常兴奋地得出结论:这是中国最古的甲骨文字!
学者们找王懿荣切磋,又各自找了很多甲骨文争相研究,“甲骨文”作为一门学问,首先从中国开始了.人们发现,这些刻有甲骨文的龙骨,主要来自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考证一下,那里正是四千多年前商朝首都殷墟废址.已发现的甲骨文约三千五百多宗,被译认出的字仅约一半.
甲骨文主要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迄今为止发掘出存世的大约有15.4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其中大陆收藏的有97600多片,台湾收藏的有30200多片,香港有89片,因战争和商业因素流散到海外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前苏联、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瑞典等12个国家有26700多片.其中日本在侵略中国时曾有组织地在殷墟盗掘,因此收藏最多,有12000多片.目前世界上有500多位学者专门研究甲骨文,发表专著有2000多篇.
商周非常迷信,商周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并将占卜的事情、时日和结果等刻在上面,故甲骨文字也称卜辞.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大约有4500个单字,已解读的有三分之一左右.根据研究,甲骨文中已经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汉字造字法.在字义的使用上可以明显看出假借方法.形声字占25%左右.今天,形声字占90%左右.
甲骨文和是汉字成熟的标志,和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一样属于表意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使用的一种表意文字的前身.它的书写材料一般为龟骨、牛肩胛骨,也可以刻在墙壁,木器,石器等处,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中国古代长期存在,春秋后期汉字脱离甲骨形态,逐渐不被认知,但是一般会被当做“龙骨”卖给药材商做药材之用.直到1899年(清光绪25年),在一个偶然机会里由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被考证为商周遗物.
民国初年经董作宾先生的研究整理,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为五期:盘庚武丁时代、祖庚祖甲时代、禀辛康丁时代、武乙文丁时代、帝乙帝辛时代.郭沫若在研究了甲骨文以后,认为甲骨文从初创到成熟,起码要经历1500年以上.

出土的甲骨文多已著录出版,早期的有刘鹗的《铁云藏龟》、罗振玉的《殷虚书契》和《殷虚书契后编》、明义士的《殷虚卜辞》、林泰辅的《龟甲兽骨文字》、王襄的《簠室殷契徵文》;后又有董作宾的《殷虚文字甲编》、《殷虚文字乙编》,胡厚宣的《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甲骨续存》等.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对甲骨文发现八十多年来已著录和未著录的十几万片甲骨材料进行系统的科学整理,广泛搜集全部出土的甲骨资料,分期分类,共收甲骨约四万片,编为十三册,为研究甲骨文和商史提供了系统的资料.另外,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的甲骨,已收入《小屯南地甲骨》一书.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德国等国所藏的甲骨,也已著录成书,分别发表.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假借、形声为主要造字方法.今天的汉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备后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从语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其句子形式、结构序位也与后代语法基本一致.
由于商王几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从甲骨文中有关商代阶级和国家的资料可知,商代的奴隶和平民由众、刍、羌、仆、奚、妾等不同身分的人组成,奴隶主和贵族有先公先王和他们的配偶如高妣某、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各级官吏则有臣、尹、史、犬、亚、马、射和侯、伯等;军队有师、旅等;刑罚有刖、劓、伐等,并设置了监狱.甲骨文中也记载了商代人殉人祭的状况,对于解决商代社会性质有直接关系.商王朝经常对外发动战争,被征服的方国对商王朝称臣纳贡,甲骨文中常见氏(致)来、入马牛羊象龟等记载.
甲骨文中有关商代社会生产的内容很丰富.在农业方面,有裒田、作大田的记载,还有各种农作物如黍、稷、麦、耒、稻等的名称.商王关心农业收成的丰歉及风雨、降低对农业收成的影响,常见立黍、省黍、求年、告秋之卜.在畜牧业方面,马、牛、羊、鸡、犬、豕等都有记载,且畜养量较大并有专门牢厩.祭祀时常用掉大批牛羊.渔猎在商代社会生活中仍起一定作用,甲骨文记载的猎物有鹿、麋、豕、象、虎、狐、鱼类和各种鸟类,狩猎方法有田、狩、逐、阱、射等.甲骨文里还有关于贝、朋、珏和舟、车以至传递制度等商业、交通方面的材料.
甲骨文中有关商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亦很丰富.在天文历法方面,有日食、月食和鸟星、新星、大星等记载,也有“十三月”等闰月材料和干支记日及每日不同时间阶段的“时称”等.在气象方面,有不少卜雨、卜风以及易日、云、雷、雹、雪、虹等记载.在医学方面,有头疾、牙疾、鼻疾、言疾、肘疾、足疾、踵疾等疾病的记载,也有关于生育的记载,表明当时能准确推知预产期.
商王尚鬼,凡事占卜.占卜内容多以王为中心,就其关心的问题,如对祖先与自然神的祭祀与求告,对风、雨、水及天象、农事、年成的关注,通过贞人向上帝、鬼神、先公先王等问卜,以便预示吉凶,祈望得到保障.占卜材料多为龟腹甲(及少量背甲)和牛胛骨,用前经整治,并在背面(少量牛胛骨亦有在正面)施以钻、凿.占卜时,先于甲骨背面钻凿处用火烧炙,正面即现“卜”字形裂纹,以此定吉凶.占卜后,将所卜事项记刻于甲骨之上.
甲骨文一般先刻竖画,后刻横画,先刻兆序、兆辞、吉辞、用辞,后刻卜问之事,故又称为卜辞.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应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而多数卜辞常省略占辞或验辞.甲骨文中,有的在刻画上涂砂或墨,有的用毛笔写在甲骨上,也有些是先写后刻的.
卜辞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一般来说,刻辞迎兆并与一定的卜兆有关.龟腹甲、背甲右侧卜兆向左,文字右行;左侧卜兆向右,文字左行;在甲首、甲尾及甲桥边部的卜辞则由外向内行.商代占卜常从正反两方面问疑,反映在龟甲上则有位置相应的左右“对贞”.牛胛骨中右胛骨卜兆向右,卜辞左行;左胛骨则相反.只有上端近骨臼处的两条卜辞由中间读起,在左左行,在右右行.骨上的各条卜辞,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刻写,其间常有界划相隔,每事亦反复对贞.但也有不同之卜交错排列,为“相间刻辞”;有卜辞于甲骨正面无处容纳,而转刻其背面,为“正反相接”;有反复卜问同一件事,而将内容基本相同之卜辞分刻于数版甲骨之上,只各版卜序不同,称为“卜辞同文”.
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纣王共约二百七十三年,经历八世十二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亦应有早晚先后之分.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分法,目前主要行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其中有些问题的讨论目前仍在进行中.
1904年孙诒让作《契文举例》,为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著作.之后,学者们运用“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方法,比较分析甲骨文字形的偏旁点画,并通过音韵学、训诂学的手段来考释文字.其中作出贡献的学者及主要著作有: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唐兰《殷虚文字记》、《古文字学导论》,杨树达《耐林甲文说》、《积微居甲文说》,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殷契粹编考释》及《甲骨文字研究》,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等.自1917年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利用甲骨文进行商史研究后,郭沫若、董作宾、胡厚宣分别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殷历谱》和《甲骨学商史论丛》等.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一书中也有很多关于商史研究的内容.近年来,很多较年轻的学者也在利用甲骨文研究商史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甲骨文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深入探求,如文字的考释、分期与断代,商代的社会、奴隶的身分以及商史上的许多问题.此外,对西周甲骨的研究尚属开始阶段,仍有许多争议.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课题.
甲骨文字风格演变:甲骨文字有契刻体与笔写体两种书体互用发展所造成,大体上说,是由契刻体向笔写体方面发展的.董作宾氏据殷代卜辞,把贞卜人群,分为五个时.以甲骨文字变化,书体变迁,追錝时代,以十干十二友常用字为例,阐明其字形.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变化过程中,发现了各期甲骨文书写风格不同,各有其特徵. 第一期(武丁时)的书法风格,至为宏放雄伟,以甲骨大版大字为代艰作.此类大字常是强力的,雕的笔画很粗壮,并填有朱墨(朱砂、墨).其中也有工整秀丽的小字,都极为精彩.这些都是承受中兴英主武丁风格,其气魄之宏放,技术的熟练,颇为惊人.其书家有韦、永、宾. 第二期(祖甲、祖庚时代)书风较为谨饬.祖甲、祖庚是继承第一期武丁的守成贤君,所以当时的卜师,严守规则而少变化.其书家有旅、大、行、即. 第三期(廪辛、庚丁时)书风转变,陷於颓靡,前期老书家已经作古,豪放书风扫地,当期的书家,笔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笔误颇多.此期书者,皆未署. 第四期(武乙、文丁时)的贞人,卜辞上不署书契者的名字,此一期,武乙、文丁时代新兴书家,尽去前期笔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动、劲峭、时逞放逸不羁之趣.此期署名之书家,仅狄一人,其余尚未发现. 第五期(帝乙、帝辛时代)的书风、除少数兽头大字刻辞外,其余的都异常严肃工整.理由是: 贞卜事项,王必躬亲,卜辞的段、行,字都很均整,如蝇头小楷,文风丕变,制作一新.其书家有泳、黄.
【题名: 刻有文字的甲骨】

龟甲5521、5538、5518、6019:刻有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殷王祖庚、祖甲时祭祀祖先之卜辞.共四片.
兽骨5402、5403:刻有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殷王武丁时旬卜王事之卜辞.共二片.
甲骨文是写或刻在龟的腹部、背甲,以及牛肩胛骨上的文字.时间大约在盘庚至帝辛之间(分元前1401年至前1122年),内容大都是殷王祭祀、田猎、求雨、卜吉凶等占卜的记事文字.殷商人崇尚鬼神,凡事必用甲骨占卜.他们采用龟甲兽骨写刻卜辞,占卜有关的事件,再契刻记事文字.甲骨的出土地点在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之殷墟,初为当地农民翻耕土地时发现的.由于不知是何物,因此被当作龙骨卖给药铺,用以治疗虚弱和破伤.清光诸二十五年(1899),当时在北京做官的王懿荣生病后,在抓来的中药中认出了甲骨.二十九年(1903),刘鹗著《铁云藏龟》,第一次把甲骨以拓片的形式出版.三十年(1904),孙诒让著的《契文举例》对甲骨文始加考释.其后开始了连续不断的发掘.
文字学家认为,一种文字从发现到成熟至少要经过2000年的发展,而3500年前的甲骨文已经出现一批形声字,表明它是较成熟的文字.按此类推,最早的汉字应出现在夏或更早的时代.甲骨文的发现及研究,为中国文明史已逾5000年这一事实,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载体.中国的甲骨文和古埃及纸草文字、巴比伦泥版文字和美洲印第安人的玛雅文字具有同等的地位,号称世界四大古文字.但其他三种文字的发展都中断了.惟有甲骨文发展下来.在已发现的的近5000个甲骨文单字中,能够释读的约1500字;余下的3000多字多属地名、人名、族名,可知其意,但不可读其音;其中也有不少字因后世不再沿用,给正确考释、研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有专家认为,由于甲骨文属卜人应用文字范围,并不等于社会的用字量,所以商代实际存在的字可能还要更多.
殷墟甲骨文发现百年以来,出土数量已达15万片.它虽然是殷王室进行占卜的记事文字,而且存在形式呆板,字名简单,识读困难等局限,但对“文献不足征”的商代历史研究仍是极为珍贵的资料,而且与考古学、语言文字学和古代科学技术研究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国家图书馆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收藏甲骨最多的单位,共藏有35651片.多系名家捐赠和从私人、市肆收购而来.其中以刘体智先生的庋藏数量最多,装在150个盒内,共28000余片.国家图书馆所藏甲骨还曾著录于罗振玉《殷墟书契》、胡厚宣《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郭沫若《殷契粹编》、郭若愚《殷契拾掇》中.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甲骨拓片也很丰富,除正在传拓中的《馆藏甲骨集拓》外,还有《善斋书契丛编甲骨拓本》十八册四函,共28000余张.在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中还收录有该馆所藏甲骨拓本十余种之多.
【甲骨文的内容】
甲骨文的内容大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