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怎样用上论语中的句子

问题描述:

作文中怎样用上论语中的句子
最好能有点上下文,能用上论语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0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怎样用上论语中的句子?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呀!因为我写作从来不会规定好格式再写,所以没想过这个问题,且好的作文也不一定要用上论语上的句子.但是我还是有一点心得的.论语包容万象,而且大多是先贤的感概,所以写议论文时很好用.至于记叙文多用在语言描写上.下面是我写的.你可以看看
关于读书的言论
自古以来,关于读书的言论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类人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人的地位高.社会推崇的便是“士农工商”,即读书为先,农次之,工再次之,商人最后;正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另一类人与前者不同,他们认为读书无所用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前者的论调就已经是社会的主流思想.自隋唐以来中国推行了科举取仕制度,于是前者的地位得到巩固.也使读书有了一个很明确的目标——为仕.
以试取仕这种方法有得也有失,好的地方众所周知.它使社会建立起尚学之风,让取仕实现了相对上的公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区分人们在智力上的差距.统治阶层也可利用考试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以一种很好的方法使“夫智者不敢为”.读书同时也为这个社会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教材、教辅、文具、家教业甚至房地产都可以以一个正当而又高尚的理由赚钱.一切为了孩子!在这个旗帜下,在自己经济范畴内,家长有什么钱不愿意花呢?
图书城离我家近,一进去便会感受到书山的浩大,个人的浅薄.缕缕书香,撩人心肠.徜徉在这块天地里,让人感觉到身心的放松.但是总会有人来破坏这份美好.每到周末,各位家长同志们便持子之手,从四方而来.购物车那是人手一辆,这景致真美.起先是翻两页,便一册一册的往车里堆,后来觉的累吧,看两眼便一摞一摞地往车丢.敢情这玩意不用钱,抢银行的也不过如此.
可怜天下父母心,只求孩子一朝金榜题名,那时多少艰辛也就值了.可敬,可敬呀!
当年,有一个老师说学生:“人为什么要读书”?有的学生说读书为明礼,有的学生说读书为赚钱,也有的学生说读书为做官.一个个口说读书高雅,却又一个个落了俗套.仅有一人是这样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就是周恩来.读过这则故事的人很多.但是要有人问你同样的问题你又将会怎样回答呢?“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它绝不是一句空话,周恩来总理践行了他的诺言.所以用同样的口吻回答这一问题,需先掂量自己.
小学时,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读过这篇文章.曾问过很多同学同样的问题,他们的回答各不相同.有人说将来要造飞机、坦克、去月亮上玩…….记忆就像棵树,孩提时候的天真,质朴及无知是这树上的叶子,枯黄后都将随着时光的清风而逝.现在我上高中,问了同样的问题于同学.他们回答却都无不相同:为了考试,为了上大学,为了找一份好的工作.有知后的我们,束缚了自己的想像,用一些苍白的词汇刻画了我们的前半生.岁月无情,人生匆匆,岂不悲夫?
我又问道:“读书无用吗”?有些人说抛开考试不讲,读书真的是无所用处.有人是这样形容读书的:“上大学时我用一袋子钱换来一袋子书,现在用这一袋子书换不来系袋子的绳”!因为近几年大学就业前景不乐观,所以读书真是一通赔本的买卖.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读书本身是一件很好的事,没有功利性.但是与取仕相结合后,书就变相成为一种入仕的工具,而不再有以往传授智慧的功用.读书不是死的,它是能够学以致用的.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能提高自身素养,遇事能够有自己的判断,太过于重视其功利性,必将背道而驰.
子也曾经曰过:“朝闻道,夕可死也”.能够从书中获得人生的大道,也不枉为一个识字人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例2的第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