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一文中,鲁迅为什么要毁坏小兄弟的风筝?鲁迅毁坏小兄弟时的心理活动怎样?鲁迅现在对当年的行为

问题描述:

《风筝》一文中,鲁迅为什么要毁坏小兄弟的风筝?鲁迅毁坏小兄弟时的心理活动怎样?鲁迅现在对当年的行为
又是怎样认识的?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2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风筝》读后感
陶甄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儿时残酷地将小
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鲁迅先生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来揭示旧的伦
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反映出神圣的长
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残忍,愚昧无知.或许,我的理解力可能还没这么
强,读完全文,我首先领悟到的是:不要扼杀儿童爱玩的天性.
几乎每一个儿童都爱玩游戏,而几乎每一个大人都极力反对
儿童玩耍,鲁迅先生另一篇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可见一
斑,不仅是古代、近代,连当代也有这样的事,甚至更“昌盛”.就拿
我家从前住的那幢大楼来说,三天两头就听见琴声,不是提琴,便
是钢琴,还有古筝.我还经常听说三四岁的稚童围棋下得如何出
神人化.我真不明白,难道有那么多的莫扎特、嵇康……在我们身
边吗?难道他们就没有想过亲手扎一只风筝,让它在蓝天下遨游
难道没有人敢站出来,稍稍反抗一下吗?难道中国的下一代
需要那么多音乐家与优秀棋手吗?这样看来,鲁迅那位瘦弱的小
兄弟还是很自由,很勇敢的呢.
我真想告诉天下的父母们,不要扼杀儿童的天性,留一些时
间给他们放风筝吧!
【点评】 每一个孩子都有爱玩的天性,自由自在就像蓝天下飞
翔的风筝,但是,这并不过分的渴望常常被大人们剥夺.本文小作
者在学习了鲁迅先生的《风筝》后,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尴尬,
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背后,扼杀了多少儿童不泯的童心呢?
“我真不明白,难道有那么多的莫扎特、嵇康……在我们身边吗?”
小作者的困惑,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应正视的.小作者天真的
直率,能给我们许多启发.
今天老师教了《风筝》这一课.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多学习鲁迅先生的优点,从中得到启发,这样人才会有进步.更加要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方法,本文以一分一总的形式来写这篇文章的.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高数一指数函数
下一页:必修五第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