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子百家的材料理解,

问题描述:

关于诸子百家的材料理解,
给我翻译一下,最好写点儿能得到的感受,
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霍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2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太史公从唐都学天文学,从杨何受《易》学,从黄子研究道家学说.太
史公在建元至元封年间做官,担心学者不了解学术宗旨而固执谬论,于是论
六家的要旨说:
《易·系辞》:“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等六家,都是为了治世,只不过各家说法不同,有明白和不明白的
地方罢了.我曾观察阴阳家的方术,夸大灾祥而忌讳众多,使人拘束而多畏
惧;但他们论述四时变化的大顺,是不可差错的.儒家的学说广博而缺纲要,
烦劳而少功效,因此他们说的难以全部信从;但他们制定君臣父子关系的礼
节,明确夫妇长幼之间的等差,是不可改的.墨家俭啬而难遵循,因此他们
所说的不能完全照办;但他们务实节用的办法,是不可废弃的.法家严酷而
少恩情,但他们确定的君臣上下的秩序,是不可改变的.名家使人拘束而丧
失真实;但他们确定名实关系,是不可不考查的.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
符合客观规律,使万事万物得到满足.他们的学术,本着阴阳家的大顺,采
集儒家、墨家的长处,摄取名家、法家的要点,随着时代转移,顺应事物变化,处世办事,无所不宜,宗旨简要而容易把握,事情虽少而功效甚多.儒
家就不同.他们以为君主是天下的表率,君主倡导而臣下附和,君主在先而
臣下随后.这样就君主劳苦而臣下安逸.再说大道的要点是,去掉刚强和贪
欲,不耍花招和滑头,舍弃这些而任用道术.过于劳神就会疲倦,过于劳力
就会病倒.身心过于劳累,却要想和天地共存,这是不可能的.
阴阳家以为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条规禁忌,顺着它就吉
利,违反它不死就亡.未必是这样,所以说“使人拘束而多畏惧”.可是阴
阳家论述的春天萌生,夏天成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是自然界的重要
法则,不遵循就没有什么做天下的纲纪.所以说“四时变化的大顺,是不可
差错的”.
儒家以《六艺》为准则.《六艺》的经传以千万计,学者世世代代不能
通晓其学术,毕生精力不能究明其礼制,所以说“广博而缺纲要,烦劳而少
功效”.可是明确君臣父子关系的礼节,制定夫妇长幼之间的等差,哪一家
都不能更改.
墨家也崇尚尧舜之道,说尧舜的德行是:“堂只高三尺,土阶只有三级,
用茅草苫屋而不修翦,采树木做椽而不刮削.用土簋盛饭吃,用陶器盛汤喝,
粗粮做的饭,野菜做的汤.夏天穿葛衣,冬天穿鹿裘.”他们送葬死者,桐
木棺材只厚三寸,哭丧不过于哀恸.丧礼的要求,必定是这样为众人的表率.
使天下的人都这么办,就尊卑没有差别了.时代转变了,事业自然不会一样,
所以说“俭啬而难遵循”.总的说来,务实节用,确是人给家足的办法.这
是墨家的长处,哪一家都不能废弃.法家不分亲疏,不别贵贱,一概取决于法令,这就将亲爱亲属、尊敬长
上的伦理道德断送了.只可以临时应付一下,而不可永远施行,所以说“严
酷而少恩情”.像尊崇君长,鄙薄臣下,分清职责而不得相互超越,哪一家
都不能更改.
名家苛细考察,不识大体,使人不得反省真实内容,一切取决于名而违
背人情,所以说“使人拘束而丧失真实”.至于由名以求实,错综比较,以
验证结论,这是不可不考查的.
道家主张无为,又说无不为,做起来容易实行,说的话难以明白.他们
的道术以虚无为根本,以因循为手段,没有一成不变之势,没有固定不变之
形,所以能探究万物之情.不抢在事物之先,也不落在事物之后,所以能成
为万物的主宰.用法不用法,随时而定;限度不限度,随物而合.所以说“圣
人无机巧之心,牢牢守着顺时变化的原则.虚无是道的伦常,因循是君的总
纲”.
感受:法家可以确定君臣之间的上下关系,所谓秩序是不可改变的,可他们又过与严酷.
阴阳家的方术可以确定四时的季节变化,其他的灾祸预测又过于夸大.
儒家的学说制定君臣父子关系的礼
节,明确夫妇长幼之间的等差,是不可改的.墨家俭啬而难遵循,因此他们所说的不能完全照办;但他们务实节用的办法,是不可废弃的.名家使人拘束而丧
失真实;但他们确定名实关系,是不可不考查的.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符合客观规律,使万事万物得到满足.他们的学术,本着阴阳家的大顺,采集儒家、墨家的长处,摄取名家、法家的要点,随着时代转移,顺应事物变化,处世办事,无所不宜,宗旨简要而容易.
也就是说要采集六家之长,弃六家之短.这样就能与时俱进.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合外力做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