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藜的《泥土》的读后感

问题描述:

鲁藜的《泥土》的读后感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06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鲁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这首《泥土》,是一首精粹的格言式的抒情短诗,也是鲁藜的一首代表之作.
  全诗四句,分为两节.第一节是对一种人生状态的真实描摹.多少年来,总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刚有一点本事,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就孤芳自赏、自视特殊了.然而,现实世界并不欢迎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所留给社会的,也只是几句怀才不遇之类的感叹而已.在古代,确曾有怀才不遇的人.由于封建统治者的专制或者昏庸,曾使多少仁人志士空怀才学而报国无门啊!然而,现今的时代变了,身怀才学者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在人民大众如火如荼的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时候,谁若依然在那里把自己当作珍珠来欣赏,谁就走入了人生的误区,也便必然会产生“被埋没的痛苦”.何以解脱?诗的第二节告诉了我们答案:“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这无疑是说,生而为人,无论才智高低、本事大小,都应投身到人民大众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中去.而且,要甘于平凡,甘于牺牲,甘于奉献!
  这首诗写在抗日战争后期,鼓吹的是一种富于社会责任感的人生态度,阐发的是一种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理念.诗人鲁藜自幼“背井离乡,流落异邦”,于1932年回国.自此至新中国诞生共计17年.17年间,诗人扎根于生活的沃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创作了大量文艺作品.在对这17年的创作进行总结时,诗人说道:“我这17年间所写的诗歌与散文报告等,绝大部分是……为祖国的命运而呐喊的,为民主根据地工农兵的英雄斗争而讴歌;也有一部分倾诉革命知识分子在时代的洪流里,在革命的熔炉里的内心的表现.”无疑,《泥土》一诗便是他所说的“内心的表现”之一.但是,他“表现”得并不枯燥:比喻和转折性结构的运用,“珍珠”与“泥土”的象征性对比,语言的平实与朴素,奠定了该诗在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正是由于哲理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该诗让每一位读到它的人都爱不释手,并且成了许多人的座右铭
  回答者:小吴大侠 | 一级 | 2009-11-29 14:30 | 检举
  在社会上,如果让人们随意选择当珍珠还是作泥土,恐怕珍珠会赢得更多人的心吧?然而时光往前推移半个多世纪,却有一首这样的诗:“如果把自己当作珍珠\就常常会有被埋没的痛苦\当作泥土吧\让人们从上面踩出一条路.”这首诗的作者就是鲁藜.
  鲁藜不只是在做诗,也不仅仅写出了这样的诗,他的人生也同时是被这样的诗情融化了的人生,而并不是做诗给别人看、让别人作泥土,自己却抱着珍珠不撒手的聪明汉.
  鲁藜是如何写便如何做的死心眼的“傻”者.当年他带领一群儿童开展抗日宣传时,有一辆汽车横冲过来,孩子们处于危险之中,大家都在喊叫拦阻,鲁藜却一个箭步跳上汽车踏板,挥起拳头,打碎了挡风玻璃窗,设法让汽车停住了,他的手却鲜血淋淋!在此后的一次请愿活动中,当请愿队伍被关在了大门外时,又是鲁藜率先跳进院内!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