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生物学领域重大发现有什么?

问题描述:

近年来生物学领域重大发现有什么?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1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1 2009年,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Elizabeth H. Blackburn)、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 Greider)以及杰克·绍斯塔克(Jack W. Szostak)共同获得该奖项.他们发现了由染色体根冠制造的端粒酶(telomerase),这种染色体的自然脱落物将引发衰老和癌症.
2 2006年,美国科学家安德鲁·法尔和克雷格·梅洛.他们发现了核糖核酸(RNA)干扰机制,这一机制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种手段,并有望在未来帮助科学家开发出治疗疾病的新疗法.
3 200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他们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幽门螺杆菌,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这些疾病的认识.
4 2001年,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科学家保罗·纳斯和蒂莫西·亨特.他们发现了导致细胞分裂的关键性调节机制,这一发现为研究治疗癌症的新方法开辟了途径.
5老鼠身上发现新器官
2006年4月,德国乌尔姆大学免疫学家汉斯-雷默·罗德瓦尔德(Hans-Reimer Rodewald)宣布,他在解剖胸部胸腺存在疾患的实验鼠时,发现了另一处胸腺——颈部胸腺.两个胸腺器官都要产生成称为T淋巴球的免疫细胞.新发现的器官位于颈部,只是老鼠胸部胸腺大小的几分之一.
6 艾滋病病毒源于野生黑猩猩
研究人员长期以来就怀疑黑猩猩艾滋病病毒HIV-1的来源,只不过一直缺乏证明这一观点的证据.由美国伯明翰市阿拉巴马州大学医学教授比阿特丽斯·哈恩 (Beatrice Hahn)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在野生黑猩猩的粪便中发现了HIV-1前体的抗体以及来自病毒本身的核酸.HIV-1病毒显然源自中非喀麦隆南部森林,后来,顺着桑加河流向民主刚果首都金沙萨,科学家就是在那里发现人类第一例有据可查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例的.
7娘胎决定男性性取向
在过去十年里,大量研究表明男性性取向与血缘关系兄长个数之间存在关联.最新研究发现,这种关联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的生母是一个人.加拿大安大略省布鲁克大学心理学家安东尼·博加特(Anthony Bogaert)为了证明生物学及环境在决定一个性取向的重要性,进行了一项研究.在今年7月公布的针对944名男性的研究中,博加特发现,没有血缘关系的兄长确实不影响一个人的性取向.如果一个男孩同具有血缘关系的兄长在一起生活,这同样不影响他的性取向.
据博加特估计,每七个同性恋男性当中,就有一个将这种性取向归因于拥有相同血缘关系的兄长.他们每个人成为同性恋的可能性增加三分之一,没有兄长的男性成为同性恋的比率估计在4%左右,而拥有一个血缘关系兄长的男性具有同性倾向的比率则为5.2 %.博加特说:“我对这种亲缘关系的影响备感吃惊.而更让我吃惊的是发现了有关某种出生前生物机制可能存在的证据.”这种影响可能是因为母亲的免疫系统对男性胎儿产生的蛋白质有所反应,博加特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对这种可能性进行深入研究.
8 娘胎决定男性性取向
在过去十年里,大量研究表明男性性取向与血缘关系兄长个数之间存在关联.最新研究发现,这种关联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的生母是一个人.加拿大安大略省布鲁克大学心理学家安东尼·博加特(Anthony Bogaert)为了证明生物学及环境在决定一个性取向的重要性,进行了一项研究.在今年7月公布的针对944名男性的研究中,博加特发现,没有血缘关系的兄长确实不影响一个人的性取向.如果一个男孩同具有血缘关系的兄长在一起生活,这同样不影响他的性取向.
据博加特估计,每七个同性恋男性当中,就有一个将这种性取向归因于拥有相同血缘关系的兄长.他们每个人成为同性恋的可能性增加三分之一,没有兄长的男性成为同性恋的比率估计在4%左右,而拥有一个血缘关系兄长的男性具有同性倾向的比率则为5.2 %.博加特说:“我对这种亲缘关系的影响备感吃惊.而更让我吃惊的是发现了有关某种出生前生物机制可能存在的证据.”这种影响可能是因为母亲的免疫系统对男性胎儿产生的蛋白质有所反应,博加特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对这种可能性进行深入研究.
9.电流加快伤口愈合甚至再生
在19世纪中期,德国著名生理学家埃米尔·杜波伊斯-雷蒙德(Emil du Bois-Reymond)在手臂受伤之后,测量到受伤处有电流经过,这表明伤痛诱发了电子信号.不过,从此以后,生物学家在研究何处电流适于同疗伤有关的无数化学和物理反应几乎无任何进展.今年7月,苏格兰阿伯丁大学生物医学教授赵敏(音译)宣布,电流可加快伤口愈合甚至再生.
赵敏及同事利用电流,疏导上皮细胞(类似皮肤和粘膜中的细胞)出入老鼠角膜的受损组织.此外,他们发现上皮细胞移动的速度同所用电压数量成正比.赵敏说,他们的下一步将是研究电流在遗传层面的疗伤特性.他的研究小组已经确认了两个在细胞移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基因.今后,他们将寻找帮助感知电子信号及引起细胞对其起反应的分子和基因.
10 干细胞研究新方法层出不群
2006年是克隆羊“多利”诞生十周年,这本该是值得庆祝的日子,然而,克隆羊技术在年初便遭重创.一些患者、科学家和政治家过去一直希望,克隆技术可用于培育同捐助者相匹配的、具有治疗功能的干细胞.在得知韩国科学家黄禹锡有关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研究论文造假之后,《科学》杂志分别撤销了黄禹锡在2004年和2005年发表在该杂志的两篇“里程碑意义”的论文.黄禹锡在论文中宣称他领导的研究小组从克隆胚胎中成功提取从第一个人类胚胎干细胞.
然而,黄禹锡造假丑闻仅仅过去六个月,干细胞研究再遭打击.七月十九日,美国总统布什否决了美国国会通过的H.R. 810议案——《干细胞研究加强法案》,这项法案在美国参众两院受到大部分议员的认可.然而,在这些挫折面前,科学家并没有气馁,开始将研究重点转向不破坏胚胎的干细胞系.传统上,这一过程涉及从五天大胚胎(称为胚泡,相当于150~200个沙粒大小细胞的圆球)中抽取内细胞群,这势必会破坏胚胎.
但今年3月,德国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把从成年老鼠睾丸提取的可生成精子的细胞转化成同胚胎干细胞十分相像的细胞.实际上,德国研究人员面临的政治氛围比美国还严峻.一周后,美国科学家宣称利用人体细胞也成功做到这一点.今年7月,意大利科学家宣布,从孤雌生殖体(parthenote)上成功提取了第一个人类胚胎干细胞.孤雌生殖体是在卵子开始自我分裂时,形成的胚胎似机构,这一过程不涉及精子.在哺乳动物身上,孤雌生殖体无法被植入子宫之中,完成怀孕,因此,并不认为具有生成生命的潜力.孤雌生殖体目前所产生的干细胞同卵子捐献者的基因轮廓极为匹配.
8月,日本科学家公布了另一个无需克隆制造“个性化”细胞的方法:他们用四个在胚胎干细胞中十分活跃的基因产物处理老鼠的皮肤细胞,把皮肤细胞转化为类似干细胞的细胞.一个月后,一个欧洲研究小组宣布,他们从一个“遭逮捕”的试管受精胚胎中培育出人类胚胎干细胞.这种受精胚胎是指在到达孤雌生殖体阶段之前停止分裂的胚胎,结果自然而然“寿终正寝”.
之后,美国生物科技集团——先进细胞技术公司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描述了从一个来自三天大、只有八个细胞的人类胚胎的个体细胞中培育干细胞的过程.这一消息在科学界引发了热议.先进细胞技术公司负责此项研究的副总裁罗伯特·兰萨(Robert Lanza)介绍说,个体细胞活组织检查通常在实验室进行,并不会破坏胚胎,从而使研究“合乎伦理”,“让总统没了反对干细胞研究的借口.”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算数过程
下一页:enjoy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