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现在的时事或潮流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问题描述:

就现在的时事或潮流写一篇评论性文章
不少于600字
如果好我再加分.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1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10月9日,朝鲜宣布成功进行了核试验,在国际社会引起巨大震动.中国政府发表声明,谴责朝鲜无视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悍然实施核试验的行为,明确表示了“坚决反对”的鲜明立场.美、日、韩、俄、澳等国也纷纷谴责朝鲜的行为.联合国安理会展开紧急磋商,并于14日通过第1718号决议,宣布对朝鲜实施包括武器和战略物资禁运、冻结金融资产、奢侈品禁运等多项内容的严厉制裁.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还宣布了各自进行的对朝制裁措施.
面对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朝鲜政府于17日发表声明,称核试验是“主权国家自主的、合法的权利”,是保卫国家安全的“积极的防御措施”.声明称安理会决议是根据美国的脚本拟定的对朝“宣战布告”,朝方“强烈谴责和坚决拒绝接受”该决议.不仅如此,来自美日韩等国的信息显示,朝鲜正在准备进行第二次或更多次核试验.
目前,美国国务卿正在对日韩中俄等国展开访问,中心议题是讨论如何落实安理会决议并为缓解当前急剧升高的朝核危机寻找解决方案.中国政府一直主张应尽快恢复六方会谈,通过外交渠道解决问题.美国政府也已表示准备无条件重返六方会谈.朝鲜政府在进行核试验的同时,也表示有意通过外交谈判解决核危机.今后朝鲜政府能否在重返六方会谈上作出积极回应将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诚然,由于过去举行的多轮六方会谈事实上未能达到阻止朝鲜发展核武器的目的,导致国际社会对六方会谈的前景出现信心危机.但是,即使在目前形势下,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仍坚信必须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手段解决朝核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讲,六方会谈虽然并非完美有效的方式,但仍是在目前形势下外交解决朝核危机的惟一为各国接受的现实方式.
因此,只要与会六国能够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重建对会谈的信心,进一步改善、充实并强化六方会谈的机制,就能够在外交解决朝核危机的道路上取得新的进展.为此,美朝应该显示灵活,为重启六方会谈作出更多努力.

辩证看待农民工返乡潮
最近一段时间,令人关注的是农民工返乡的新闻.
据安徽媒体11月30日的消息,该省已有40万农民工提前返乡,占外出务工农民工总数的3.6%.这是继劳务输出大省江西之后,又一个能具体报出返乡农民工确切数字的省份.此前,江西省的相关报告称,该省共有30万农民工返乡.
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关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的传言不绝于耳,但是,很多传言中的数字很快又遭到质疑.这提醒我们,应对金融危机,最基础、最迫切的工作是掌握准确的、动态的信息,以备决策部门提出相应对策.当然,农民工分散而流动性较强,信息搜集有相当难度,稍有滞后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地方政府应该密切关注相关动态.江西、安徽两省能及时掌握较确切的信息,实属难能可贵.
提及“农民工返乡”,许多报道多呈紧张情绪.然而,值得分析的是,大批农民工提前返乡,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事,但具体情况却需分别对待.
从产业布局来看.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向来就是产业状况的风向标.改革开放30年,大批农村劳动力向东南沿海转移,是因为珠三角、长三角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兴起.而现在,在人民币升值、汇率变动、金融危机等因素的作用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挤压,一些企业关停并转在所难免.在这样的前提下,歇业的农民工返回家乡,不失为一种选择.可以说,这一次劳动力的返乡休养,或许就是为下一次产业的升级积蓄能量,当然前提是相关地方和部门能积极引导,及早制定培训计划.
从农民工的实际情况看.据分析,提前返乡的农民工有几种情况:一是认为当前在城里呆着收入不高,与城市生活相比,回乡生活的成本可能更低,无奈只好回家等待机会.二是国家一系列政策对农村的倾斜,让他们感觉在家乡也可能存在发展的机会.从实际看,这两种情况也不无道理.农民工从农村向沿海转移,是基于一个前提:城市有足够的就业空间.如果这个就业的空间缩小或是投入产出比不合算了,农民工自然有权作出去留的决定.
劳动力的使用随产业的波动而波动,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只是这样一个波动来得太突然,我们一时还不能适应.在经历了长时间、大规模农民工由西向东的转移,不久前才遇上“用工荒”,当这一难题尚未解决之时,我们又猝不及防地要面对大量农民工下岗返乡潮.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虽然看似深不可测并难以驾驭,其实仍有迹可循.返乡潮的提前出现,不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经济转向的讯号,更是一个需要直接面对并解决的现实经济现象——事实上,我们早就该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了,现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
大批农民工返乡,让我们得以再次思考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富余劳动力如何使用,并进行新的探索.各地各部门已经开始行动了.江西、安徽、湖北等地引导农民工到省内企业工作,并进行培训;教育部也发出通知,让职业学校培训返乡农民工.这些应对的措施都是积极的.如果行之有效,不失为转“危”为“机”的新契机.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先解十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