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边有哪些历史事件

问题描述:

黄河边有哪些历史事件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2-0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昔日的黄河故道,黄淮水患似猛兽逞凶施虐,致使哀鸿遍野.“浑黄流尽流清新,物换星移几度秋”.今日的黄河故道,水碧天蓝红绿满坡,桃花源里百姓安居乐业,一流的生态环境,令游人流连忘返.历史在前进,社会在进步,黄河故道就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反映时代的变迁.
  一、黄河故道的成因
  废黄河亦称黄河故道、古黄河或淤黄河,古为淮河尾闾,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至云梯关独流入海,至宋历三千余年未见成灾记录.
  北宋一百六十多年中,黄河决溢入泗、入淮大者有十次,“然旋决旋塞”.宋高宗南渡后,与金对峙,中原战乱不定,加之南宋初,统治者曾“命杜充决黄以抗金兵,赖以掩护逃命,企图保住自己小朝廷”.金统治者认为黄河南徙对自己有利,“乘势利导之,以南宋为壑”、“不顾百姓死活”,任其南流.从1128-1193年,黄河入泗、入淮竟有八次之多,平均每八年一次,频率比北宋快一倍,这就看出黄河已摆下必须入泗、入淮而归海的阵势.1194年(南宋光宗绍熙五年,也是金章宗明昌五年),黄河在河南省原阳县(当时的阳武光禄村)境南岸决口,河水向东转东北,冲到山东省的梁山泊(在梁山县)分为两支:北支入大清河(古济水下游),经济南之北到利津入渤海;南支侵汴水,继由南清河即泗河,经济宁、徐州、宿迁、泗阳到淮阴西南夺淮河到云梯关入黄海.黄河南下半夺淮的局面确定了.30O年后,到1494年(明孝宗弘治七年)黄河又在梁山以上的河南省兰封县(解放后与考城合并称兰考县)境南岸决口.刘大夏领导修筑黄陵冈等七处堤坝,并于北岸筑长堤,迫使黄河南徙,黄河始全流夺淮,从此全部黄河之水都由淮入海.黄河带来的泥沙,延伸了海岸,淤垫了下游并使苏皖之间破釜圹、白水圹、宫陵湖、万家湖等陂塘小湖连成一个面积广大的洪泽湖.年深日久,湖底淤高,湖东较低时遭水患、筑堤拦洪,出现了著名的高家堰,经多次延长、加高、改造,成为今天的洪泽湖大堤.
  1851年(清咸丰元年)淮河大水,大堤南端被冲破,大量淮水经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漫进大运河,在扬州以北分几路东南流,进入长江而后入海.先是黄河半夺淮300年(1194—1494年),接着全夺淮361年(1494—1855年),淮水被赶南入长江之后,成为鹊巢鸠占的局面仅仅持续四年,到了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又在兰封县铜瓦厢北岸决口,全部河水流向泰山山地北面,再次经大清河入海,直到现在没有改道.
  黄河在苏北从半夺淮算起共计661年,由于多年淤垫和多次决口泛滥,从淮阴以西直到海边,出现一条长185公里的岗地,即古黄河大堤,淮南、淮北两平原就是以这条岗地为分界的.
  二、国民政府治淮始末
  自清代咸丰元年(1851年)淮水南下,即有人提倡导淮.曾国藩、左宗棠、张謇等及民国后的北京政府,都提出过主张或组设机构,测量规划,但均纸上谈兵,未能实行.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也强调要为淮河开出海道路.1927年北伐后,国民政府于1929年1月成立有委员2O人组成的导淮委员会,直属行政院,蒋介石自兼委员长,由水利专家庄嵩甫负实际责任.经工程师们和一德国专家到淮域各水查勘,拟定了《导淮工程计划》,确定了入江入淮并举方针.
  民国24年国民政府又委派江苏省主席陈果夫主持导淮,先后征用淮阴、泗阳、涟水、高邮、宝应、兴化、泰县、东台、盐城、阜宁、江都等12县民夫16万人,对杨庄至七套淤黄河予以疏浚.阜宁县参役4万人,负责本县童营至北沙段工程,计31.7公里.七套以下抛弃了黄河故道,折向东北新凿一河至套子口入海.1937年4月完成.计挖土言62OO万立方米.陈于五月视察时,命名为中山河.它从淮阴之西的杨庄(杨庄活动坝于同年六月完成,战时遭受破坏,解放后修复)起到海边长167公里,上与张福河相接.底宽35米,提距250米,流量号称350秒立方米,其实只有3OO米.
  中山河位于废黄岗地,流量又如此渺小(淮河最大流量在15OOO秒立方米以上)谈不上减除水患.且两岸坡度、清坎等都不适应沿线松疏的沙质土壤,放水的第一年就被冲刷不堪,甚至成块倒塌.在先就有不少专家反对利用废黄,一位曾留美国的青年学者,怕自己人微言轻,触动不了当局,特寄一包沙土给国外的教授,回信说除非两岸都用水泥护坡,否则徒劳.
  现在的中山河,已经过修整,改称新淮河(只七套以下离开废黄河尾段保留原名).它平时能蓄水及引洪泽湖水来灌溉阜宁、滨海上百万亩的农田.
  三、新中国创造整治废黄河奇迹
  建国后,整治废黄河已成当务之急.党领导人民战胜了黄河灾害,创造了治黄的奇迹.1951年动员7000民工,进行钱码险段切滩、建堤、护坡等工程.1952年,苏北治淮总指挥部分别在淮阴杨庄和滨海头罾建闸,控制水位流量.历年修整,增做大量工程.1978年做了“引射济黄”工程,将射阳河水经滨海民便河、由北坍临时翻水站引50立方米每秒流量进入灌溉总渠,通过姚弯洞入引江济黄,再由大套翻水站补废黄河灌溉水源.1980年建童营电灌站,安装4台套电动机泵,计320千瓦,在废黄河低水位时提水灌溉.沿堆先后建成茭菱、周门、单港、北沙和大套、北干等翻水站,向废黄河抽排渠北地区积水.阜宁县境周门站60台套柴油机组,3529千瓦;单港21台套柴油机组,1855千瓦;北沙电排站6台套电机,1500千瓦.1998年建成古黄河大桥.329省路南通阜城,接204国道;北通涟水,接连宁高速公路.如今,交通便捷,四通八达.
  四、黄河故道的人文之光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古淮河两岸曾是文明富庶的乐土,其文化源远流长.江淮流域最早的原始文化——青莲岗文化遗址即在淮安、东北、废黄河以南二里许的青莲村发现.在废黄河流域就多处发现这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河南岸以陆庄为代表的阜宁县境古文化遗址的石器等文物,均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物.汉献帝兴平年间,孙坚任盐渎县令时,曾派遣其长子孙策到淮河下流一带视察地形,准备抗击曹操.北沙镇北有土城,清顺治时犹有城迹,四面相去各八九十丈.相传为唐王征辽驻兵营垒.据《旧唐书》载,贞观十九年命张亮、常何等率江淮岭硖劲卒四万、战船五百艘,自莱州泛海趋平壤;李绩、张士贵等率步骑劲卒六万趋辽东,两军合势,太宗亲御以会之.当是时山阳渎为转运孔道,征辽舟师必经山阳渎、射阳湖,由北沙淮河口入海,以趋莱州.期间就地屯兵,如唐家营、北沙土城皆当临水要隘.传说肯定是有所依据的.唐代,日本高僧圆仁从北沙上岸,溯河考察,提出兴建水利设施方案.宋代诗人苏轼,也曾由云梯关向上视察过.抗金名将韩世忠、梁红玉曾在凤谷境内筑过“韩城”,抗击金兵.元末张士诚起义,曾派部队将羊成父子驻扎淮东,扼守古黄河下游地区,古镇羊寨遂闻名遐迩,日益繁荣.元将水军都户董搏霄与张士城义军在北沙等地大战七昼夜,后夺船渡淮而去.清朝两江总督左宗棠率众多官员沿故道视察,在北沙停舟,召见阜宁县令,留下一段令人振奋的故事.清朝礼部主事、大诗人龚自珍考察故道,曾留下诗句:“云梯关外茫茫路”、“一夜吟魂万里愁”.众多的庙宇遍布沿黄一带,建筑雄伟,气势非凡,罗逻的天王寺、芦蒲的寿安寺、周门的三元官、羊寨的洪武庙、北沙的大寺庵,吸引了八方游客慕名而至.云梯关的名胜古迹在历史上更是久负盛名.飞檐斗角的护碑亭(俗称六角亭),巍峨矗立在废黄河北岸.亭中有一巨碑,上刻“古云梯关”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碑亭东侧有一座建筑精美、气势恢弘的禹王庙,清代朝廷高官常来此视察游赏,留下了不少楹联和诗篇.乾隆、嘉庆两帝曾为该庙亲书匾额,禹王庙也因之身价百倍,名噪一时.庙的后边,有一座著名古迹“望海楼”(又称文昌阁),巍峨高耸,凌空欲飞.门旁有一副楹联曰:“与水不争能,力注八年唯注海;升堂思肯构,目穷千里更登台.”这一切都向人们展示出古关的神韵风采.
  古黄河两岸历代都曾出现过杰出的人才.从淮河流域起义造反的刘邦、项羽,都曾从这里带出成群的英雄豪杰;明朝的朱元璋也是从这里起义造反的,他的手下名将也有不少是江淮英雄.就阜宁来看,清代的裴荫森、王文锦、水安澜,“二次革命”烈士臧在新、伏龙等,以及一些知名的革命烈士,他们都是地灵人杰.国共两党都有顶尖式人物出生在古淮河边、废黄河畔.如共产党领袖人物的周恩来,国民党的干将顾祝同等.
  五、新四军红色文化在这里有独特优势
  1940年10月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五纵队主力部队遵照中央指示和陈毅电令,兼程南下,突破顽军盐河、古黄河防线,进入盐阜,继而是八路军与新四军会师.当时的华中央、中央党校曾在阜宁的侉周、汪朱集一带驻过,新四军的军部在阜宁的侉周、周门、停翅港、单家港等地驻过.停翅港的一汪清水照过陈毅等新四军领导人的身影.曾召开过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的那所老屋还在.在古黄河上及古黄河畔曾发生过壮烈的刘老庄战斗、著名的单家港战斗、陈集歼灭战等.古黄河堤下耸立着高高的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还有堆上的北沙人民抗日纪念碑……当年刘少奇同志就是沿着古黄河的大堤北去山东,再由铁道游击队的护送到延安去的.著名作家陈登科的长篇小说《淮河边上的儿女们》,就是以淤黄河两岸的革命斗争事迹作为素材而创作的.
  六、桃花源式的优美生态环境
  古黄河今日已失去往昔猛兽般的洪水泛滥,而温顺地流淌着清清的河水.高而宽的古黄河大堤上生长着各种果木,栽种着高粱玉米、红薯、豆菽等杂粮.杨柳如烟如雾,不乏几人合围的近百年老柳,树丛里活动着牛羊,多种多样的鸟儿来此栖息.这里远离工业的污染和城市的喧嚣,农人家在这里平静地生活.民风淳朴,有桃花源般的境界.这里是观光农业的人们绝好去处.到这里看看古黄河的风貌,看看自然界的花花草草,尝尝黄土地上生长的鲜果,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真是快乐无比.羊寨的“桃缘牌”红富士苹果誉满九州.古黄河堤下也可见满目的稻田;莲荷满池,赏心悦目.
  随着329省道和入海道高架桥的开通,古黄河正以厚实的历史、迷人的自然风光吸引更多的人.
  黄河平,天下宁,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万道金光,射向古黄河畔.黄河故道酣畅地呼吸着这如许清新的空气.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立体几何 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