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怎么样

问题描述:

独断怎么样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29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独断》:被荒诞的快感 《独断》是阿梅莉·诺冬的一个中短篇小说,寥寥四万余字,写下一纸荒诞到不行的故事.三十九岁的法国人博尔达夫在一个周六的早上,让一个陌生人奥拉夫进屋打个求助电话,结果陌生人突然死去,博尔达夫就此以奥拉夫的身份,开始了一段享用名车、豪宅、美酒、艳妇的别样生活.阿梅莉·诺冬的小说往往情节精巧,言语犀利,流露着被人们称赞不已的黑色幽默,成名作《杀手保健》,大获好评的《诚惶诚恐》以及《午后四点》无不如此.要说《独断》继承了诺冬的一贯风格并不为过.与《午后四点》一样,作者设定了一个精巧的局面让你往里钻:《午后四点》是有人天天在一个时间来找你怎么办,《独断》是如果一个陌生人突然死在你家里了你怎么办.《诚惶诚恐》的主人公陷入陌生环境无法适应而抓狂,《独断》则是无所畏惧地代替别人去过日子.要说这是故意为之,不如说阿梅莉·诺冬几乎没有改变过自己的创作风格.但与上述几部作品相比,《独断》就像封面上的那只精细的高脚杯:架构精致,但内容纤细,且被诡异地嫁接到一支枯枝上,让人不自禁地怀疑其写作这篇小说的目的和导向.诺冬在开篇即提出一个正常人一般都不会想到的突发状况:如果有人突然死在你家,你该怎么办.在书中,诺冬提醒我们每个人,别叫警察,叫出租车送个死人去医院,让那人名正言顺地死在别人的车上.就像这场对话中的博尔达夫嗤之以“妄想症”,《独断》的开篇即赋予小说一种荒诞感.这荒诞不是说它不真实,因为谁也无法否认,陌生人突然死在自己家里尽管是小概率事件,但毕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与其说情节荒诞,不如说是每个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被荒诞”了.加缪在《局外人》里刻画的默尔索,以其对一切攸关生死的事件超脱默然的态度,反衬他对人类生存状态的质疑.在《独断》里,诺冬把“默尔索”引为一种葡萄酒的名字.“默尔索”让困于局中的博尔达夫开始怀疑自己被人下套了,可留给真正的“局外人”――我们这些读者的是“旁观者不清”的文字游戏.诺冬的在小说里的文字留有深深的法国式印记:说得好听些是温文尔雅、满是上流社会的高尚情操,其实剥掉外皮无非家长里短意义不大.男主人公博尔达夫本身就是个毫无作为、生活空虚,一到周末就不知道干吗的中年男人,化身奥拉夫后更是满嘴谎言,却掩饰不住心里没底的惴惴然.诺冬把这样一个男人毫无来由地扯进一场詹姆斯·邦德才会陷入的间谍游戏,其居心叵测让可见一斑.而与他唱对手戏的是一个对一切似乎都毫不在意的塞格瑞德.请注意,连这个名字都是博尔达夫随自己心意给她取的.用普通人的眼光看,塞格瑞德只是一个生活奢华、毫无社会道德感的人物,其出现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让博尔达夫的新身份变得更加让人艳羡.但不可否认的是,塞格瑞德代表了很多人,尤其是很多男人的意淫想像,而在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诺冬对现实社会冷酷荒芜之人情的嘲讽:对塞格瑞德来说,名字、身份毫无意义,所能带来的,只是存在于一刹那转换间的刺激快感.于是,我们看到那些奢华的高品质香槟、红酒、食物,乃至肥猫“饼干”的高级猫粮,都成了诺冬用来刺激读者脑垂体的兴奋剂.这也正符合了本书情节的架构形式:在杂七杂八的对话、细碎繁琐的情节中讲述一个带着紧张与悬念的类似间谍故事,阅读的快感依托于让人欲罢不能的悬念.只是如果扒开这一切法国式的光鲜,诺冬还是在讲人,讲人的虚伪与虚荣;讲社会,讲社会的无耻与矛盾.最后博尔达夫打电话给自己的邻居,居然被告知“博尔达夫已经死了”.真正活着的人“被死了”,真正死了的人反而“被活着”.《独断》的荒诞在这里达到了高潮,反而显得最后伪“奥拉夫”欠下千万级数的债务依然逍遥于世的怪诞,缺少了那么一丝力度和快感.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求形状的题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