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城下寄杜甫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思想感情

问题描述:

沙丘城下寄杜甫表达了作者什么的思想感情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12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李白与杜甫的友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现存的李白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这正是“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一段千古佳话,杜甫曾经这样评价过李白的文章: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更还有一首诗叫《赠李白》: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此诗就是抒发了这种情境之下的无法排遣的“思君”之情.诗人一开始用很多的笔墨写他自己的生活,住处的周围环境,以及他自己的心情.诗的前六句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君”字,给读者以山回路转、莫知所至的感受,直到诗的结尾才豁然开朗,说出“思君”二字.诗中无一句不是写“思君”之情,而且是一联强似一联,以至最后不能不直抒其情.前六句的烟云,都成了后二句的烘托.这样的构思,既能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感受,为诗的主旨蓄势,同时也赋予那些日常生活的情事以浓郁的诗味.   诗劈头就说:“我来竟何事?”这是诗人自问,其中颇有几分难言的恼恨和自责的意味.这会引起读者的关注,并造成悬念.“高卧沙丘城”,高卧,实际上就是指诗人闲居乏味的生活.这句话一方面描写了眼下的生活,一方面也回应了提出上述问题的原因.诗人不来沙丘“高卧”,原因就在于怀念杜甫这位友人.这凌空而来的开头,正是把诗人那种友爱欢快的生活消失之后的复杂、苦闷的感情,以一种突发的方式迸发出来了.   一二句偏于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则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眼前的沙丘城对于诗人来说,像是别无所见,别无所闻,只有城边的老树,在秋风中日夜发出瑟瑟之声.“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这萧瑟的秋风,凄寂的气氛,更令诗人思念友人,追忆往事,更叫诗人愁思难解.“别离有相思,瑶瑟与金樽.”然而,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非比寻常,酒也不能消愁,歌也无法忘忧.鲁、齐,是指当时诗人所在的山东.“不可醉”,即没有那个兴趣去痛饮酣醉.“空复情”,因为诗人无意欣赏,歌声也只能徒有其情.这么翻写一笔,就大大地加重了抒情的分量,同时也就逼出下文.   汶水,发源于山东莱芜,西南流向.杜甫在鲁郡告别李白欲去长安,长安也正位于鲁地的西南.所以诗人说:“我的思君之情犹如这一川浩荡的汶水,日夜不息地紧随着你悠悠南行.”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那流水不息、相思不绝的意境,更造成了语尽情长的韵味.这种绵绵不绝的思情,和那种“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的开阔洒脱的胸襟,显示了诗人感情和格调的丰富多彩.   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中,古体先于律体.但是,律体的盛行对于古诗的写作也不无影响.例如李白的这首五古,全诗八句,中间四句虽然不是工整的对仗,但其中部分词语的对仗以及整个的格式,却可以见到律诗的痕迹.这种散中有对、古中有律的章法和句式,更好地抒发了诗人纯真而深沉的感情,也使得全诗具有一种自然而凝重的风格.[3]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