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的含义,区别和关系.

问题描述: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的含义,区别和关系.
1个回答 分类:历史 2014-11-0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均田制是土地分配制度,即古代帝王见无主土地按人头划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地主阶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推行于中国古代北魏至唐中叶,最早由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并开始执行.
租庸调则是赋税政策,主要实行于中国唐代前期,对每一男丁授田百亩,其中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在这基础上实施租庸调法,规定: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粟2石,为租;输绢2丈、绵3两( 或布2丈4尺、麻3斤),为调;服役20日,称正役,不役者每日纳绢3尺(或布3.6尺),为庸.
区别:二者定义不同,适用范围不同,沿革历史时期不同
联系:租庸调以均田制为基础和存在的依据,同时也正是由于均田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而使得租庸调制在中唐之后为两税法取代(由于唐代均田制未能保证百亩授田,土地买卖之风又使均田制趋于瓦解,加上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局面,均田制至大历年间已无法继续下去,租庸调法遂于德宗建中元年为两税法所代替.)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指函数和对函数
下一页:字丑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