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逍遥游作材料写一篇作文.

问题描述:

用逍遥游作材料写一篇作文.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09-2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一、 学习目的: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二、 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三、学习难点 设计
庄子之文,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理念完全不同的哲学精神,一种与诸子散文迥然不同的行文风格.作为表达庄子思想核心——绝对自由精神的《逍遥游》,笔法上具有“汪洋自恣以适己”的特点,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其神思,如龙翔云中,灵动飞异;其行文,如风行水上,飘逸洒脱.清代林云铭评《逍遥游》笔法云:“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蒙,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这种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因此,从传统创作思路、文章框架、结构手法这些角度剖析《逍遥游》,实难窥其妙处.若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四点要求来观照《逍遥游》的话,其当属优秀范文.不妨让学生自习探讨,从四方面入手,解析本文.
四、学习方法
阅读、体会、分析
教学步骤:
1.检查预习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人类没有翅膀,无法飞翔.但人类对飞翔的渴望,不是从飞机的发明才开始.从西方神话里的天使长着翅膀的形象,到中国的嫦娥奔月、精卫化鸟,无不包含着人类对自由飞翔的向往.庄子的《逍遥游》,也包含了2300年以前的中国先民翱翔于无穷境界的渴望. 而对庄子,对他的思想,任何的讲解似乎都是苍白的,只有彻底的投入在其文中,也许可窥其一二.“神游”是庄子的理想境界,理想境界的追求势必决定了庄子的理想世界、理想人生甚至理想的文字表达,从而折射出庄子特有的审美眼光.
2.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角度解读《逍遥游》
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丰富 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
有创新 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3.四组各择一点先自己分析阅读,然后写成文字,要求诵读其中要点,讨论,形成书面材料.如:
丰富,哪些文字,哪些材料,如何读出等等.
4.讨论,依丰富——文采——深刻——创新顺序.(有自己的见解即可)
a..丰富
材料丰富 ,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乃至其他篇中的如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无奇不有,千汇万状,迷离荒诞.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干脆是杜撰的,无所不包的内容,使他的寓言丰富、博大.
再如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形象何等崇高丰满,意境何等壮阔深远.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还有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庄子在这里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气势恢弘的境界.其实,庄子也善于把他杰出的想象力引向微观世界的.这种“洸洋自恣”的想像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而且更主要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鸟的雄伟,那“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树的长寿,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物事,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在庄子的笔下,鱼可以化而为鸟,冲天飞起;鸟可以自视甚高,互相嘲笑;人可以有俗人、至人、神人、圣人之分.他所想像的境界也是独一无二的,那个“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境界,除了庄子又有谁创造得出呢?

b.文采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如“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运用夸张;“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运用比喻;“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运用选择疑问.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生动形象,极具感染力.再如“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等句,珠圆玉润,文采斐然,意蕴深刻.
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一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性情,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运用最多的对比.
大量的形象,说的其实都不外乎“有待”而已.但他反复说,就让人觉得淋漓尽致,而显出汪洋繁复的艺术效果.而且这些比譬,忽而天上,忽而地上,忽而小,忽而大,忽而神话,忽而现实,造成恣肆奇幻的艺术效果.本文对后世文学影响最显著的是大鹏的形象.这个形象,令后代文学家们印象深刻,从李白到毛泽东,很多具有浪漫气质的诗人,都会有意无意间想起庄子笔下的这只大鹏.比如李白的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就显然是化用本篇的句子
不仅如此,庄子散文笔法也摇曳多姿,形成一种不可捉摸的错综美.语言表达上有叙事,有引证,也有引论;句法上有夸张,有排比,也有拟人;文辞变化万端而富有哲理,创造出了许多名句和成语;运笔时有虚有实,有浓笔也有淡抹,远近照应,分合有致,意远而味美.文章漫溢出一种放荡不羁的游戏文字的个性美.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举例.
c.深刻
能够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生存问题”是困扰人类两千多年来始终未能解决的重大哲学命题.从杨朱的“发现自我”到老子的“人生至道”,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尼采的“超人哲学”.人类的智者都试图寻找一条通往自由人生的幸福之路.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且更有超脱意向.他把老子的矛盾论推演成达观主义的相对论.道家的“生命哲学”至庄子而圆通.庄学的归旨,是彻底的精神解脱;是对漠视人的生命、扭曲人的灵魂、践踏人的尊严的反思与反叛.庄子为人们开出的药方就是为我避世,调整认识,解脱自己;通过超越理性和审美观照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实现艺术化的人生.庄子的哲学理念即使对今天的人们仍有巨大的积极影响及启发作用.
无疑,庄子是坦率的、真诚的,同时又是富有哲思的、深刻的.
《逍遥游》为《庄子》的首篇,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说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它主要说明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极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辨”,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的,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d.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庄子散文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很像他本人那不拘一格、飘逸洒脱的个性.
庄子是善于用生动的形象说明问题,把抽象的哲理形象化,而这种形象又是超现实的怪诞之物,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种形象的载体即为寓言.庄子曾把它的书分为寓言、重言、卮言三类,其实这三类就是一类——寓言.《逍遥游》几乎就是一篇寓言的大荟萃.文章开篇鲲鹏展翅几万里的故事,鲲鹏随意夸张的异化和奋飞,虽然旨在表现鲲鹏逍遥无为的思想,但在客观上却能“令人拓展胸次”,不要说世俗之人难得一见,恐怕连想也不会想到的.正当人们神醉于鲲鹏展翅雄奇怪诞境界时,庄子又用拟人化的手法把鹏鸟与寒蝉、灰雀、斥燕作比,表明了庄子的“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美学价值取向,从而讽刺了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的自我得意者.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他成功地创造了“寓言”的形式来寄托深刻的哲理与博大的理想.要强调万物皆“有所待”,首先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要阐述“小大之辩”,则赋于蜩与学鸠人的性情.这样的构思、想像与推理,确有其独到之处.
结论呈现出来之前的文字,统统都是铺垫.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故事多,出现的事物多,有植物有动物,有天上也有地上,万象纷呈,看起来杂乱得很.全文是如何把这么多事物联系起来而不至于杂乱的呢?从宏观角度看,我们需要把握住结构的关纽.这个关纽,就是“小大之辩”.第一段,主要是从空间限制的角度,谈无论大小,都受限制;第二段主要从时间限制的角度,谈寿命对于万物尤其是人类的限制——彭祖被认为长寿,人们都与他相比,但彭祖之寿实在也算夭折;第三段由寓言及于人事,更谈到人的境界的小大之辩.由此可以看到,“小大之辩”,是统领全文结构的总纲.
5.走进创新,多元化理解.读到另外的什么.庄子之文以其浪漫奇丽,汪洋恣肆,独步一时;历来治庄者,各有所凭,自述其解.(附 相关认识)
《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腿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李商隐的《锦瑟》中提到庄周梦蝶:“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周梦蝶的故事强烈地表现了人生的虚幻感,对李商隐的诗,我们多数人的体会都是如此.但是,我认为这个故事还有一层更深的内涵,那就是对人的存在的追问.也就是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著名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所蕴涵的哲学意义.庄子的哲学思想很深邃,由此也可见一斑.庄周为什么在他妻子死的时候,还要愉快地唱歌呢?这是因为他对生与死、存在与虚无有深刻的、和常人不同的理解.庄子认为,在梦与醒之间、生与死之间、存在与虚无之间,很难有什么明显的界限,人的生与死,都无非一个正常的自然过程,没有什么值得悲哀的.人应该安时处顺.
在我们看来,世界万有都是相对的,绝对自由,实际上也是不可能的.
但庄子和我们的看法不一样.也许出于人生的失落感,庄子希望存在着一个绝对自由的境界.这个境界即使在“无何有之乡”,对人渴望自由的心灵毕竟也是一个安慰.那么庄子认为何种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至人,就是最高境界的人,遗弃了自我.神人,就是超越凡人的人,泯灭了功用.圣人,就是智慧明达的人,忘却了声名.至人、神人和圣人,既然都是无所待的境界,所以不能割裂开来,他们是“三位一体”的.他们没有对我的执着,没有追求功用的行为,没有获取声名的愿望,抛弃了一切的追求,达到绝圣弃智的境界.所以庄子说,假如你是一个乌龟,你愿意做庙堂之上占卜用的神圣的龟甲呢,还是做一只在烂泥中拖着尾巴的平凡的乌龟?在庄子看来,自由首先意味着自由的生存,自由是生命的自由,死亡则意味着最大的不自由.执着自我,追求功名而沦于困境,是与自由精神背道而驰的.
追求——不断追求——没有追求,是庄子人生探求的三个阶段,也是探求积极人生的三重境界.
笔者觉得庄子所说的第三种人其实只是理想之人,包括庄子自己也并没有作到.在庄子借粮中,庄周向监河侯借粮,监河侯说年底时借给他,庄周很是生气,忿然作色,你想庄周能逍遥吗?所以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的逍遥也只是对一种理想化社会的追求.
尽管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但是却义正辞严地驳斥了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用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了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无法逍遥的大鹏的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这样的比较想像: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这种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
“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请说清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