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有文化,有学问》

问题描述:

《究竟什么是有文化,有学问》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3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常说的有文化就是有知识,读了很多书,有很多技能;有学问就是知道很多典故,可以掉书袋来炫耀自己博古通今、显示高深玄妙.这种认识其谬太远,误人不浅,小到一个人死读书,读书死,大到国家在教育、选拔上浮于表象,难以培养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人.尤其在当今社会,信息过剩,知识带来不了力量,科学理性反导致疯狂.这是为什么呢?正本清源起来,一定得弄清楚什么是有文化,有学问. 禅宗里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大师对众和尚说:你们虽有一车的兵器而不能用,老僧虽只有寸铁,便能杀人.缘何呢?因为这寸铁是他自己的,已用得可随心而化,所以有用;众和尚虽然眼前摆有许多的兵器,但自己运用不来,聊胜于无,区别就在一个能自得,一个不能自得.思想家蒙田早就说过:“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现在教育相对普及,获取信息也容易多了,把这些“经纶”填饱肚子没多少大难,可根本在于吃进去的得能转化为能量,不是“甲亢”,吃再多也没用.问题来了,能认识、判断,能抓住问题的核心,就是用,就是有学问;相反,茫然地不能认识问题的关键,找不出解决的诀窍,就是没有学问,这和知识量并不一定成正比.有不少知识分子过劳死,不少总经理抑郁自杀,他们的文化、学问有什么用呢?反不及城里人鄙薄的粗朴的农妇,大字不识,生活却健康快乐,说出的人生的道理又中肯又有见地,培养出的孩子又聪明又健壮,其实她是非常善于学习而有生命的智慧的,天地山水、人情世故无不被她啄磨得透透的.还有那些被称为“暴发户”的,凭什么能暴发,满腹学问的倒没能暴发呢?他们读的书不多,但善于学习,很快抓住问题的关键,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明了哪里有利可图,故有知识、有文化主要就在要有用、能用. 这不是实用主义吗,没有用就不学了吗,是的,没有用就不能学,善于学习才有用,但这绝不是简单的实用主义.首先一定得弄清这“用”的根本,很多人从没去想过为什么要读书、学习,还用想吗?不读书学习就跟不上社会,就得干粗活,受苦受累呗.便有这样的学生的回答:“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当官就有钱,有钱就能娶漂亮老婆,然后生个儿子再读书、再当官.哎,人生真没意思啊!老师,不想要这些,我就可以不读书吗?”老天啊,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啊!这些当然也是读书学习之用,但根本的用是让一个人的生命顺畅进行,有生活的本领,碰到疑惑能解决,而不是想不通,感不到生之乐趣,苦恼或自杀.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增强生命的能量,成己又成物,自己能活还帮助他人活,自己活得更好,也让他人活得更好,所谓做一个有用的人,意义就在此了. 所以学习的根本是一个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生活中有自觉,自觉地通过学习向上自强,体会到增长的乐趣和成就感,那本身就是生命的快乐.《中庸》有言:“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生命怎样才能明,才能强呢?善于学习,在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中,学习无处不在,快乐无处不在.通过读书求知识,仅仅学习的一小部分,求文化知识之要义在求得的文化知识能启发智慧和识见.有智慧和识见发出来,就是生命向上自强有了一定的成效,就是善于学习;若求知识求到身体、精神不健全,甚至知识越多头脑越发糊涂、昏聩,或学会某项知识技能,却连生活的技能都不会了,那就是不善于学习,是毫无学问的.中国历史上刘邦、朱元璋等,以低微出身,简陋学养,却成为开国皇帝,在其个人根本就在善于学习,抓住时机,抓住问题关键,哪有那么多天命! 哪怎样才是有智慧和识见发出来呢?生活中有困惑,不知怎么办,知道了怎么办,但解决时遇到障碍,又该怎么办,人生几乎为问题而生,要知道怎么解决问题,就要知道问题为何而生,清楚了问题为何而生,那不是智慧和识见是什么?可以说最有学问的人,就是能将眼前的道理、材料系统化、深刻化,从而了解问题和错误来源的人;有最高见解的人,是能包括种种见解的人,而不是多自以为是的见解的人.人有各种各样的心,有各种各样的情,经常表现在各种偏上,问题大多从偏上来,同一事情,从不同角度去看,好恶可以大相反,从不同层面去思虑分析,见解又可如出一辙.有智慧的生命力强的人,从了解各种偏的来源而明辨,而把种种的偏都包含进去,以此切中肯綮,顺道而行,这样的学问才是真学问;自己从中得其至理,生命得以提升,并以正直、宽容和智慧让他者也得以提升,这样的文化才是真文化.中国的一部古老的书《大学》开篇就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把学问之道讲得如此透彻:真正的学习,得到学问,是在于明白真相,懂得万物生命之和谐,在于和人有良好的沟通,至于为人行事都尽量做得完满,趋向至善至美.这才是学习之大道啊.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