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海禁与郑和下西洋是否冲突

问题描述:

明朝海禁与郑和下西洋是否冲突
明朝时不是又海禁政策么?为什么还有郑和下西洋?
二者是否矛盾?希望大家回答的具体点!谢谢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05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二者不冲突
公元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率领拥有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大明帝国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史称郑和下西洋.每次都由苏州浏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世.
海禁是十四世纪时中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防江浙沿海军阀张士诚、方国珍等余党,所实行的政策,有谓“尺板不得出海”.在以后终明一朝,海禁是其基本国策的一部分,但具体实施时曾有松有紧,也就是有“严禁”和“弛禁”之分.“严禁”是嘉靖朝时期大倭患的重要原因之一.到清皇朝时期,海禁政策也得到延续.
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而在海禁严时,则也伴随“渔禁”,即不但商船不得出海,连渔船也不行.
嘉靖二年(1523年)五月,宁波港发生日本大内氏贡臣宗设与细川氏贡臣瑞佐之间的争贡之役.明朝政府立即对这件事情进行调查.当时的给事中夏言上疏:“倭患起于市舶司,”建议废除市舶司,获准.此后,只有嘉靖十八年(1539年)和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日本方面有两次使明船,大部分时间海上正常贸易被隔绝.嘉靖海禁,比朱元璋时的海禁政策更为彻底.永乐元年曾恢复宁波、泉州、广州市舶司,嘉靖海禁先废除宁波、泉州两司、不久将广州市舶司也废除.至此,一些民间海上贸易被迫转入走私,形成嘉靖倭患.
由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明代初期的海禁针对的是政治问题,即农民起义军.同时也针对经济领域,涉及到渔船和商船.但是郑和下西洋是官方出访,且此时沿海已经没有农民起义军的残余势力.郑和下西洋并不是商业活动,是为了宣扬国威、为皇室及王公贵族搜罗奇珍异宝而进行的远洋.民间传说是为寻找建文帝,这一说更是与海禁的原因没有任何牵连.所以,两者不矛盾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质点位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