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目送》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问题描述:

龙应台《目送》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龙应台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在怎样的情况下完成《目送》散文作品集的呢?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1-13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五十六岁的龙应台,意识到时间的流逝,时光的流水把她的心洗涤得越来越细腻而温婉……从来不敞开自己的龙应台,这次选择最自然的语言,挑战思考中的“生死大问”.
  2004年,龙应台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在父亲去世前,五十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这跟她台湾“外省人”的身份有关.作为从大陆到台湾的移民,除了父母兄弟,小时候的龙应台没有其它家族亲人,因为这一背景,她对许多“人生基础课程”的学习有着严重的时间上的延迟.
  “如果我在原来的家族,可能十岁就遇到祖父过世、十三岁祖母过世,还会有叔公之类亲戚的人际变化.”她说:“可是我到了五十岁,才上别人十几岁就上过的人生课程,我的父亲过世,第一次上课就是这重大人生事件.”父亲的逝世,是她第一次上“生死大课”,她也开始独自去咀嚼和消化人生不可逃脱的生老病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父亲过世、母亲失忆,儿子成长迫使作为女儿与母亲的她要独立,“五十岁了,我的人生课程才从头上起.”这迟来的“人生基础课程”还发生许多趣事:她不善于做饭和烧菜,直到儿子到香港与她居住,她惊觉自己这方面的低能.她记下.
  《目送》这个书名来自于龙应台近期在华文网络点阅率最高的同名文章,在文中她写了生命中两件“小事”:儿子十六岁到美国当交换学生,在机场,她看着儿子通过护照检查、进入海关,背影倏地消失,没有回头;多年后,她父亲在医院的最后时光,她又看着轮椅上被护士推回房的父亲背影.通过这些事,她开始理解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的“伤逝”和“舍”,并在文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