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辽,吐蕃与大理对宋的关系

问题描述:

夏,辽,吐蕃与大理对宋的关系
夏辽为何会成为宋的外患?他们与宋战争时对宋朝有什麽影响?吐蕃与大理对宋的关系为何?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2-16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辽,大理,是在 五代战乱时建立.吐蕃南北朝时建立的,西夏是宋仁宗时建立的.辽鼎盛时有900万人口,80万军队.西夏有近300万人口,50万军队.吐蕃,大理大概有数十万人口,10余万军队.
辽朝
辽朝(907年-1125年)
勃兴于东北的契丹族,在耶律阿保机的领导下于907年建国,统一塞北辽阔地区,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神册),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耶律德光时,助后晋高祖石敬瑭夺取帝位,获得燕云十六州作为酬谢,势力又进入长城以内.在中原先进制度的影响下,辽朝逐渐向封建化过渡.适应境内不同民族和不同生产方式的状况,辽朝建立了南北面官制,“因俗而治”.辽朝先与北宋交战,“澶渊之盟”后,双方长期维持平稳关系.辽中叶后,统治集团日益腐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各民族起义风起云涌.当女真族展开强大攻势之后,辽帝国迅速走向灭亡.
辽朝时期,社会生产保持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式,既有草原牧业,也有耕地农业,狩猎和捕鱼仍有一定的经济地位.在内地先进技术的影响下,纺织、矿冶、陶瓷、建筑以及马具等手工业较为发达.辽朝拥有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字——契丹文,但文化深受汉族影响.
辽朝灭亡后,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迁称帝,建都虎思斡耳朵,是为西辽,1211年为乃蛮部屈出律所篡,国号仍为辽,1218年为蒙古成吉思汗所灭.
西夏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建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其创建者为夏景宗李元昊.
党项族原属于羌族的一支,居地在今青海东南部黄河曲一带.从唐末,经五代到北宋,党项拓跋氏均以中原王朝节度使的身分统辖以夏州(今陕西横山)为中心的五州之地.经过李继迁(元昊之祖父)、李德明(元昊之父)两代人的艰苦努力,实施依辽和宋、用兵吐蕃与回鹘的战略,向西发展占领西凉府(今甘肃武威)、甘州(今甘肃张掖北)、瓜州(今甘肃安西东)等州,控制了河西走廊,为李元昊的称帝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李德明死,李元昊继位,不再接受封号,废除唐、宋所赐李、赵姓氏,改姓嵬名氏,自号“兀卒”(青天子).随后,李元昊实行变发式、定服饰、造文字、简礼仪、立官制等一系列改革,并升兴州为兴庆府,扩建宫城,准备建国称帝.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他开始不断向宋发动攻势,在府州(今山西府谷)、环州(今甘肃环县)、庆州(今甘肃庆阳)等地击败宋军.宋仁宗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称帝,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元年,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疆域,东临黄河,西界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小方盘城),南接萧关(今甘肃环县北),北抵大漠.盛时辖地二十二州,包括今宁夏及陕西北部、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西夏共历十帝,前后一百九十年.与辽、北宋及金、南宋先后鼎立.
西夏的政治制度受宋朝影响很大,官制的设置基本上模仿北宋.中央行政机构有: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御史台、开封府、翊卫司、官计司、受纳司、农田司、群牧司、飞龙院、磨勘司、文思院、蕃学、汉学等.地方行政编制分州、县两级,在特殊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国防要地有时也设郡、府.
西夏的军事制度是在党项的部落兵制的基础上吸取宋制而发展起来的.枢密院是西夏最高的军事统御机构,下设诸司.军队由中央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中央侍卫军包括「质子军」、皇帝卫队和京师卫戍部队.“质子军”人数约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选拔善于骑射者组成的一支卫戍部队,负责保卫皇帝安全,号称“御围内六班直”,分三番宿卫.另有皇帝亲信卫队3000人,是从境内各军中精选出来的强勇之士组成,皆为重甲骑兵,分为十队,每队三百人,随皇帝出入作战.京城地区还屯驻一支训练有素的卫戍部队,共2.5万人,装备优良,是中央侍卫军的主力.擒生军人数约十万,是西夏的精锐部队.主要任务是承担攻坚和机动作战.因在战斗中生擒敌军为奴隶,故此得名.西夏的地方军由各监军司所辖,共有50万人,军兵种主要是骑兵和步兵两种.西夏兵役制度是全民皆兵制,平时不脱离生产,战时参加战斗.
党项族原来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狩猎,通过学习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到西夏建国时,农业生产已成为西夏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西夏建国后,景宗李元昊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并亲自主持修筑了从今青铜峡至平罗的灌渠,世称“昊王渠”或“李王渠”.以后,兴庆府、灵州一带,一直是西夏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西夏统治者也较重视畜牧业生产.国家专门设立群牧司负责畜牧业的管理.西夏的畜牧地区主要分布在横山以北和河西走廊地带,牧养的牲畜以羊、马、驼、牛为主,还有驴、骡、猪等.由于农、牧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西夏的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西夏的冶炼、采盐制盐、砖瓦、陶瓷、纺织、造纸、印刷、酿造、金银木器制作等手工业生产也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
在西夏统治者的倡导下,党项族是同时期接受汉文化较多的一个民族.可以说,西夏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
吐蕃
唐时藏族所建政权.公元七至九世纪时在青藏高原建立.由雅隆(在今西藏山南地区)农业部落为首的部落联盟发展而成.在赞普松赞干布时,降服苏毗、羊同等部,定都拉萨,建官制,立军制,定法律,创文字.八世纪后半,赞普墀松德赞时,最为强盛,曾辖有青藏高原诸部,势力达到西域河陇地区.九世纪中赞音达磨死后,统治集团分裂.奴隶、属民起义,吐蕃瓦解.共历九主,二百余年,生产以农牧业为主,有冶炼、毛织等手工业,接受大量汉族工艺技术.原信本教,后崇尚佛教.文献有大量碑铭、文书,及汉梵医术、历算、佛经等藏文译本.赞普松赞干布、弃隶缩赞先后与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联姻,唐蕃通使频繁,经济文化联系至为密切.吐蕃是唐人对这一政权的称谓,在吐蕃政权崩溃后,宋、元、明初史籍仍沿称青藏高原及当地土著族、部为吐(土)蕃,或称西蕃(番).
对“吐蕃”一词的由来,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汉文古文献的“吐蕃”一称,很可能是由我国北方最早使用文字的突厥人和突厥语言传过来的.汉文古文献中的“吐蕃”一词中的“吐”,很可能就是古突厥语“TuP”一词的汉语音译.
另一种意见认为,唐宋元时期汉文汉语正式法定文稿都称“吐蕃”(Tu-bo)不叫Tu-Fan,系用中古“中原变音”前的古文语音.明清前有“补过切”.语义系来自当时的藏民自称,原意是“大蕃(bo)”.此词的汉文字面音读,因有涵义和其后的衍化、扩展产生的影响,则表现出唐代汉族人民对当年西藏地方藏族先民的颂祝和赞美.
大理国
大理国,中国中古时代国家.937年,白族段思平灭大义宁建国,都城大理.由于历史资料的匮乏,人们对大理国的了解比较少.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疆域大概是现在的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缅甸北部地区,以及老挝与越南的少数地区. 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大理的末代皇帝是段兴智.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