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读书笔记 人物剖析(主要人物)

问题描述:

堂吉诃德读书笔记 人物剖析(主要人物)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26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一、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这样一个人.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
  二、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许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但他对此是如此的迷恋和执着,如此的不可思议,已完全变成偏执
  三、堂吉诃德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他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缩.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毫不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
  总结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 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 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如果满意的话,望采纳,谢谢
  众山小
  [文曲星]
  首先,我们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行动盲目的这样一个人.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企图以自己的游侠行为来复活过时的骑士制度,把单抢匹马打抱不平当做主持正义、改造社会的途径.他沉浸在幻想中,完全丧失了对现实的感觉和判断:他把穷旅店当作城堡,把妓女当成贵妇,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把羊群当作魔法师的军队.在他眼里,处处有妖魔为害,事事有魔法师捣乱,因此他到处不分青红皂白,对着臆想出来的敌人横冲直撞,乱劈乱刺.结果呢?虽然他是出于善良的动机,怀着满腔的真诚,但却只能是四处碰壁,受尽嘲弄和伤害,使自己成为一个滑稽可笑的人物.
  最令我们为堂吉诃德感到辛酸的是他的爱情梦幻.《堂吉诃德》中写了许多的爱情故事,但这样的爱情故事没有一件是发生在堂吉诃德的身上.他梦幻中的心上人杜尔西内亚,可以说是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但我们又看到她无时不在堂吉诃德的左右――他成功时梦到她,失意时想到她,寂寞时想到她,热闹时也想到她.他可以容忍别人对自己的污辱,但他不能忍受别人对杜尔西内亚美貌的怀疑; 他在冒险途中遇到过无数个美女,但他认为没有人能和他的杜尔西内亚相比.直到最终他被击败,他还在为杜尔西内亚的美丽辩护――为此,他不惜放弃自己的荣誉和生命.堂吉诃德在最后一次返乡途中,念念不忘的不是自己已经被毁掉的名声,而是爱情给他造成的伤害――这种伤害当然只有他想象中的杜尔西内亚给得了他.堂吉诃德没有爱情,有的只是一个爱情梦幻,至多算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但他为此却受尽了磨难,尝尽了屈辱,这又是多么的可笑、可悲、可叹!
  其次,我们又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或许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但他对此是如此的迷恋和执着,如此的不可思议,已完全变成偏执;而且这种偏执不是一般性的,在他心目中它已经是全部了.因偏执而行为变得疯狂,于是大家都把他当疯子,觉得他可笑.但他从不怕人们议论与讥笑,更不怕侮辱和打击,虽然四处碰壁,但却百折不悔,一片赤诚,无论什么都不能使他改变初衷.对于他来说,人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说,他之所以珍重自己的生命,无非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活着是为别人,为自己的弟兄,为了铲除邪恶,为了反抗魔术家和巨人等压迫人类的势力.他坚信自己的理想,愿意一片挚情地为这个理想而尽忠.
  再有,我们可以这样说,堂吉诃德为实现理想而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折服,他是一个永不妥协的斗士.堂吉诃德敢于为主持正义、清除罪恶而忘我斗争,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他都毫不怯懦,永不退缩.他把磨坊的风车当作巨人,毫不犹豫地挺枪拍马冲过去;他把皮酒囊当作巨人的头颅,不顾一切的提矛杀去;他把羊群当作魔法师的军队,纵马大加杀戳.他跟比斯盖人进行恶战,跟杨维斯人进行搏斗; 他为一个被曾经诱骗她的人无情抛弃的女人,而和抛弃她的人进行决斗;他甚至敢单枪匹马面对一头凶猛的狮子而毫无畏惧之心.
  总之,堂吉诃德敢用自己的行动、甚至生命来捍卫道德、正义和信仰,即使大多数情况下都以失败而告终,但他这种不屈不挠、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实在是足可令人敬佩的.
  其实堂吉诃德并不一直是糊涂的,他也是有严肃认真的一面的,只要不碰触他的理想,他可以是个头头是道,学识渊博的智者,只有在此刻才会正视他的现实.他与卡迪纽等一行人聊天时所阐发的关于文武两行的精辟驳论,甚至之前的由一把橡树子所引发的关于“黄金世纪”的论述都可略见其见地深渊,学识渊博,乃至后来的那一大段在桑丘赴海岛总督之前的谆谆劝戒都不由得令人惊叹.
  看来他的确也是一个严肃的道德家,他有着极强的理性和想法,是一个深可敬佩的人,有谁能想象的到曾经让人百般讽嘲笑竟有此般见地学识的一面,应该说他对骑士道之外的一切是毫不含糊,对于那个时代,他有着深刻的认识:“多灾多难的时世”“可恶的时代”“现在这年头,懒惰压倒了勤快,困难压倒了美德,傲慢压倒了勇敢.”所以说他也是一直严肃认真地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并且有着随时为这个理想实现而竭尽全力即使牺牲也在所不惜.
  正是有着对时代,自己有这么清醒深刻的认识,他始终坚持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就像指导桑丘一样:“你不能只听富人的声音,该眼看穷人的涕泪,可是也不能心存偏袒”“富人许愿送礼也罢,穷人的哀苦哭求也罢,你得尽力查明真相”他劝导桑丘做一个正直光明磊落的总督,将自己无以实现的希望或多或少地灌输在桑丘身上.想想,如果不是本身的清醒认识,堂吉诃德能阐述得出此番大论?
  总结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既有滑稽可笑的特点,又有严肃认真的思考; 既荒谬绝伦,又崇高伟大; 既有喜剧性,又有悲剧性,是一个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的具有双重性格组合的人物形象
  分析塞万提斯小说《堂吉诃德》的思想内容、意义与主要人物形象.
  小说以堂吉诃德企图恢复骑士道来扫尽人间不平德主观幻想与西班牙社会的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作为情节基础,巧妙的把堂吉诃德的荒诞离奇的游侠与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西班牙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作品逼真地再现出贵族绅士的专横跋扈和普通百姓的辛酸苦辣,书中塑造了许多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其中有贵族、地主、商人、僧侣、农民、牧羊人、演员、士兵、强盗、囚犯、艺人、妓女等,他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16世纪下半叶西班牙社会的现实.在一本小说中,以如此宽广动人的画面来反映时代、反映现实,可以说是塞万提斯之首创,它给予近现代小说的发展的深刻的影响.小说既批判了风行一时的骑士文学,又对西班牙社会的统治阶层进行了无情鞭挞和讽刺.作者认为过时的、不切实际的骑士精神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根本无法解决当时这个“多灾多难”、“可恶的时代”的现实问题.这鲜明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堂吉诃德》的人文主义特点集中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采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人物自身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二重性.
  比如在主要人物堂吉诃德身上既有许多优点,也有许多缺点,他有追求,有理想,他最大的问题是主观和客观,理想和现实相脱离,所以这个人物既可笑,又可悲,又可爱.这个形象为我们思考人的问题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也让我们像在哈哈镜中一样,从他身上看到了我们自己,引起我们对自己的反思.所以作品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刻画了一个真正的活生生的人,发掘了一个人身上所包含的丰富世界.
  一方面,作者通过堂吉诃德疯癫的行为举动以及由此而招致的可怜遭遇,给游侠骑士画了一幅漫画,从而告诉人们,阅读骑士小说会带来多么可怕的恶果(作者在书的序言里申明:这部书只不过是对于骑士文学的一种讽刺,目的在“把骑士文学的地盘完全摧毁”).如他把磨房的风车视为三头六臂的巨人,便催马提枪舍命冲过去和它大战一场,结果被掀倒在地不能动弹.即使这样狼狈不堪,当侍从桑丘跑来再一次告诉他这不是巨人而是风车时,他仍辩解说,这是魔法师把巨人变成了风车.又如,他把羊群当作军队,冲上去厮杀,被牧童用石子打肿了脸,打落了牙齿.这种被骑士小说弄得神魂颠倒、荒唐可笑的秉性是作者赋予堂吉诃德的最直接的含义.另一方面,与这种讽刺相对照的是,作者对堂吉诃德倾注了自己全部美好的感情.透过一件件荒唐事,荒唐举动,可以看到堂吉诃德助强扶弱、维护正义、疾恶如仇、见义勇为的英雄气概.他冲向羊群、戳破酒囊、大战风车,都是因为在他眼里所有这些均为社会的丑恶势力.他的骑士职责,便是要争得民主自由平等,并随时准备为理想赴汤蹈火.他发表的关于自由、美德、人的意志的言论有条有理,铿锵有力,如桑丘要去治理海岛,堂吉诃德送他上任时临别赠言:“不要因为你是个农家子弟而觉得惭愧.你要知道,一个出身卑微的人却有好德性,要比一个自高自大的罪人可贵得多.因为血统是承传的,德性是修养的,德性有它内在的价值,血统却没有”,塞万提斯笔下的骑士堂吉诃德并非中世纪的骑士,而是为了美好理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的勇敢斗士.他身上体现出人类最普遍、最美好、最崇高的思想感情.这是作者赋予堂吉诃德的深层含义.因此作者赋予该人物多层含义,使这位游侠骑士成为一个内在情感丰富、矛盾复杂、具有人类普遍性格的人物典型.
  堂吉诃德与其侍从桑丘主仆二人无论是外表特征还是内在性格都形成鲜明的对照,就连他们的坐骑也不同,两人结伴冒险游历中,堂吉诃德怀有崇高的理想,充满幻想,有时又神志颠倒,疯疯癫癫;桑丘则讲求实际,甚至有点儿目光短浅.全书的矛盾冲突就在这么一“智”一“愚”的两个人的对话中发展起来.他们俩人互相影响,互相感染,逐渐融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桑丘是一个朴实善良、机灵乐观、目光短浅、自私狭隘的普通农民,在陪伴堂吉诃德行侠仗义的日子里,受主人美好理想的感染,心胸也逐渐开阔起来.比如第二卷中桑丘跟主人继续冒险,原本是因为堂吉诃德答应在取得封地后让他当海岛总督,跟了他很久,看他疯疯颠颠,知道海岛无望了,但是觉得他的主人行为可佩,仍然跟着他.后来遇见了一位公爵,得知他的愿望后,有意捉弄他,真的叫他去治理海岛(其实是他治下的村镇).在这里他秉公断案,执法如山,爱憎分明,但因受不了贵族的种种捉弄,感到做官的拘束,便弃官回家务农去了.桑丘的言行完全体现了没有贵贱之分,只要具有美德便可治理国政的人文主义思想.可以说桑丘·潘沙对堂吉诃德的人文主义特点做了必要的补充.
  堂吉诃德和桑丘从不同的方面代表了人类普遍的思想感情.德国诗人海涅曾认为堂吉诃德和桑丘合起来才是小说的真正主人公.
  堂吉诃德的形象是复杂而矛盾的,他一会是荒诞不经的梦想家,一会又成了真理与正义的捍卫者,有时候他既可笑又可怜,有时候却既伟大又崇高.堂吉诃德的性格是崇高性格与滑稽性格的二重组合.在非骑士的时代,堂吉诃德却以一个骑士的身份出现,注定了他性格中的滑稽因素.堂吉诃德虽然想维护正义,保护被压迫者,但他做出来的却是非正义的行为,反而使他所拯救的人受害. 但是,堂吉诃德还有丰富的崇高性格因素.他身上存在着一种伟大的信仰一种超越常人的意愿而献身于他人的伟大精神,体现了崇高道德原则、正义感和无畏的精神,是一个热情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者. 艺术手法: 在塑造堂吉诃德的形象时,用喜剧性的手法写一个带有悲剧性的人物.首先,它把人物放在一个个不同的情景之中,用讽刺的笔调和夸张的手法,一再描写人物的荒唐行动,造成喜剧性的效果.其次,小说又着重描写人物主观动机与它的客观后果的矛盾(或适得其反,或迂腐反常,或自讨苦吃),在喜剧性的情节中揭示其悲剧性的内涵.再次,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在作品中,桑丘与堂吉诃德无论在外形上,还是在形象的内涵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高瘦一个矮胖,一个骑高马,一个骑矮驴;一个重理想一个讲实际,一个沉溺主观,耽于幻想,一个头脑清醒,冷静理智,一个讲究献身,一个看重实利;一个行动鲁莽,奋不顾身,一个谨慎小心,胆小怕事……两两对比,相得益彰.这一构思也是塞万提斯的创造,它不仅有利于塑造人物,而且增添了小说的情趣,突出了作品的哲理意味. 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用夸张、讽刺手法,在重复中加强喜剧效果;着重写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的矛盾,在喜剧性情节中展现悲剧内涵; 3、他的作品贯穿着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精神.二、2.对骑士小说的讽刺打击.小说意义上看是“嘲笑骑士”.3.风车大战1个人打,桑丘看热闹.堂吉诃德看骑士小说看多了,中毒.堂吉诃德和桑丘眼睛不同,堂吉诃德是模糊的,桑丘态度是非常清醒的.5.堂吉诃德形象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在塑造堂吉诃德的形象时,用喜剧性的手法写一个带有悲剧性的人物. 贯穿着人文主义与现实主义者精神. 3、作品反映的16-17世纪西班牙现实:涉及政权、经济、宗教、道德、风俗等方面,写出了封建政权、天主教会的黑暗和广大人民备受剥削压迫的现实,揭露了西放牙王国表面强大的背后,已开趋于衰落的本质.贯穿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美好理想遭到嘲弄和践踏的悲剧. 5、潘沙形象:普通农民,他的穷困反映了西班牙农民的现状.具有农民的智慧和求实的优点,也有目光短浅、狭隘的弱点.后期其懂得了堂吉诃德,逐渐接受了他无私无畏的品格. 这个举世闻名的名著讲述了一个没落贵族想要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却满脑子空想处处自讨苦吃的故事.这个故事应该是个带有悲剧意味的喜剧,里面的堂吉诃德看似狂妄,脱离实际的可笑,可是他却愿意为了自己的梦想和信念行动.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有时候你会觉得他有点不切实际,可是当他真的行动起来,为他的梦想负责的时候,你又不得不感叹他们的智慧于勇气. 杨绛先生谈《堂吉诃德》(转)2004年是西班牙文学名著《堂吉诃德》问世400周年,4月23日又是其作者塞万提斯的忌日. 2002年5月,在诺贝尔文学院等机构举办的一次评选活动中,《堂吉诃德》被来自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名作家推选为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虚构作品.《堂吉诃德》何以成为世界最佳,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有人说,是因为它提出了一个人生中永远解决不了的难题: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有人说,是因为它永远给人以不同的感受,给人以新的启迪.但杨绛先生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杨绛先生说,堂吉诃德的性格非常复杂,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读者对他都有各不相同的理解.《堂吉诃德》刚出版时,人们只把它看作一个逗人发笑的滑稽故事,一个小贩叫卖的通俗读物.它最早受到重视是在17世纪的英国,英国小说家菲尔丁强调了堂吉诃德的正面品质,他指出,这个人物虽然可笑,但同时又叫人同情和尊敬;到了18世纪,法国人则把这个西班牙骑士改装成一位有理性、讲道德的法国绅士.到了19世纪,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堂吉诃德又变成一个悲剧性的角色,既可笑又可悲.一些文学大师对《堂吉诃德》的评价也不尽相同.英国的拜伦慨叹堂吉诃德成了笑柄;法国的夏多布里昂看到的是堂吉诃德的伤感;德国的希雷格尔把堂吉诃德精神称为"悲剧性的荒谬"或"悲剧性的傻气";而海涅对堂吉诃德精神则"伤心落泪"和"震惊倾倒".但杨认为,不论《堂吉诃德》的题材(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多么永恒,堂吉诃德的性格如何复杂,这部作品之所以成为世界最佳,其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塑造了堂吉诃德和桑丘这样两个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古今中外小说创作的第一要务就是塑造人物形象,即由人物带出故事,以故事成就人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一般都是主角搭配角,两个形象互相对照或陪衬.如《红楼梦》中黛玉和宝钗是对照,而那些女孩子们对于宝玉则是陪衬. 杨绛特别强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必须是高格调、大气势的,像《金瓶梅》中几个小女人那样叽叽喳喳、争风吃醋,虽然写得活灵活现,却不能给人以美感.谈到堂吉诃德和桑丘这两个人物形象时,她说,这两个人物既陪衬也对照,堂吉诃德的理想主义和桑丘的务实精神相映成趣.好的对照或陪衬关系,犹如两面镜子相对照,能够映示出无穷无尽的景深. 疯癫有时候也是伟大的,这意味着不受控制的癫狂.我们在其中可以看到这些东西:自由与反叛,梦想和被梦想背叛,爱情与牺牲……其实永远不止这些.我想我在其中分不出悲喜.原本塞万提斯只是讨厌当时流行的骑士幻想小说,而写出了这个有点疯癫的瘦弱骑士.超出以外的他在这个骑士之外,发现了人生其实可以闪光的东西.也就是说,不仅仅是让人幸福的,也许会是很痛苦的.但是,痛苦中能够出现的闪亮远比愉悦要多.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奇偶性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