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江南地区得以开发于什么时候?对我国经济格局有什么影响?我国古代中央集权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问题描述:

我国历史上江南地区得以开发于什么时候?对我国经济格局有什么影响?我国古代中央集权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还有,明朝到清朝在对外交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严重后果?
我们在处理对外关系上应持有什么样的态度?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09-2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一,江南地区的开发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了.但是个缓慢地、分阶段的、量变式的过程.当然,当量变积累到一定阶段就会产生质变,这就是经济重心的南移.春秋末期,吴越争霸.两国对当地经济发展、文化交流起到促进作用.此后,中国的历代统一政权都为当地的平稳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另外,每次的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和封建政权的内部动荡,都造成中原百姓的大量南迁,都为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这就使得南方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如五胡乱华、安史之乱、靖康之乱.都促成了江南华南地方的大发展.再加上北方自然环境之过度破坏,也客观上迫使人们把开发的焦点由中原逐渐转向南方.这样,多种因素促成下,中国经济重心终于在南宋初年正式南移.
  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影响就是,南方成为了经济中心.而且是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中心.此外运河运输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要通过运河向北面运输粮食和商品.
  好了,接下来回答后面的问题.
  二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其实就是两对矛盾的表现和斗争.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当两对矛盾趋于平衡,则政治制度稳定.当矛盾激化,则政治失衡,社会动荡.历史上的丞相专权如曹操,地方乱政如唐的藩镇割据.都是矛盾失衡的表现.皇帝为了解决这两对矛盾,使得自己的权力巩固,就采取向中央集权的方法,牢牢地控制相权和地方权力.具体采取的措施是,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分散行政权、军事权和监察权.隋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分散行政权的起草、决定、执行权的同时,将执行权一分为六.此外地方上也实行分权的制度.但是总的来说,明朝之前的中央集权是以分权细化为主.到了明代,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彻底的废除了丞相制度.把权利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在地方上通过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分散行政财政、军事和监察司法权利.清代又在明代基础上有了一些小变化,但总的来说基本遵循.所以,你问中央集权趋势,其实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三 明清外交的变化.
  我觉得,明代外交经历了开放、保守再到开放的时期.洪武年间立“不征之国”.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这种大气的外交策略吸引了大量外国使团进入明朝.可谓是万国来朝.永乐之后的宣德时期,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从宣德之后,似乎对外的交流就相对少了,显得保守.这其中有因为倭寇对东南沿海进犯,导致明朝海禁的原因.到1566年隆庆年间,由于对倭战争的胜利,对蒙古的交好.在时任内阁高拱张居正的策划下,开始“隆庆开关”、以及后来的“万历新政”.对外交往又开始频繁.而且当时世界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商品经济一片繁荣.直至明末,由于战争需要,明政府从国外进口很多军事装备,聘请部分外国军士教授部队使用先进火器.但是由于明朝政府国内通货紧缩、天灾严重、国外的日本和西班牙控制下的东南亚地区断绝了与明朝的贸易,使得明末白银奇缺,最终导致了明朝灭亡.总的来说,明代的对外交往是十分频繁的、大度的.
  及至清朝,这种开放的态度逐渐变得狭隘.从清朝皇室到民间都一致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不屑与国外的“奇淫技巧”.导致中国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逐步趋于停顿,大大落后于西方列强!道光20年之前,能与国外通商的只有广东一地,即便是《南京条约》的签订,全国能直接通商国外的只有五地.这种落后了还不吸取教训的态度,全然反映在了外交上.所以我们看到整个清末的外交基本上都是屈膝卖国,鲜有向曾纪泽伊犁同沙俄谈判的壮举.可以说,中国从明末的外交开放大气到清末,真正再次开眼看世界的是林则徐和魏源.不过我们不能否认,自洋务运动i之后,清政府的国力有所加强、外交有所进步.
  总的来说,清朝外交上的保守和自大,最终使得中国全面落后世界近300年!这个落后不仅仅是经济上的.
  三,我们的对外关系
  外交以国力为基础,国强则有外交,国弱则只有屈辱.所以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基础,能够不卑不亢得解决国际问题,关键就是国力.我们的外交政策,我觉得应该能够全面保护国家和国民的利益.有句老话“犯强汉者,最远必诛.” 现在我觉得应该是“犯中华者,虽远必诛”.有这样的气魄和能力,我们才能恢复明朝以来的国家地位!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单调性最小值
下一页:溶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