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孔子 “孝”的理解

问题描述: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孔子 “孝”的理解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19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孔子认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也就是说,孝乃第一忠,是“仁”的根本所在.那么,什么是孝呢?《论语·为政》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不违礼).”
那么,什么是无违呢?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活着时按礼侍奉;死之后按礼安葬、按礼纪念)”(《论语·为政》).由此可见,孔子对孝有两个标准,即对老人生前的无违和死后的无违.
所谓生前的无违,就是 “生,事之以礼”.怎样才是“生,事之以礼”呢?1.《论语·为政》记载:孟武伯问孝.子曰:“关心父母的健康(父母唯其疾之忧).” 2.《论语·为政》记载:子游问孝.子曰:“现在的孝顺,只是能赡养老人.即使是犬马,都会得到饲养.不敬重,有何区别(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3.《论语·为政》记载:子夏问孝.子曰:“和颜悦色很难.有事情,子女都去做;有酒肉,老人随便吃;这样就是孝了吗(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也就是说.孔子的“生,事之以礼”绝不仅仅是应付差事和对老人物质生活的关心和满足,更是要发自内心、关心和满足老人的精神生活.所谓死后的无违就复杂了.孔子绝不仅仅满足于“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样的简单应付差事,他还要求无改呢!什么是无改,怎样才是无改呢?《论语·学而》记载: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亲在时世时看其志向,父亲死后看其行动,三年内不改父亲的规矩习惯,可以说是孝啦).”这简直就是荒唐致极的嘛!秦二世胡亥果然是三年无改父道,算是尽孝了,可也却亡国了,不仅没得到赞美,反而让司马迁着实嘲讽一通,留下千古骂名.那么,孔子为什么提出这样的标准呢?所谓无违,就是能养、能敬、能葬、能祭.这似乎好理解,就是为了让人老有所养,是爱人,这是文明进步的结果.其实,问题也并不尽如此.孔子提出无违和无改这两个孝的标准,那可是非同小可:一是、养儿防老,促进生育,文明社会.古中国地广人稀、生产以人力为主.所以,先贤们早就认识到人是立国之本,是生产力第一要素,自然十分重视人口的增加.增加人口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提高生产率.可生儿育女不仅很艰苦,而且抚养成人还要付出很大.这样,国家就采取奖励和强制生育的政策.仅是如此,作用还毕竟有限,尤其是有违民意、易引起反弹.所以,孔子提出了孝道,以养儿防老、延续香火的理念刺激自愿生育,同时实现了老有所养的社会文明.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正是在养儿防老、延续香火的理念刺激下,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至今虽然有观点认为已是中国人满为患了,可也没人能否认支撑当今中国经济繁荣的主要还是物美价廉的人口优势.西欧则不然.因为那里适合早期人类发展的空间有限,一旦人多就必须向外殖民.所以,哪里自然也就没有多生多育的动力,自然也就没有产生孝道伦理的条件.二是、积累经验,汲取教训,减少失误.古代社会不仅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化缓慢,而且教育范围极其狭隘、各种知识主要是经验的积累和口传心授的传播.这样,一般人是年龄越大、经历就越多、见识就越广,经验就越丰富,知识就越广博.所以,得到老人的指导、学到老人的知识,就能积累经验,汲取教训,减少失误.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可是要想得到老人的指导、学到老人的知识,就必须首先得到老人的好感和赏识.所以,中华文明就有了尊老敬贤的美德,孔子特别强调了“敬”.在哪个时代,社会变化节奏迟缓,积一生经验教训留下的父道,那是行之有效的,是不好轻易改变的.所以,孔子才 说,三年不改父道可谓孝.三是、由近及远,从小到大,等级和谐.爱是从哪里来,又是怎样产生的呢?来自繁衍的本能,来自生产的艰辛,来自生存的需要.动物为繁衍延续种族就必须生产和养育后代.生产过程的艰辛决定了必然要珍惜和呵护后代,这就产生了爱.看看动物世界中,雄野狼忍饥挨饿奔跑百里猎获食物后马上就跑回家,等候的母狼则不顾一切地从雄狼口中夺过食物喂给小狼后,就知道了什么是世上第一爱!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东西.唯有父母的爱才是本能的爱、纯洁的爱、无私的爱、高尚的爱、奋不顾身的爱、自我牺牲的爱.动物本能的爱原本是没有回报的爱,一旦幼仔长大即被逐出家.但是人类为了生存形成了群居社会,为了发展又必须鼓励生育.这样,就产生了养老、敬老、葬老和祭老的需要.不仅如此,团结就是力量.在自然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独立是无法生存的,每个人的生存必须依靠他人的生存,只有相互团结才能相互生存.这样,就必须关心他人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爱人.客观环境决定,爱人是以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作用大小远近为依据,从近到远、由小到大的.第一的就是父母,而后是兄弟姊妹,再后是街坊邻居、亲朋好友,然后是同事领导.一般的,一个人只有首先爱自己的亲人,才会去爱他人.仁者爱人最深厚的根源即是家庭血缘的亲情之爱,离开了亲情之爱,仁者爱人就成为无根之萍,无本之末.只有先父父、子子,才能有君君、臣臣.所以,孔子才把“孝弟”列为是“仁”的根本所在.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