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从多方面考虑原因及形成的因素.

问题描述:

如何看待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从多方面考虑原因及形成的因素.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1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一)2011年可能是经济比较复杂、中国经济难以抉择的一年,也是中国经济的转型之年,面临通胀压力,还要面对经济结构的调整 针对于此,中央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推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中国经济在加速发展,但是物价指数和通胀压力处在高位运行,但是有望在抑制通胀的组合拳的作用下,出现回落.
2010年,中国经济又有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也走过了20年的风雨历程,今天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2011年可能是经济比较复杂、中国经济难以抉择的一年.2011年又是我国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经济的转型之年,可以预见我们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将发生大踏步的、跨越式的发展.
由此,也给我国经济产业带来了技术升级、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和服务升级,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资本市场必将又迎来一个大的发展春天.在第十二五五年规划启动之际,我们有信心搭上国家发展的快车,踏着转型的节奏,把握新的历史机遇和资本市场一道更好更快地发展.在未来的日子里,各位投资者要理性谨慎地判断未来的市场走势,从而正确地选择和把握投资机会.(二)物价的上涨、通胀的压力,目前还是处在高位运行 进入2011年,通货膨胀压力将再次增大,甚至个别月份达到5%至6%的水平.不过从全年来看,政府完全有能力稳定物价.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2011年的通胀压力无疑正在增大.中国价格水平持续上涨的惯性显然已经形成,短期已很难回落.价格水平在一般年份所表现的季节性波动规律,今年已被过量货币所打破,连续上涨成为物价运行特征.当前的通货膨胀虽然从根源上看,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但由于宏观经济体系被过量货币浸淫的时间过长,价格上涨已在国民经济的各领域都普遍发生,未来物价控制的形势比较严峻.虽然国家近期已经宣布将进一步采取措施稳定消费价格,并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多支持.虽然这些微观调控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变市场通胀预期,不过,直接的价格控制,如限价或要求公司进行提价备案等,很可能效果不佳.比如在农产品领域,虽然今年秋粮丰收,但近期粮价仍出现上涨,这可能是受到了高通胀预期的影响.
首先,在名义价格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供给方往往可以改变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而政府很难有效控制这些行为.在供给方不能通过这些方式加价,而又得不到政府适当补偿的情况下还很容易引发供应短缺.如果补偿机制设计不够完善的话,即使供应商获得“足够”的补偿,他们也可能尽量降低供应以获得最大利益.此外,如果不在其它支出领域节流,那么福利支出的增加会为实体经济带来更多流动性,从而加剧通胀压力.而近日的政策声明并没有明确表示在增加低收入群体福利的同时是否会削减其它领域财政支出.最后,在运力等瓶颈存在的情况下,优先保证某些商品的生产和供应将加大其它商品的供应压力.
由于预计食品价格在将来一段时间内都会出现高增长,食品价格驱动的通胀将于2011年一季度末再次升温.2011年通胀将呈前高后低的走势.根据我们的预测,2011年经济增长比2010年放缓,相较过去10年9.5%至10%的平均增长水平也低一些.经济增速的降缓使得产出缺口比2010年有显著的下降.在货币供给方面,我们预计2011年M 2的增长逐渐下降到16%,低于过去3年的水平.此外预计今年全年的粮食总产量将不会过大波动.综合以上需求、供给、货币等情况,我们预计2011年通胀相对缓和.”中金公司报告称.
2011年CPI翘尾因素可能只有1.8%,而且考虑到明年GDP增速自今年二季度以来就开始回落,2011年的新涨价因素可能要低于今年的2%,这意味着政府能够在明年实现4%以下的通胀目标.(三)收入分配差距越拉越大,愈演愈烈 收入分配的问题,解决城乡之间的差距问题,解决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在这个里面城镇化的重要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实际上我们现在很多的政策只是解决了一部分有城市户口人的问题,真正大量的2.5亿的农民工进城以后,这些人在住房的需求上并没有人真正的考虑,从这个问题上中央财政相当一部分财力应该支持这个方面.实际上讲需求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而影响需求结构的又是我们后面的收入分配结构,而收入分配结构本质上是税制问题,恰恰这些改革是非常困难的,谁也不愿意动这些改革的,结果大家在调整结构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调产业结构上,实际上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当中,你要按起葫芦就浮起瓢来,经过过去7年的过程,重要的问题回过头来我们是怎么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因为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怎么转变我们税制税收的体系.当然金融体制改革也相当重要,特别是消费信贷的支持,怎么通过消费信贷,使得相当一部分低收入阶层的人提前消费,通过这些渠道调整我们需求结构的调整,再来引导我们产业结构的调整.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