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问题描述:

什么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人们经过的这几个社会的概念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个社会向另一种社会的过渡?现在中国处于什么阶段?
1个回答 分类:历史 2014-12-15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原始社会  英文:primitivesociety
  文化人类学理论上的一种社会组织类型,以亲族关系为基础,人口很少,经济生活采取平均主义分配办法.对社会的控制则靠传统和家长来维系,而无习惯法和政府权力.在典型的原始社会里,没有专职的领袖.年龄与性别相同的人具有同等社会地位.如有争执就按照传统准则进行调停,人们普遍遵守这些准则.世界各地都有原始社会,形式多样.有些以狩猎和采集经济为主,有些则以渔业为主,或者以简单的自然农业为主,部落组织是某些原始社会的特征,但是并非所有的原始社会都有这一特征.根据文化进化论者的学说,有些原始社会保持著平均主义的性质,但另一些则已经逐步变成等级制度的社会,并进而发展成为酋长领地,其组织形式更为复杂.
  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世界上有哪个民族没有经历过原始社会.人类出现,原始社会也就产生了.但是他的消亡则各地参差不一.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资料都是公有制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产品的剩余之后,就出现了贫富分化和私有制,原先的共同分配和共同劳动的关系被破坏,而被阶级社会所取代.
  奴隶社会的介绍  原始社会瓦解后出现的人剥削人的社会.以奴隶主占有奴隶的人身、实行超经济奴役为主要特征.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在经济和上层建筑居于主导地位,奴隶占有制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基本发展方向.奴隶社会最早出现于埃及、西亚、中国和印度,继而在希腊和意大利等地产生.产生和确立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分工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能够生产剩余产品,从而使奴役他人变为有利可图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剥削人的形式,即奴隶占有制.最早的奴隶主是原始社会内部分化出来的氏族贵族.最早的奴隶是氏族部落战争中俘虏的外族人.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氏族部落内部贫富分化不断加剧,富裕的氏族贵族对贫困的氏族成员的奴役也日益加深,其主要形式是债务奴役,无力还债的贫困氏族成员往往被债主卖到其他氏族部落充当奴隶.此外,惩罚罪犯、海盗掠夺、拐卖人口、奴隶买卖、家生奴隶等也是奴隶的重要来源.随着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日趋激烈,作为奴隶主阶级镇压奴隶和其他被剥削者工具的奴隶制国家应运而生.人类历史上最早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出现的国家,都是奴隶制国家.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在奴隶社会,居民被分为自由民和奴隶两部分;在自由民内部一般又可分为占有奴隶的奴隶主和不占有奴隶的自力谋生的劳动者;奴隶内部又划分为若干集团;在自由民与奴隶之间还存在着许多过渡性阶层.在自由民内部,存在着面临沦为奴隶危险的平民与奴隶主贵族的斗争;在自由民与奴隶之间,在奴隶占有制国家与被奴役的外邦人或臣民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对立.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斗争,被奴役的氏族部落反抗征服者的斗争,往往表现为大规模的起义.但奴隶反抗奴隶主的方式,更为经常的是消极怠工、逃亡、破坏生产工具或杀死个别穷凶极恶的奴隶主.在反抗奴隶主剥削和奴役的斗争中,奴隶有时与自由民中的平民联合行动.瓦解随着劳动工具的改善、生产技能的积累、劳动分工的发展,奴隶占有制的生产关系日益与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矛盾.在奴隶社会末期,出现了一批由奴隶主阶级中产生的大土地所有者,广大自由民逐渐沦为与奴隶处境大体相同的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各奴隶占有制国家通过长期的不同形式的革命性变革,逐步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大土地所有者演变为封建主,奴隶和自由民转化为农奴.以剥削农奴为主的封建生产方式逐渐取代奴隶占有制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历史地位与原始社会比较,奴隶占有制社会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打破了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关系的狭隘性,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利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的发展,为整个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时代背景两千多年前,罗马是奴隶制社会.罗马人征服别的国家,就把当地的居民变成奴隶.奴隶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他们是主人的财产和商品,没有任何权利,连子女也属于主人.奴隶不受法律保护,奴隶主可以任意宰杀自己的奴隶.
  奴隶主让奴隶戴着脚镣做各种苦役,把最强壮最骁勇的挑出来做角斗士,放在斗兽场里强迫他们同野兽打斗或互相攻杀,供自己娱乐.这种角斗极其野蛮残忍,角斗的结果是角斗士全部死亡或留下最后一人.本文讲的斯巴达克和另外十个奴隶都是角斗士.
  斯巴达克起义发生于公元前一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罗马.公元前73年,卡普亚的二百个角斗士,因为不能忍受暗无天日的生活,逃到维苏威山上,在斯巴达克领导下举行起义.许多奴隶从四面八方汇合到斯巴达克那里.起义的势力迅速发展,组成了七万人的起义军.公元前71年,起义军跟罗马军队展开了决定性的会战.起义军武器不良,又很疲劳,阻挡不住罗马军队的疯狂进攻,因此失败了.斯巴达克一直英勇战斗到牺牲.
  斯巴达克领导的奴隶起义是古代史中被压迫阶级最光辉的一次斗争,这次起义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斯巴达克的英勇事迹永远被人们歌颂.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称赞斯巴达克是“古代史中最堂皇的小伙子”.列宁称赞斯巴达克是“最大一次奴隶起义中一位最卓越的英雄”.
  “封建”一词的原意指的是“封土建国”,即君主把土地分给宗室和功臣,让他们在这土地上建国的一种政治制度,即分封世袭制.我国周代开始有这种制度,其后有些朝代也曾仿行.
  欧洲中世纪君主把土地分给亲信的人,形式跟我国古代封建相似,我国也把它叫做“封建”.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中,“封建”一词引申为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关系(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引申是需要建立在西周封建论的基础之上的).引申意义上的封建制度包括了封建领主制(即本来意义上的封建制)和封建地主制两种社会形态.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领主(或地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生产劳动者农奴(或农民).在我国,奴隶制的夏商社会结束之后,封建领主制度建立于西周时代,并于西周时代达到巅峰,而瓦解于春秋时代,自战国时代起建立了封建地主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领主制与封建地主制的区别:
  在封建领主制下,领主(也叫封建主)是受封在一个区域里掌握权力的人,在经济上是土地所有者,在政治上是统治者.在封建地主制下,地主只在经济上占有土地,而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由中央任命的官僚对地方进行治理.
  封建领主制下的被统治阶级可以是农奴阶级(如西周时代的中国和中世纪的西欧)也可以是农民阶级(如中世纪的日本),封建地主制下的被统治阶级通常是农民阶级.农奴和农民二者的区别在于是人身自由权的大小.
  “封建社会”一词,就其最原始的释义来讲,应该是指其字面意义:封土建国.
  即分封制,在中国盛行分封制的时期是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之前的时期,尤其是西周时期,周武王灭商以后,周天子分封天下,那时诸侯小国林立,一个面积几平方公里的小城邦,其统治者被周天子分封为君主,以“国”自居,这个时期的曾经社会形态被奇怪地称为“奴隶社会”.到东周时期,诸侯小国逐步被兼并成诸侯大国,直到战国末期,秦国并吞六国,建立起郡县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这以后的中国社会就不叫做封建社会了,因为在当时大一统的中国,已经废除了封土建国的分封制,没有王侯可以受封而自行建国,自立为君主是不被允许的,所谓的皇帝只有能有一个,因此,自秦始皇开始至辛亥革命的这段中国历史时期,应被称为(中央集权的)宗法专制社会.而同时期的欧洲经历的中世纪却是真正意义的封建社会,那时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小小的君主受到分封后各自为政,建立属于自己的城邦,如同中国的周朝,是一个真正封土地而后建国的封建社会.也可以说,中国在农业社会时期的社会形态发展是领先于欧洲社会形态的发展的,中国的“宗法专制社会”比同时期的欧洲的“封建社会”更加进步,而且两种社会形态有着很明显的区别.但是,就像一个早熟的婴孩,中国在政治上过早地发展进入中央集权制度,而经济上远远落后,这就严重阻碍了中国两千年的发展,使中国的前进自秦以后就走进了“死胡同”.
  但是为什么中国的“宗法专制社会”被我们称为“封建社会”,而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社会”却被我们称为“奴隶社会”呢?这是因为一些人对中国历史有曲解,并以讹传讹.
  其实,对于中国历史上社会形式的划分,应该这样对应地改称为:
  传统称谓: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修正称谓: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宗法专制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这是引用欧洲历史学划分方法到中国后引起的水土不符的结果,宗法专制社会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形态.
  资本主义 (capitalism)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关系.
  资本家通过雇佣关系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
  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基本特征 ①商品生产发展到最高阶段,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的和统治的形式,劳动力也变成了商品.②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无产者,生产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③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 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它在经济上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两大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④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形式相适应,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上层建筑被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所代替,产生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思想体系,形成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⑤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
  产生和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使资本主义的要素得到解放.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但是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引起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这种分化,造成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一方面产生大批失去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无产者;另一方面巨额的货币和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转化为资本.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强制地使劳动者同他们的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而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全部过程的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从而既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又给它造成了商品市场.剥夺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历史在不同国家带有不同的特点,经历不同的阶段.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生产的过渡,也标志着对劳动者的剥削形式的变换,即由封建剥削变成资本主义剥削.资本原始积累还包括对殖民地的侵占和掠夺,以及其他利用国家权力的暴力手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权、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是相矛盾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力量不断壮大,为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荷兰在16世纪末,英国在17世纪中叶,法国在18世纪末,德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在19世纪中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变革了封建制度,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的生产方式扫清了道路.
  资本主义制度是经过工业革命,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以后最终确立的.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的开拓,使销售市场扩大了许多倍,加速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转化.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由于在工场内部实行劳动分工,比资本主义初期实行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到18世纪,在英国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越来越同工场手工业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发生矛盾.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要求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诞生的机器大工业,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建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的阶级结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展到一切生产部门,同时也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国家具有共同的规律并带来类似的后果,但是各个国家由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不同,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的 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在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把从前个人的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化的,即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本身也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成一系列的社会行动,产品从个人的产品变成社会的产品.但是,这些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却不是归那些真正使用生产资料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者所共有,而是归资本家所有.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产生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这个基本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的发现证明,雇佣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大超过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支付的价值,两者的差额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在资本的竞争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不仅产业资本家,而且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都参加了剩余价值的瓜分.在资本主义社会,地租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是整个资本家阶级发财致富的源泉,是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获取剩余价值或追求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资本家进行生产和从事各种活动的唯一目的和动机.一切提高生产力的手段,同时都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即缩短再生产工人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相对延长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的手段.机器的改进使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受到排挤,形成一支产业后备军.这支后备军是工人阶级对资本家进行斗争的绊脚石,是资本家把工资抑制在合乎其需要的低水平上的调节器.机器的改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本来是增加社会财富、缩短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却变成了提高劳动强度、增加失业人口、使无产阶级陷于贫困的手段.所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无产阶级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它自身受剥削的程度也越深.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不管工人的报酬高低如何,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是工人贫困的积累.
  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还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简单商品生产已经包含着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这种无政府状态推向极端.大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资本家之间的斗争具有普遍性和空前激烈性.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也在竞争规律的支配下,竭力应用科学技术的成果,不断改进机器,加强自己企业中社会化生产所具有的组织性,其结果是不断加剧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资本主义大工业巨大的扩张遇到了资本主义占有所造成的市场相对狭小的限制,社会化生产所必需的客观比例遇到了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破坏,冲突便成为不可避免.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就是这种冲突的突出表现.在危机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机构在自己创造的生产力的压力下失灵了.周期性经济危机表明,社会生产力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的这种反抗,迫使资本家阶级不得不在资本关系内部可能的限度内,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质.由资本集中而产生的股份公司、垄断组织以及国家占有就是这种趋势的表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它的最高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见帝国主义).但是,无论转化为股份公司和垄断组织,还是转化为国家财产,都没有消除资本的属性.资产阶级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君主立宪制也好,议会共和制也好,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理想的总资本家.而工人仍然是雇佣劳动者、无产者.资本关系并没有被消灭,反而被推到了顶点.因此要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冲突,真正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必须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只有在实现它的实际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才能成为现实.资本主义在它的发展中已经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在现代,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已经使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占有,以及对政治、精神的统治,成为经济、政治和精神发展的严重障碍.生产资料从资本主义的桎梏下解放出来,是生产力不断地加速发展的先决条件.实现社会主义,为消除资本主义对生产的人为障碍、消除资本主义对生产和产品的明显浪费和破坏创造了前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生产不仅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和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经济条件已经具备.资本主义还为自己准备了掘墓人——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者,它是最具有革命性、组织性的阶级.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的武装,建立了自己的政党,它同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证实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中国革命和其他一些国家革命的胜利,更使社会主义的实现在地球的大片土地上成为现实.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经过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用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摆脱对物的依赖性,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
  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18世纪的启蒙运动等三大思想运动,孕育了西方国家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就在同一历史时期的1516年,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写下了《乌托邦》一书.他以生动的文学笔调,揭露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罪恶,描绘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一种理想社会,从此开启了人们批判资本主义、追求美好社会的先河.在人类思想史上,这被看作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开端.
  随后,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在一次又一次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得到完善.在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宣言》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它较为完整地表述了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人生来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国家的主权在于人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等.这种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思想,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潮流,并且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登上了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舞台.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也同时得到发展.继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出现之后,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与人类价值观的矛盾,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共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的确立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揭示了私有制是一切剥削制度的根源.因此,“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社会主义从此摆脱了空想,走出了乌托邦荒原,成为令人信服的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有力地指导并推动无产阶级的解放地运动.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终于获得了自己的制度载体——社会主义国家.
  两种价值观和两种社会制度发生、发展的历史清楚地表明:第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它们几乎同时产生,又同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第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对立,集中体现在生产关系上:一个要维护私有制,一个要消灭私有制.第三,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它反对剥削,但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第四,当代社会可以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运动中找到存在的意义: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资产阶级占据社会的统治地位,而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广大劳动群众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第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社会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表现出存在的合理性;在社会生产力相对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也表现出存在的必要性及其理想的价值.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日益显现出比较优势,现代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得不借鉴和吸收社会主义的营养.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总是在相互比较中存在、在对立统一中发展.而先进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总要取代落后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所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共存于人类社会.它们之间既对抗又传承.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虽然错综复杂,但两者的共存占现实主导地位.它们的存在都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高度发达的程度,贫富差别是目前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完全战胜资本主义还不可能上升到现实主导地位.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