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歷史專題的講解

问题描述:

關於歷史專題中為何沒有關於地理大發現及西方各國關於殖民戰爭的內容
1个回答 分类:历史 2014-01-1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解题思路: 你好!“地理大发现”也就是“新航路开辟”,专题中有这个内容的,只不过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西方各国关于殖民战争的内容属老教材内容,新教材已基本不涉及,故无此专题。
解题过程:
专题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考点解析】 一、考纲与课标 考纲 课标 新航路开辟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殖民扩张 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工业革命 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考点解析 本专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2010、2011、2012年新课标高考涉及本专题的主要考点摘要列表如下: 考题 考点 10山东27 新航路的背景、影响 11上海12、11北京21 英国殖民扩张的概况 11山东15 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影响 11重庆21、10天津5、10江苏16 工业革命的状况、影响 11上海33、11海南12、13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1上海39、12全国卷40 工业革命的特点、影响、中国的近代民族工业 12安徽16 近代列强经济侵略 12江苏5、11广东15、11海南15、11山东29、12山东28、11年天津13 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12江苏8、11山东11、11安徽35 民族工业的发展 三、命题规律:世界市场的形成是本专题知识的核心,很多考题突出这一主题,从世界市场的形成角度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尤其是全球化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工业革命的影响更是历年高考的重中之重,如:2010年全国卷37题、2011年山东15题、重庆22题、2012年安徽20题、天津14题,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40题。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可以说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影响下的产物,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考查题型,近几年多数是选择题,而且多数是材料式(图片、对联、文献资料等)的选择题,充分体现对能力的考查;考点内容分布上,主要集中考查列强入侵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相关内容,特别是对洋务运动及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考查,如2010年海南卷考查了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的目的;2010年江苏和浙江卷都考查了民族工业的兴衰史。 四、高考预测 (1)从命题内容看,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是命题热点,因而两次工业革命的复习尤为重要,其中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和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两次工业革命、殖民扩张之间的关系等也是考查的主要内容;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洋务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也是考查的重点。 (2)从命题角度看,多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以能力立意为主,重点考查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灵活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从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角度命题,进行中外纵横联系,分析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等;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视角理解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理解政治与经济、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影响;运用近代化史观,分析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意义。 五、复习建议 1.准确把握基础知识。紧紧围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重点复习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则重点复习列强入侵对经济结构的影响、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相关内容,并注意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相联系。 2.注意比较问题的能力。如西方各国殖民扩张的情况异同;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比较。 3.纵向联系的能力。如新航路的开辟 (联系加强)——殖民扩张(进一步拓展世界市场)—— 两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列强侵略中国、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热点联系。联系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运用全球史观看待中国近代化;借鉴两次工业革命,看待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科教兴国”战略整合复习。 【线索梳理】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一)形成的原因 1.资本主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是世界市场形成的根本推动力。 2.殖民扩张和掠夺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流动、资本流通等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途径。 3.两次工业革命是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助推器。 4.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发展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这在19世纪尤为明显。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1.开始形成:15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 (1)主要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 (2)表现:欧洲同亚洲、非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同美洲开始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世界各地的商品逐渐在欧洲市场出现,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不断拓展。 (3)影响:①对欧洲:加速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了欧洲封建主义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对非洲和拉美:带来灾难;③对世界: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开始被打破。 ※考点一、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形成) 1.原因及条件 (1)原因(必要性): (2)条件(可能性): 2.过程:见教材(时间、航海家、支持的国家、开辟的航路) 3.影响:(1)对世界市场: (2)对欧洲: (3)对美洲: (4)对非洲: (5)对亚洲: (6)对世界: ※考点二、荷英等国的殖民扩张与掠夺 1.荷兰的殖民扩张:荷兰是17世纪上半叶最主要的殖民国家,是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1)手段和方式主要是组建 ;(2)殖民扩张范围:在非洲, ;在亚洲, ;在美洲, 。 2.英国的殖民扩张: (1)过程:先后打败 、 、 到18世纪下半叶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特点:第一,早期主要是海盗劫掠;第二,进行商业战争;第三,进行 贸易。 3.殖民扩张的影响 (1)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并转化为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2)对殖民地国家: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但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 、生活方式和 ,促进了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③对世界: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扩大。 2.初步/基本形成: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中期 (1)主要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 ①工业革命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欧美和日本的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②工业革命促使列强加紧殖民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了一系列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自由贸易政策使世界贸易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 ③工业革命中先进的交通工具的出现,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2)表现:在资本主义侵略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原先落后、封闭的经济结构被打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57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就证实了世界市场的存在。 (3)影响:①对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②对亚非拉:给当地带来深重灾难,加剧了当地的贫困和落后;客观上冲击了当地落后的社会体制,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当地社会的进步。 ③对世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3.最终形成: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1)主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表现在: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资本主义各国实力增强;国际分工日益明显,国际间人口、资本、技术流通速度加快。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列强加紧殖民扩张,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③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和新通讯手段的发明便利了列强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2)表现:亚非拉绝大部分地区沦为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3)影响:①对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更趋完善。②对亚非拉:给当地带来深重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当地的近代化进程。③对世界:世界各地的联系大大加强,世界终于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考点三、两次工业革命 (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步形成) (19世纪70年代一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最终形成) 前 提 条 件 政治前提 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资本 工业革命促进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市场 工业革命促进殖民扩张,积累了资金 劳动力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削弱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自然科学 手工工场时期积累了大量技术 社会环境 英国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国际环境相对稳定 工 业 成 就 工业动力 蒸汽动力代替自然力 电力和内燃机动力代替蒸汽动力 动力机器 蒸汽机 工业结构 纺织、机器制造、铁路运输、煤炭、钢铁等工业兴起;各国以轻工业为主导,促进工业化进程 电力、电器、化学、石油、汽车、飞机等工业兴起,钢铁工业得以技术改进;开始由轻工业转化为以 业为主导,欧美主要国家实现工业化 工业布局 工厂由分散走向集中 世界工业带和工业城市群形成 工业生产组织形式 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 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企业占多数,规模小 时代到来,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日趋国际化,工厂规模扩大,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增强,形成 巨 大 影 响 工业化进程 进入工业时代 欧美主要国家完成工业化 生产力 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 时代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进入 时代 经济格局 成为世界工厂,建立经济霸权 欧美其他工业国崛起.冲击英国的经济霸权 经济思想 主义取代重商主义思想 垄断资本家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信条 资本主义制度 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即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资本主义制度日趋完善,进入成熟阶段;垄断资产阶级干涉国家政治经济生活 社会结构 和 的矛盾日益突出 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控制国家政权 殖民扩张 输出商品、掠夺原料、全球扩张 加强 输出、瓜分世界 世界市场 使世界各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促使世界市场 形成 世界各地的联系大大加强,使世界市场 形成 城市进程 工业城市兴起 城市进程加快,大城市兴起 人类生活方式 加速了整个社会流动的速度和规模 直接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三)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1.积极: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推动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客观上向殖民地半殖民地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先进思想,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进程。 2.消极:使殖民地半殖民地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导致它们更加贫困。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国近代经济主要包括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五种,这五种经济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此消彼长的发展变化。近代前期(1840—1919年):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该时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开始形成和发展时期。该时期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下的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其中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加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得到发展。 近代后期(1919—1949年):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除了原有的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又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形式,其中官僚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中共领导的以个体(合作)经济为主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在根据地及解放区不断发展壮大。 (二)近代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1.19世纪中期,即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擅自在华投资设立船坞和开办工厂,从此,外商企业在华兴起,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华产生,此时英国在对华经济侵略中占据优势。主要原因:清朝封建统治日趋衰落;世界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英国最早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霸主。 2.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形成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主要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世界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英法发展缓慢,美国、德国、日本、俄国迅速发展。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促使列强协同侵华。 3.一战期间,由于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乘机扩大在华投资,一度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4.一战后初期(20世纪20年代),中国重新回复到列强共同支配局面,日本、美国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国家。主要原因:一战后,英法力量遭到严重削弱,美国、日本力量迅速增长,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5.20世纪30年代—40年代中期,在沦陷区,日本侵略者将矿业、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公司专营,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的目的下对工矿业、农业和财政金融业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经济扩张增强。主要原因: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影响下,日本为了摆脱危机,走上了法西斯道路,扩大对华侵略战争;美国忙于处理经济危机,对日本采取中立政策;英法为了保全既得利益,对日本推行绥靖政策。 6.二战后,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获得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方面的特权,独占中国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美国成为侵华的主要势力。主要原因:二战后,日本被处置,英法遭到进一步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并推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7.新中国成立初期,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华势力在中国消亡。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1949年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统治,没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在华企业,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总之,在中国近代史上,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需要而出现的经济形式,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逐步加深,其在中国的势力不断增强,与封建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经济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即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束缚着又推动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阻碍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官僚资本主义相互勾结依赖也相互矛盾。总之,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考点四、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原因:主要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国商品的冲击;前提条件:国内市场的扩大。 (2)表现:①洋纱输入中国沿海地区,导致家庭棉纺织业“纺”与“织”的分离。洋布输入,取代土布,造成“织”与“耕”的分离;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丝、茶生产日益商品化。 (3)影响:①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它的解体必然冲击封建制度,有利于瓦解晚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②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使中国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变化。 2.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面临如何摆脱内忧外患的局面。 (2)兴起:洋务派从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3)主要活动:①近代军事工业: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设立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经营的天津机器制造局。②近代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③筹划海防: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十年之中初步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④近代教育: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4)主要影响:①清军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②洋务派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育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进一步瓦解了封建的自然经济。 (三)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考点五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 阶段 时间 形成原因 发展概况 代表人物 或企业 影响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市场、自由劳动力;②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③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近代民族企业也起了诱导作用。 出现了一批民族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①早期民族资产阶级产生;②无产阶级队伍壮大;③促进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初步 发展 甲午战争以后 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小农经济;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③社会上掀起实业救国的热潮;④中国人掀起了收回利权运动 ①民族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②由沿海向内地扩展;③涌现出一批实业家;④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 张謇(大生纱厂)、荣宗敬、荣德生 ①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②先后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推动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进程。 黄 金 时 期 1912~1919年 民国时期、一战时期 ①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激发了他们实业救国的热情;②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③政府倡导使用国货;④一战爆发后,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⑤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推动。 ①纺织业、面粉业和卷烟业等轻工业迅速发展; ②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范旭东(久大盐业公司和永利制碱公司) ①民族资产阶级掀起了新文化运动;②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运动爆发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准备了阶级条件。 萧条 1919—1927 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 短暂发展 1927—1937 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全国基本统一 ②国民政府推出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如扶植民间轻工业、统一货币、关税自主等。 日益萎缩 1937—1945 ①沦陷区:日本采取“军事管理”、“委托经营”、掠夺劳动力、物资管制制度等措施对沦陷区的经济进行破坏②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③政局动荡 1946—1949 ①美国的经济掠夺;②官僚资本家的垄断挤压; ③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通货膨胀;④政局动荡 新生 1949-1952 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国家合理调整工商业 1953-1956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荣毅仁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重点问题突破】 1.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市场的关系 【例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材料二 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中。各种族集团实际上以完全与世隔绝的方式散居各地。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从那时起,它们才终于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南非的布须曼人、有教养的中国官吏,还是原始的巴塔哥尼亚人。 ——《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世界与西方的冲突至今已经持续了四、五百年。在这场冲突中,到目前为止,有重大教训的是世界而不是西方;因为不是西方遭到世界的打击,而是世界遭到西方的打击—狠狠的打击。—阿诺德·J·汤因比 (1)材料一、二关于“世界历史”的开创(开始)提出了怎样不同的看法?(2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世界与西方”的冲突指的是什么?这种冲突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为什么能够“狠狠的打击世界”?(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史实说明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相互关系。(4分) 2.两次工业革命在生产力、社会关系、国际格局等方面产生的后果和对中国的影响 【例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处于欧洲经济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和财富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的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无可争辩的运输队,新崛起的荷兰、英国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材料二 材料三 经济的快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是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19世纪上半叶在英格兰是一个盗匪肆虐的黄金时代。……1878年,“爱丽丝公子”号游船不幸沉没,造成640人死亡。事后调查发现,大多数遇难者并非溺水而死,而是因泰晤士河严重污染中毒而死亡的……1849年到1954年,滨河地区多次爆发霍乱,夺取了不下4万人生命。 材料四 (1)与西班牙、葡萄牙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该时期的英国殖民政府有何显著不同?这种变化对殖民地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存在哪两个突出的问题?(2分) (3)根据材料四的三图,分析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3分) 3.近代化包括近代观念的转换、近代企业的创办和近代民主制度的汲纳三个方面的对近代文明的追求和实践活动。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内外交困之下,1860年12月24日,成丰皇帝在北京不得不发布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第一个“上请”。此时距离鸦片战争已过去20年,清王朝丧失了20年革命突变的宝贵时间。但这毕竟是古老中国发出的寻求自强的声音。 ——摘编自《复兴之路•千年局变》解说词 材料二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为执行法律或基于法律之委任,得发布命令,并得使发布之。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1)材料一中近代中国为“寻求自强”而采取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生在北京的重大事件。 (5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4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哪些主张?(2分)结合史实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废除的主要原因。(3分) 【热点链接】 1.针对“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的召开,应关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问题:社会矛盾问题,工人阶级生活困苦,阶级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环境问题,两次工业革命中诞生的近代工业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中国上海成功举办,2013年高考有可能以此为切入点考查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相关历史知识。因此要特别关注:①两次工业革命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②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原因。③两次工业革命的新能源、新发明。④世界近现代史上历次世博会的主题和社会发展阶段。 【例题】世界博览会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博览会期间,参观人数多达630万人。14000件展出品如引擎、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等,想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无限想象力的科技成果。 ——摘编自“互动百科” 材料二 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给世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博览会主题展馆有:电气馆,这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展馆,爱迪生曾亲自到展馆检查;机械馆,供应世博会的能源,是实业家流连忘返的地方;运输罐,汽车堂皇出入……这次世博会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变化,也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影响,极大促进了世界经济整体化的趋势。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三 上海提出申办2010年世博会后,中国政府就坚定地表示,中央政府将为上海举办世博会提供财政上的一切支持和包括税收等方面的各种优惠,……中国民众对申博90%的支持率和上海市民93%的支持率,是其它四个申办国家和城市(韩国的丽水,墨西哥的克雷塔罗波兰的弗洛兹瓦夫,俄罗斯的莫斯科)所无法相比的。五个申办城市虽然各有优势和特色,但从上海的综合条件及其发展前景来看,上海的胜出实属情理之中。上海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是一座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城市,是国际知名的大都市,她的城市规划和前景更具魅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未来十年经济仍将以7%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到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将超过2万亿美元。中国政治稳定,社会秩序和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这样一个正在迅速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其国际地位和影响空前提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的优势。(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全球化三方面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6分) (3)据材料三,归纳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的原因。(3分) 2. 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近代化)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维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它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近代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和现代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党的十六大再次提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并提出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认识 中国社会经济的近代化过程中引发的影响,对于今天实现工业化提供借鉴意义。 【例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外国商人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丝、茶生产的发展。 材料二 材料三 从百年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代的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根据当时人们主观上的理解,运用自己可以拥有的政治资源与经济条件,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因此,不断在应对矛盾与困境中试错,而不是根据先验的理性的蓝图设计,构成了支配人们做出现代化选择的基础。 材料四 清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礼服、翎项、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恶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一种社会心理: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何种趋势?(3分) (2)根据材料三,谈谈不同时期的中国人是以怎样的方式来追求现代化的?(4分) (3)材料四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哪些新气象?(3分) (4)概括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以上深刻变化的原因和影响。(4分) 【训练提高】 1. 右图是《万国宇宙志》中的一幅14世纪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图。当时欧洲人产生这种想象的客观原因是( ) A.对遥远国度的畸形人的恐惧 B.对东方异教徒的想象与揣测 C.新航路开辟后对东方人的丑化 D.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状态 2.《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写道:“由于15世纪 的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对材料中的“创造了奇迹”的最准确理解是( ) A.哥伦布发现美洲 B.荷兰建立商业殖民帝国C.美洲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3.1700年至1800年间,欧洲人口由1.05亿增长到1.8亿,19世纪剧增到3.9亿。欧洲人口的剧增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社会制度重大变革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状况 B.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C.殖民扩张的发展扩大了欧洲人的生存空间 D.欧洲逐渐成为全世界人口流动和迁移的目的地 4.著名学者彭慕兰认为:与其说工业革命创造了新的财富,不如说新的财富的发现,导致并推动了工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来源于两个方向的驱动:“向下”和“向外”。 “向下”是指挖煤,“向外”是指 ( ) A.拓展殖民地市场 B.贩卖黑奴  C.传播基督教思想 D.输出机器 5.史学家亨廷顿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至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 ( ) ①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破坏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 ②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东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③民主思想的传播,冲突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 ④东方物产的引进,丰富了欧美居民的日常生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全球通史》:“17世纪和l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来,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自然资源丰富 B.工业革命的需求 C.殖民扩张的要求 D.世界市场的形成 7.1847年,英国商人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写道:“中国人所织的白而结实的布比我们的货物贵得多。我在上海发现,由于我们的布代替了他们的布,他们的织布业已迅速下降了。”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A.洋布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B.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土布做工粗糙,价格昂贵 D.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8.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 …… 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这表明西方对中国的商品输出 ( ) ①使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开始改变 ②使中国传统的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③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④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9.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 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 A.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近代化史观 10. 《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应该在于追求( ) A.完成工业化 B.发展资本主义 C.实现民族独立 D.实现民主政治 11.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海军《火预言:2049年的世界》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指出1640—1870年间英国大规模向全球殖民的政治、经济条件。(4分) 材料二 在这世界里,前所未有地挤满了人——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机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唱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孚,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全球通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归纳工业文明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变化?(4分) 材料三 他们认为中国擅长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 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又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晚清—政治与文化》 (3)材料三中的“道”、“器”分别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在当时的历史影响。(4分)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4)利用材料四中克林顿和卡斯特罗的观点,以“正确看待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主题写一段短文。(5分) 要求:①必须包括以下关键词:“潮流”、“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对策;②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12.沟通,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文明碰撞和交流融合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文明、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活动方式。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封建制度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加速了它的衰落,资本主义也随之加速兴起,它们共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三次科技革命都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地球变得越来越小,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科技在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各大洲“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指的是什么?这种交流对落后地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前两次科技革命时西方与中国交流的方式及其影响。(4分)中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时没能与世界及时交流的原因有哪些?(3分) 13.(25分)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一直追求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中国现代化历程是始于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还是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 (1)你认为中国现代化开始于哪一时期?(1分)你的依据是什么?(2分) 材料二 1933年7月《申报月刊》在创刊周年纪念之际发行特大号,刊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针对这一问题,编者明确写道:“须知今后中国,……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展,不特无以‘足兵’,抑且无以‘足食’”。 各种现代化思想相互碰撞,其中以热谈苏联和社会主义、探讨苏联“一五计划”成功原因以及表达对其的向往较为醒目。 ——《申报月刊》第2卷第7号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申报》刊发“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的时代背景。(6分)当时对现代化的讨论出现新的倾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倾向的原因。(4分) 材料三 对于中国现代化探索道路问题,毛泽东很早就有思考,在1937年6月24日的一次谈话中,明确谈到我们的结论是:中国可以避免资本主义而直接实现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1985年第1期 (3)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角度谈谈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避免资本主义而直接实现社会主义的”?(4分) 材料四 美国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其中一个主要的观点就是“冲击——回应”论,该观点认为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只有经过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冲击之后,才发生剧变,向近代社会演变。 ——【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 (4)依据所学知识阐述对“冲击——回应”论的认识。(8分) (要求:以对“冲击——回应”论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字数150字左右)
最终答案:略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烧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