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客观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1500论文

问题描述:

尊重客观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1500论文
1个回答 分类:政治 2014-11-2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我也是安师院的.
  加油啊,好好考,孩子~
  尊重客观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印象最深的是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主动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的原理,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关于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毛泽东曾经指出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的条件可以起决定作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丰富与发展.但晚年却过分夸大了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忽视其有条件性,在宣传上沉缅于“要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豪言壮语,甚至滑落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条件论者可以休矣”的唯意志论边缘,从而严重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受到了历史的无情惩罚.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的活动离不开自然环境,人的生活资料归根到底是自然界提供的.但人在自然界面前决不是无能为力的,人是自然界的主人,既要依赖自然又要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人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严厉惩罚.恩格斯警告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禁止各种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要求我们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环境保护的意识,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要求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使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谐相处,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快西部地区开发,要有新的思路,充分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变化,按客观规律办事”.开发西部,需要极大的热情,也就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已有的条件,努力创造新的条件,加快西部开发,发扬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克服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挫折.离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悲观失望,墨守成规,是不能把西部建设好的.西部开发更需要科学,也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按客观经济规律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要加快与人力资源开发紧密相关的两大基础设施建设,即教育和通信设施建设,知识投资和生态投资是新的着眼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国开发西部,必须按规律办事,只有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西部大开发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如“触类旁通”.接触过某方面的事物能了解同类的另一些事物.这说明意识不仪反映客观事物,而且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促使认识的深化: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表示这一含义的成语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定胜天;愚公移山……有时人们会忽略意识的能动作用.“因噎废食”,就是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物质都有其客观的规律性.物质的规律性是客观的.违背客观规律就要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揠苗助长”本来是想庄稼长得快,但因违背了庄稼的生长规律,其结果是“揠苗助枯”.受到了客观规律的惩罚.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主观符合客观,主客观相统一.在成语中.有些内容反映的却是主观脱离客观的思想.如:竹篮打水;救火投薪……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个人目标首先要遵循规律的客观性原理,事物的运动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但并不是任何一种联系都是本质的,都可以称为规律,只有体现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的联系,才是本质的联系,才可能称之为规律.规律作为一种内在的,非表面规律的联系,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握.
  规律其次是一种必然联系.规律再次是一种稳定的联系,它是贯穿在变动不定的现象中的相对稳定的联系,重复性是稳定性的表现,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一定要重复出现.规律最主要的性质就是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任意创造和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改变规律,人只能去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例如:“万有引力规律”.正如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所以我们树立个人目标必须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自觉遵守客观规律.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唯心主义否认规律的客观性.人们在实践中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制定目标时要切合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不可以天马行空式的全凭想象,那样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客观规律性说明我们要树立正确,合理的目标.主观能动性说明我们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要克服困难.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对客观规律的否定.主观能动性依然属于物质属性范畴,它只能局限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与理解,人类智慧的极限是与客观规律的同一.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是就人类与其他动物差别而言的.其他动物只能被动的去感受和理会客观规律的存在,并且直观地去顺应自然规律;而人类可以主动地探知客观规律,并根据更深层的客观规律去把握自己的行为.
  正确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伟大的学科,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对现在还是将来的中国,均有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认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很有必要的.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允许而且鼓励人们对此进行严肃的讨论.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评论,必须采取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当作僵化的教条,来要求现实的万古不变;也不能用变化发展的现实,随心所欲地去解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结论.无论当今世界和中国的现实如何变化,我们均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
  首先,应当历史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的产物,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决不能用今天的现实去裁剪当时的理论,否则就会发生历史的错位,导致对经典著作的历史性误解.例如,我们既不能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倡导私有制、市场经济和资本收益,就断定我们的改革措施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也不能反过来去挖空心思地论证,马克思当年的理论中就包含着对私有制、市场经济和按资分配的肯定和鼓励.
  其次,应当全面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也是19世纪人类先进思想的集大成者,它充分地吸取了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因此,我们既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发展道路,去孤立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格格不入;也不能形而上学地去解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个别结论,实用主义地用经典作家的个别观点去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其他观点.
  其三,用世界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从理论上说是发现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从实践上说是为了解放全人类.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主要体现在其对人类社会普遍发展规律的解释能力上,而不是对某个国家的特殊发展规律的解释.相应地,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放到世界范围内的人类实践中,不仅要用某个国家的具体实践,而且要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发展现实来检验其理论的正确性.用世界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另一层意思是,应当充分借鉴和善于吸取世界各国对马克思主义的优秀研究成果.
  最后,应当发展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看一种理论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不在于马克思恩格斯有没有说过什么样的话,甚至也不在于经典作家是否肯定或否定过某个观点,而在于是否从根本上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的价值观.仅仅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未论述过这些问题,就认为它们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仅仅因为某些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可能最初源于资本主义国家,就断定它们是非社会主义的,那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背离.
  为了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目标,马克思主义发展出一套分析和认识世界的完整理论和科学方法,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背后的,是这样一种科学精神:对任何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分析,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辩证地、历史地加以看待,而不是墨守成规,拘泥于教条和书本.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也是关于人类解放的一种科学理论.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减术分裂
下一页:语文学习与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