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立志名人名言·事例是立志,不是励志

问题描述:

求立志名人名言·事例
是立志,不是励志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1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名言
人们对自己的工作没有理想,这种情况是很可怕的.——刘易斯
朝着一定的目标走去是“志”,一鼓作气中途不停止是“气”,两者合起来就是“志气”,一切事业的成败都取决于此.——卡耐基
有志者事竟成.——范晔
如果能追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往直前的毅力,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则定能臻于至美至善的境地.——居里夫人
志向和热爱是伟大行为的双翼. ——歌德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雪 莱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雨 果
我们以人们的目的来判断人的活动.目的伟大,活动才可以说是伟大的.——契诃夫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 ——孙中山
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车尔尼雪夫斯基
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纪伯伦
真正的才智是刚毅的志向. ——拿破仑
贫而懒惰乃真穷,贱而无志乃真贱. ——罗丹
目标越高,志向就越可贵.——塞万提斯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
立志、工作、成就,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巴斯德
事例
小巨人姚明,曾经三次蓄须明志.
2002年CBA总决赛,上海东方对八一队时,姚明第一次蓄须明志,他说,不拿冠军不刮胡子.那个赛季八一缺少了主力大郅,上海队如愿以偿地夺冠.
2004年春天,姚明第二次蓄须明志,他说,火箭不进季后赛不刮胡子.火箭队战绩颇佳,姚明的誓言再一次实现.
2004年8月,姚明第三次蓄须明志,他说,中国男篮不进八强就半年不刮胡子!
雅典奥运会,对战的都是世界强队,要挤进八强,拼的是实力、技术,还有心态.在强敌面前不输气势,才有战胜对手的可能.
第一场中国队对阵西班牙惨败收场,姚明怒发冲冠,炮轰队友不敢承担责任,在场上自己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比赛尚有一线生机,队友已经丢盔卸甲.在失败面前,留着胡子茬的姚明眼睛中射出更加凶猛的战斗欲望,对战新西兰个人独得 39分.与塞黑这一场恶战生死未卜,有人曾经担心姚明的胡子要一直留下去了,幸运的是,姚明的信念及时地感染了其他人,激励起全队的斗志,绝处逢生,奇迹般地获得了进入八强的资格.
珍妮特·雷诺的故事
——有志者事竟成
珍妮特·雷诺的家一直很穷,一家人住在佛罗里达州的一座小木屋里,她的父亲是一名穷记者,无钱兴建新屋.她的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对建筑一无所知,有一天却突然宣布要兴建一座新屋.宣布之后,她的母亲立即行动起来,向泥水匠、电工等学习建房子.当时,女性并不能领取电工执照,她只好将她学到的东西转而教授给自己的丈夫,由他代领执照.经过不少波折,克服重重困难,房屋终于建好了. 1992年,佛罗里达州刮大风,这个房子毫发未伤.在1993年珍妮特·雷诺去往华盛顿出任司法部长之前,她就一直和她的母亲住在这个房子里.
珍妮特·雷诺亲眼看到对建筑一窍不通的母亲,把一张张的房屋草图,变成一座座宽敞的寓所.她说:“当我真的想做一件事,而这件事又是正确的话,我就想起我的母亲.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也成为珍妮特·雷诺出任美国司法部长 6年一直鼓励她坚持自己想法的座右铭.
进入世界 500强不用6年
——立志后要积极抓住机遇
海尔早在 1995年就提出进入世界500强的目标,2000年海尔的销售总额突破400亿,将近入围标准的1/2,原来海尔希望在2006年进入世界500强,现在看来会提前了.
2000年,张瑞敏成为海尔首席执行官,提出新的经营策略,认为要保持市场占有份额,不是靠打价格战,而是要进行有效的内部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正是在2000年,中国家电行业,先有空调降价大战,后有彩电厂家限价大联盟,再次重蹈了价格战的覆辙.而海尔,抱着“打价格战不如打价值战”的信念,致力于提高技术水平,开拓国际市场,大胆闯入国际深水区.海尔在海外发展了3.6 万个经销点,批量出口到欧洲、北美、中东、东南亚等世界十大经济区域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有58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据中国海关统计,在中国出口的家电产品中,海尔的产品占了向德国出口的98%,向美国出口的53%,向欧洲出口的33.43%.
海尔最终的目标是,要把“海尔的国际化”变成“国际化的海尔”,成为被世界各国当地消费者所认同的一个本土化品牌.
粗茶淡饭励志
——追求高远的志向就要吃苦
宋代大政治家范仲淹,年轻时就立志报国,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 21岁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灯下苦读,每到东方欲晓,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早上煮好一锅稀饭,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没有菜,就用盐水泡野荠当菜,用来下饭,就这么简单的一顿饭.他的一个朋友的儿子看到了,给范仲淹送来许多好饭好菜.可是,几天过去了,食物都原封不动,已经放坏了.那同学问他为什么不吃,范仲淹说:“我不是不感激令尊的厚意,只是我已习惯于粗茶淡饭了,我既然已经立志报国,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如果现在就贪图享受,以后还能吃得了苦吗?”
正是这样的经历,造就了后来的范仲淹.后来,范仲淹成为了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的贡献,同时在文学上取得了出色的成就.而他在《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老翁拜师
——立志不怕迟
明代的李贽,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一直都刻苦好学,他说读书人要有“超然志气,求师问友于四方”.他到北京之后,已经是一个老人了,听说澹园老人焦弘对《易经》很有研究,就去拜焦弘为师.比他年轻 15岁的焦弘很感动,与他成了忘年之交.李贽跟着焦弘学习《易经》,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和研究,终于把难以理解的《易经》学得很透彻.李贽59岁那年,单身来到湖北麻城,在一所寺院里住下来,专心攻读,发愤学习.从儒家经典到佛教经文,从历史名著到文学作品,他都认真地研读.他不光读书,还批书写书,写了30多种著作.连李贽自己都说,当时已经“忘全其地之为楚,身之为孤,人之为老,须尽白而发尽秃也”.
李贽 70岁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读书乐》,最后两句是:“寸阴可惜,岂敢从客”.表达了他虽已古稀之年,但决不浪费光阴错过时间的勤勉精神.
戈尔德一生的目标
——立志以后要脚踏实地才可以实现
有一个叫作戈尔德的人,他给自己设计了一张《一生的志愿》的表,表中按照各个阶段确立了 127个目标:到尼罗河探险;登喜马拉雅山;驾驭大象、骆驼;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路;主演一部像《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机;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写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游览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结婚生孩子;参观月球……当时他只有15岁.
戈尔德把他的目标每一项都编上号,然后有步骤地一个一个去实现,等到他 59岁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106个目标.他几乎争取每年都完成一项计划,但也不断地添加新的目标,向自己提出挑战.他坚信,有一天他可以实现所有的目标,直到最后一个.
一个人不怕立下太多的志向,但是一定要有把志向实现的信心和勇气,要脚踏实地地一个个去做,总有实现的时候,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
左思矢志不渝
——实现志向要有恒心
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的时候读了张衡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心撰写《三都赋》.陆机听说以后拍掌大笑,说左思年纪轻轻,又粗俗不堪,居然妄想作《三都赋》这样的鸿篇巨著,简直是笑话.就算写成了,也只是一文不值的一堆废纸,只配用来盖酒坛子.
左思根本不理会陆机的羞辱,毅然投入写作,他多次登门求教于曾经游历过岷地的张载,以熟悉当地的山川、物产、风俗,并亲自作了大量的察访,收集了各种资料,然后全力写作.他在家里到处都放满了纸和笔,甚至连篱笆边厕所里也有,以便自己可以随时记下想起来的好词句.
左思花费了大概十年的时间写作、整理和修改,终于完成了《三都赋》.他送去给陆机看,陆机手捧《三都赋》,又惊讶又惭愧,对左思佩服得五体投地.
圣西门的伟大志向
——立志要高远
法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就立下了远大的志向.为了激励自己,他要求家里的仆人每天清晨都对他说:“起来吧!伟大的事业在等着你呢.”以此来催促自己早起学习和锻炼.
在圣西门 19岁的时候就以志愿兵的身份远赴美国的独立战争,23岁戴着勋章和上校的军衔回国,不久被任命为法国东方要塞麦次的卫戍司令.解除军职以后,圣西门到欧洲各地考察,产生了要在世界消灭贫困和增加“贫苦阶级”的物质文化福利的理想.于是,他开始一个心思地投入了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去.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圣西门主动放弃了伯爵的头衔.他埋头著书立说,明确地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主张,还着手进行过一些社会实验.
当然,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圣西门关于理想社会的设想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为后来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圣西门一生都在为谋求人类社会的进步、为“贫穷阶级”谋福利而努力,为后世的人所敬仰.
漫游世界
——为了志向而不怕艰难困苦
20世纪30年代,上海青年潘德明,徒步环球旅行,历时7年.
潘德明出生于浙江湖州一个成衣匠家庭,他从小酷爱体育,“夙抱壮志,欲作世界漫游”.因此,他潜心钻研外语,阅读世界地理和旅游书籍,为环游世界做了准备.
1930年6月18日,《申报》报道“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的消息,潘德明闻讯后立即报名参加,开始步行团有8人,等到了越南之后,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了.旅行途中他历尽艰险,他曾经三次遇虎,1932年初,他穿越1380里的沙漠去利雅得时,因为缺水而昏迷,幸好遇到一个骆驼队才获救.1937年7月,潘德明战胜艰难险阻,环游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终于回到了祖国的云南西双版纳.
“为了中华之崛起”
——立志是奋斗的起点
有一年的暑假,周恩来到奉天城东郊的一个同学家去做客.这个同学的祖父是个怀着强烈爱国心的农家私塾先生,他带着周恩来他们几个孩子去附近的日俄战场遗址去参观,给他们讲中国人民在过去的历史上受列强欺侮的奇耻大辱.周恩来幼小的心灵上从此种下了救国救民的火种.
有一次,学校里的魏校长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要读书?”教室里顿时寂静无声.等了一会,一个同学毕恭毕敬地站起来说:“读书是为了寻求出路!”话音刚落,另外一个同学接口回答说:“为了光宗耀祖!”这时,一个同学霍地从位置上站起来,他,昂首挺胸,朗声回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腾飞于世界!”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当时,他只有 12岁.
周恩来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欧洲勤工俭学的期间,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从1927年起就是中共中央的核心领导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他经历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参与了党中央各个历史时期几乎所有重大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
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成为不朽的历史人物,一直被人们所敬仰和怀念.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