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经济发展

问题描述:

隋朝的经济发展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15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大隋帝国东征西讨与战无不胜
  一、侵略林邑
  林邑地处今越南中南部多珍奇宝物,大业元年炀帝委任刘方为罐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负责侵略林邑.之前刘方将军已经把交趾(今越南河内)平了.
  公元605年(大业元年)正月,刘方率舟师主力至海口(林邑入海处).林邑王梵志派兵据险抵抗,被隋军击溃逃散.三月,刘方率军进至阇黎江,林邑人据南岸立栏栅,意图阻止隋军渡江.刘方命令兵士盛举旗帜,雄击金鼓而进.隋军旌旗招展鼓声震天,强大的阵势与军威完全把林邑人惊惧了从而溃逃.刘方随即指挥大军渡过阇黎江.行至三十里,林邑人乘坐着大象,从四面八方围聚而来.妄图与隋军决战,威震住隋军.刘方忙命令士兵们用强弩射击大象,大象被纷纷射中受伤而溃乱逃跑,林邑人的军阵被受伤的大象践踏冲乱.刘方乘势指挥精锐之兵发起进攻,林邑军溃散.隋大军全线发起猛攻,大获全胜,只是抓着的俘虏就以万计.此次战役波澜壮阔场面宏大,隋军英勇善战表现出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
  刘方率大军一路向南追击,屡战屡胜,战无不胜.于是济区粟,度六里,前后逢贼,每战必擒.隋军进至大缘江,林邑人又据险为栅,又被击破之.并追过了马援铜柱以南.随后隋军又向南追击了八天,终于抵达林邑人的国都.夏季,四月,林邑王梵志被迫弃城奔逃到海上.刘方率隋军进入林邑都城,缴获林邑人都是用金子铸成的庙主牌位十八枚.“获其庙主金人,污其宫室,刻石纪功而还.”刘方命令刻石记录了这次征伐的功绩后班师还朝.
  隋军此次过于深入南方,作战长达数月之久,从冬季打到夏季.班师回朝途中正处炎热的夏季,隋军士兵不适应南方闷热潮湿的气候,加上长途跋涉,士兵们很多染上疾病,有的士卒脚都肿了,死去十之四、五.刘方将军也染上了病不幸死在回军涂中.炀帝知道消息后非常痛心为之惋惜,下诏褒奖赞美刘方将军.诏曰:“方肃承庙略,恭行天讨,饮冰湍迈,视险若夷.摧锋直指,出其不意,鲸鲵尽殪,巢穴咸倾,役不再劳,肃清海外.致身王事,诚绩可嘉,可赠上柱国、卢国公.”
  刘方将军此次对林邑的征伐是历史上中国军队在最南方的征伐,不仅挫败雄壮的大象军阵的攻击,而且攻下了异国的首都,这是中国历史少有的地道的侵略行为.震服了南海百蛮,从此对隋朝贡不断.这是中国的辉煌,为中国的古代史争光.《北史》、《隋书》赞曰:“刘方号令无私,治军严肃,克剪林邑,遂清南海,徼外百蛮,无思不服.”
  二、驯服契丹
  公元605年(大业元年),因契丹人侵扰营州.隋炀帝诏令通事谒者韦云起监领突厥兵去讨伐契丹.突厥启民可汗派二万骑兵,听命于韦云起指挥讨伐契丹.韦云起把两万突厥骑兵分为二十营,分四道一同进发.每营相距一里,不得交杂.闻鼓声而行,闻角声而止.韦云起命令没有公事派遣不得驰马,行军途中一个突厥纥干违犯了韦云起的军令,被韦云起斩杀并持其首以示众.从此突厥将帅拜见韦云起,皆膝行股栗,莫敢仰视.
  契丹本是依附突厥的,所以对突厥骑兵并没有多少猜忌防范之心.韦云起率军进入契丹境内后让突厥兵士诈称他们是借道去柳城(今辽宁朝阳南)与高丽人做交易,并严令有敢泄露营中有隋使者斩.契丹人不加防备,韦云起率领突厥军前进到距契丹营地一百里的地方又假装转向南方以蒙蔽契丹人.夜里又率军折了回来继续向契丹营地进发.离契丹营地只有五十里的地方韦云起命令部队结阵而宿.天刚刚微亮,契丹还处在梦乡之中.韦云起命令二万骑兵一起急驰突然向契丹大营发起进攻.结果可想而之,战果辉煌.“尽获其男女四万口,女子及畜产以半赐突厥,余将入朝,男子皆杀之.”
  契丹人从此对隋朝服服帖帖,朝贡不断.
  韦云起把俘获的契丹女人和畜产的一半赏赐给突厥人,把其余“胜利品”都带回隋朝.隋炀帝闻讯后大喜,招集百官高兴的说:“云起用突厥而平契丹,行师奇谲,才兼文武,又立朝謇谔,朕今亲自(推)举之.”韦云起被升任为治书侍御史.
  韦云起孤身一人前往突厥借兵两万并运用计谋击溃契丹人,堪称有勇有谋.这样的将领与事迹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炀帝杨广只派一人,就取得俘获敌人四万人的辉煌战果.用突厥人打败契丹人,把 中国“以胡制胡”的战略方针发展到极至.
  三、欺辱流求
  流求可能是今天日本的琉球群岛也可能是台湾岛.公元607年(大业三年),隋炀帝杨广曾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到达流求.因言语不相通,抓住一人,取其布甲而还.次年,炀帝又派朱宽到流求去招降,流求不从.于是派遣贲郎将陈稜与朝请大夫张镇周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
  隋军大海航行一个多月后才抵达流求国.流求人开始见着隋朝船舰,以为是商旅,和他们做贸易的.陈稜率大军顺利登岸.陈稜曾经从南海诸国招募士兵,其中有昆仑人能懂流求语.于是陈稜派其招抚.流求不从,拒逆官军.陈稜命张镇周为先锋进攻流求人.流求国王欢斯渴刺兜遣兵与隋军抗战,被张镇周频频击败.陈稜率主力进至低没檀洞,流求小王欢斯老模率军出战,被陈稜击败并斩了欢斯老模.
  于是隋朝大军分为五军一路攻至流求国都.流求国王欢斯渴刺兜被迫亲自将出战又被隋军击败.隋军随即攻入流求国国都,并乘胜追击至流求军栅,攻拔之.隋军斩杀了流求国国王欢斯渴刺兜,俘获其子岛槌,并摧毁流求的宫室.
  “二月乙巳,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击流求破之.献俘万七千口.”陈棱把流求人带回隋朝.隋炀帝大喜,把流求俘颁赐给百官,加赏陈棱为右光禄大夫,张镇周为金紫光禄大夫.
  四、震服伊吾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冬季,隋炀帝授右翊卫将军薛世雄为王门道行军大将,命他在西域伊吾国内修建一座伊吾城,并派吏部侍郎裴世矩共同前往经略.薛世雄乃大隋名将,凡所行军破敌之处,秋毫无犯,深得炀帝喜爱.炀帝曾夸奖他:“世雄廉正节概,有古人之风.”
  薛世雄与突厥的启民可汗约定联合集兵进攻伊吾国(今哈密地区).薛世雄率军出玉门后,启民可汗因顾失约没有到.薛世雄将军并没有退缩而是毅然决定孤军穿越茫茫沙漠直捣伊吾国,此时正直冬季西北地区正处在天气恶劣风沙猖狂之时.薛世雄进兵神速,势如天降.伊吾人根本就没想到隋军能来,所以都没做防备.当听说薛世雄率军已越过沙漠,兵临城下之时.伊吾人惊恐万分,不得不请求投降.薛世雄震服伊吾后,就在汉代旧伊吾城东筑了一座新城号“新伊吾”,裴世矩告谕西域诸国:“天子为蕃人交易悬远,所以(筑)城耳.”薛世雄命银青光禄大夫王威率领一千多名士兵戍守伊吾屯垦戍边.然后率军班师回朝.炀帝大悦,薛世雄因功进位为正议大夫,并赐物二千段.
  隋朝在伊吾国设立了伊吾郡和柔远镇,薛世雄兴建的“新伊吾城”成为隋朝控制东西交通要道上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
  五、占领吐谷浑
  吐谷浑比突厥人文明一些,处在半游牧半定居阶段.其首都在青海湖西四十五里的伏俟城.控制着丝绸南路河西走廊主干线青海道,此路是当时连结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最长的陆路交通干线.吐谷浑人还占据着西秦故地.
  负责西域事物的裴世矩在《西域图记》中说:“伊吾(今哈密)、高昌(今吐鲁番),鄯善(今若羌),亚西域之门户也.总溱敦煌,是其咽喉之地.”隋炀帝要畅通丝绸之路深知占据吐谷浑之地的重要性.公元607年(大业三年)派遣吏部侍郎裴世矩引致高昌王麴伯雅及伊吾吐屯设等入朝,炀帝亲自与他们积极策划打击共同西域贸易的竞争者吐谷浑.
  公元608年(大业四年),隋炀帝再次运用“以胡制胡”之战略,派裴世矩游说铁勒诸部,使他们攻击吐谷浑,吐谷浑被突袭而大败.吐谷浑可汗伏允向东逃走,逃入西平境内,遣使向隋朝请降求救.炀帝派遣安德王雄领兵出浇河,许国公大隋名将总领军事的宇文述率军出西平“应降”.宇文述率军浩浩荡荡的抵达临羌城,吐谷浑可汗伏允面对隋朝大军心惊胆战不敢投降,率领残部向西逃窜,宇文述统领鹰扬郎将梁元礼、张峻、崔师等引兵追击,接连攻下曼头、赤水两座城,斩三千余级,俘获吐谷浑王公以下二百人,虏男女四千口而回师.
  公元609年(大业五年),炀帝总领六军亲征吐谷浑,命银青光禄大夫刘权率军出伊吾道,与吐谷浑军相遇,吐谷浑人被痛击狼狈逃跑.隋军追至青海,虏获千余人,乘胜攻下吐谷浑国都伏俟城.炀帝命令刘权继续率军进攻占吐谷浑,曼头、赤水两座重要城池,并在赤水大破吐谷浑,击溃吐谷浑军主力.伏允率众保覆袁川.炀帝分命内史元寿南屯金山,兵部尚书段文振北屯雪山,太仆卿杨义臣东屯琵琶峡,将军张寿西屯泥岭,四面围之.吐谷浑可汗伏允仅仅率数十骑潜藏于泥岭之中而逃走,吐谷浑仙头王率男女十余万来归降,其中六畜有三十余万.吐谷浑故地皆空,大隋拓地数千里.吐谷浑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皆为隋有.炀帝在吐谷浑故地置西海(今青海湖西)、河源(今青海兴海东南)、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四郡,西海郡就设置在吐谷浑故都伏俟城.炀帝命令把隋朝天下所有犯轻罪的人移居到吐谷浑故地居住戍边,并发西方诸郡运粮以供给之.命刘权率军镇守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大隋在吐谷浑故地置州、县、镇、戍,实行郡县制度管理,这是以往各朝从未设置过正式行政区的地方.
  此时大隋在炀帝的统治下达到极盛.《资治通鉴》说:“是时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户八百九十万有奇.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隋炀帝的此次亲征,彻底的征服、占领了吐谷浑.彻底的打开丝绸之路,畅通了中国与西方的联系.震服了西域各国,从此西域各国对中国朝贡不断.隋书赞曰:“竟破吐谷浑,拓地数千里,并遣兵戍之.每岁委输巨亿万计,诸蕃慑惧,朝贡相续.”
  本文章引用通告地址(TrackBack Ping URL)为:
  http://post.blog.hexun.com/longyd/trackback.aspx?articleid=3513192
  隋朝是因为李渊卖国把突厥人引到中国首都,洗劫长安.被叛国贼与外敌联合攻击完蛋的!
  对隋炀帝三征高丽感兴趣可关注"隋炀帝三征高丽(连载更新不定期)"http://group.hexun.com/stsj
  三征高丽是以胜利结束的,小说不是历史,不要被小说戏说电视剧蒙蔽了.
  十年,又帅师度海,至卑奢城,高丽举国来战,护儿大破之,斩首千余级.将趣平壤,高元震惧,遣使执叛臣斛斯政,诣辽东城下,上表请降.-----《隋书》
  北摧突厥、吐谷浑之强,南渡海俘杀流求,则空国大举以加高丽,亦有摧枯拉朽之势焉.-----《读通鉴论》
  隋抵抗突厥入侵:刀卷枪折 手皆见骨 拼死而胜
  公元五八一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了隋帝国.然而新生的隋王朝并不稳固,危机四起,最严重的威胁首先来自北方,北朝末年,突厥强大起来,势力远达中亚,他钵可汗时,“控弦数十万,中国惮之.”,而隋文帝综合各方意见,坚定不移的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采取了三管齐下的对策.首先,停止了对突厥的岁贡,给突厥以沉重的经济打击.其次,强化防御体系,开皇元年(五八一年)四月,开始征发民工修隋长城,东至黄河,南至勃出岭,绵恒七百里.复次,利用当时突厥内部的汗位之争,实施离间策反工作.迅速做好防御准备,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可是,对于隋帝国,威胁远不止如此.南方的陈朝趁隋朝新立,挥军北伐,从陈军的动向可知,其目的主要在于加强都城建康一带的防线,夺取长江中下游北岸的战略要地,向北收复江淮间的失地.南线告急.
  可恶的是西部的吐谷浑也来趁火打劫.起兵攻打弘州,隋文帝觉得弘州地广人稀,难以坚守,便废州退让,然而,吐谷浑得寸进尺,再攻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西线也在告急.
  局势如此严重,东北还有北齐余党高宝宁集团,他们的后台老板就是与我们中国人并列帝国二十八强豪的高丽(那时还叫高句丽).隋王朝正处于敌人的四面围攻之中.
  东北有高宝宁,漠北有突厥,西面是吐谷浑,南边有陈朝.他们都已出兵,四面进犯,所幸的是他们还只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各自为战,没有结盟.隋军必须利用宝贵的瞬间,打破包围的态势,战机稍纵即逝.隋文帝却从容不迫,胸有成竹.他冷静的判断形势:陈朝内部矛盾重重,且水军步战,不是隋军的对手;吐谷浑军制落后,缺乏统一指挥,难以形成强大攻势;突厥最强大,双方恶战势不可免,容不得丝毫幻想.集中优势兵力,先弱后强的战略是唯一的出路,而首先被打击的目标是南陈和吐谷浑.
  五八三年三月,文帝命贺若弼,韩擒虎为大将,总督南线军务,九月隋军集中优势兵力,发起凌厉攻势,水陆并进,大破陈军于寿阳,吴州,又在甑山镇击破了陈将陆纶赶来增援的水师,到年底,反击战取得了预期的战果,江北失地全线收复.隋军在长江北线一线展开,大有乘胜渡江的态势.陈军被打得胆战心惊,退缩江南,陈宣帝本想有所作为,收复淮南,结果是丧师辱国,又羞又愤,急火攻心下竟一病不起,撒手归西了,接着是我们“大名鼎鼎”的陈后主出场了,他倒识相,马上献上降书顺表,割地求和.当时,隋军的大部份将领纷纷请命南下.但隋文帝力排众议,下令班师.因为从战略上考虑,突厥大敌当前,不宜将主力深入南方.
  差不多在南线对陈军作战的同时,西北方也发起了强劲的反击.八月文帝命元谐为行军元帅,率行军总管贺娄子干,郭竣和元浩等步骑数万反击吐谷浑.元谐受命后,率部从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县)发起攻击,吐谷浑也倾巢出动,从曼头(今青海省共和县西南)至树敦(今青海省共和县东南)甲骑滚滚而来,其定城王钟利房率骑兵三千,联合南部的党项兵,渡河东进,迎击隋军.元谐采取包抄战术,直插青海,断敌后路.在丰利山(今青海省青海湖东)隋军与吐谷浑两万铁骑相遇,激战后将其击退,乘胜进逼青海湖,直取其大本营.吐谷浑遣其太子可博汗率劲骑五万反扑,双方再次鏖战,杀声震天,烟尘蔽日.由各部联合的吐谷浑军挡不住统一指挥的隋军的猛烈冲击,败下阵去,一路溃逃,隋军追击三十余里,俘斩万计,打得吐谷浑举国震惊.
  经过两场有限度的反击战,隋朝赶在突厥大规模进攻之前.解除了来自东南和西北方向的威胁,阻止了周边民族结成反隋同盟的可能,扭转了四面受敌的不利处境,得以专心对付突厥的大举进攻.
  开皇二年(五八二年)春,突厥遭受天灾,民不聊生,沙钵略可汗孤注一掷,铤而走险,五月,他调集五可汗发兵四十万入长城,揭开了根本改变双方乃至东亚世界间关系的大搏斗的序幕.
  突厥的这次进攻,声势浩大,来势凶猛.五月十六日,东北的高宝宁集团也配合突厥,向平州(今河北省卢龙县东)发起进攻,在整个战线,隋军的防线被多处突破,屯守乙弗泊(今青海省乐都县西)的行军总管冯昱遭到突厥数万骑兵围攻,力战数日,寡不敌众,壮烈殉国.东部战线,突厥与高宝宁的联军突破隋军防线,进攻幽州,李崇出战,不利.十月,西北长城沿线重要州县一个个的陷落,突厥攻破木峡,石门两关,分兵南下,越过六盘山,挺进谓水,径水之滨,严重威胁长安,十二月十五日,文帝再派内史监虞庆则为元帅,驰往弘化(今甘肃省庆阳县)拒敌.虞庆则命行军总管达溪长儒率骑兵二千出击,才出弘化没多久,就遭遇突厥大军,陷入重围,隋军大惧,达溪长儒神色慨然,激励将士死战求存.他把全军凝结成阵,且战且退,经受了突厥骑兵排山倒海般的冲击,昼夜凡十四战,军兵散而复聚,整整坚持了三天三夜,打得刀卷枪折,没武器可用,士兵便挥拳相博,手皆见骨,达溪长儒身先士卒,五处受伤,前后贯穿两处,可这条硬汉犹如铁塔般挺立不倒,山河为之变色,全军以死相拚,杀敌万余,退回郡城,仅存百人.突厥军兵本来为了掳掠财物而南侵,完全没料到遭到如此猛烈的抵抗.大军失了锐气,他们焚烧了同伴的尸体,解围而去.退出塞外.
  突厥被打退了,人们扬眉吐气,热泪奔涌.在这举国欢庆之际,文帝显得格外冷静,他心里明白,突厥并没有被重创,他们马上会卷土重来的.
  不出文帝所料,开皇三年(五八三年)开春不久,突厥又蠢蠢欲动,二月,北部发生局部战斗,四月,突厥又大军压境.经过去年的大战,隋军经受住了考验,培育起了战胜突厥的信心,而突厥的内部矛盾表面化,只要再挫其气焰,就会造成其内部分裂,文帝下定决心,决定主动出击,给沙钵略以决定性打击,实现敌我战略攻守之势的转变.
  四月,文帝下诏,历数突厥的罪行,宣布大举讨伐突厥.隋军分别由卫王爽,河间王弘,上国柱窦荣定,左仆射高颖和内史监虞庆则任行军元帅,以卫王爽居中节度诸军,分八道出塞,向突厥发起猛烈攻击.
  中路军首先与突厥爆发激战,四月十一日,卫王爽率总管李充等四将出朔州道行军途中,与沙钵略所率的突厥大军相遇于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无数骑兵在大草原上冲杀驰骋,想像一下:数以万计的中国重装骑兵和土耳其马弓杀个天昏地暗,这是何等的壮观啊!李充率精锐铁骑五千从侧面突击突厥,突厥措手不及,大乱.隋军趁此良机,全军奋力向前,突厥不能抵档,一败涂地.沙钵略身受重伤,丢盔卸甲潜入草地,好不容易捡回性命.这一战,隋军还夺了大量的牛羊马匹,造成突厥乏粮,全军只能磨兽骨充饥,好不凄惨.
  西北方向的战果,同样具有决定性意义.
  河间王弘率军数万出灵州道,与突厥相遇,大破之,斩首数千.
  窦荣定率九总管,步骑三万出凉州,在高越原与突厥阿波可汗相遇,两军对峙于戈壁滩上,隋军带的水很快喝光了,士兵只好刺马饮血,死者相继,窦荣定眼看拖下去将不战自毙,仰天长叹.不料天上竟下起及时雨来,全军士气大振,大将史万岁出阵与突厥的勇士单挑,转眼就取了对方的首级,突厥大惊,全军大乱,隋军趁势掩杀,突厥大败.这时,隋朝派长孙晏进行离间和策反工作,利用阿波和沙钵略的不和,使阿波向隋请和,在六月,阿波可汗率军北还.在白道吃了大败仗的沙钵略可汗逃回塞北,满心悲愤,又听说阿波可汗暗通隋朝,不禁怒从中来,带领沿途收聚的败兵奔袭阿波的牙帐,杀了阿波可汗的母亲,烧了他的营盘.从此,阿波与沙钵略反目成仇,突厥也分裂为东,西两大对立集团,兵连祸结.
  以开皇三年七月为分水岭,隋朝取得了战胜突厥的辉煌胜利,完全扭转了四面受敌的被动局面,彻底改变了东亚世界的格局.从建国至今,才经过两年多,隋朝就打败了头号强敌突厥.这在中国史上也近乎奇迹.这一胜利的取得,首先是隋朝有一个坚强的领导和坚定务实的政策.第二是利用四面敌人不统一的机会,集中兵力予以各个击破,表现出高超冷静的军事指挥艺术.第三利用敌人的内部的矛盾,分化瓦解.第四是隋军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而最基本的一条,是上下同心,三军用命,显示出隋王朝的蓬勃朝气.乘着这股气势,文帝胸中正在勾画一幅世界性帝国的蓝图. 隋朝时期,国家统一、强盛.交通发达,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畅通;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粮食充足,有名的洛阳仓粮食一直到唐朝20年后的贞观年间才用完. 隋朝军力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时期之一,击败突厥到伊朗,土耳其一带,杨广于是写下了:可叹汉天子,空上单于台的名句.自此较彻底安定了边疆,具网上有些资料说,隋朝其疆域超过汉唐,南到越南,东到琉求,北到汉城.
  实行输籍定祥,撤州并县,开凿大运河(中华文明中有开拓性文明的代表),实行科举制度代替九品中正制的推荐制度,东移政治中心,修建东都洛阳,为以后统一的中国政治格局未变贡献很大的.
  至于灭亡原因,一是新的科举制度遭到士大夫的反对,先后造反的李密,窦建德,杨玄感,李渊都是士族.(瓦冈军在东征高丽已被剿灭,评书上说的日期有误.),二,对高丽三年连年用兵,加上新罗国派人到中原活动,策动李密,窦建德,杨玄感,李渊等隋臣先后内反,李渊密串胡兵,攻下长安,出让长安的财物和美女,引发了东边将士为急于救家眷和财物而谋杀杨广是直接原因,事实证明杨广的判断是正确的,应该先稳住再西征,后来西进的宇文化及很快就被李密所灭.
  而荒淫就更不是事实,杨广一生一个老婆一个妃子(受独孤后的影响)四个孩子,而李渊,李世民都是四十多个孩子,李世民诸杀其兄其弟全家120余口人的玄武门事件才是事实,杨广对其兄杨勇一家并没加以杀害,至于杀父,更是唐朝后的民间传说而已.
  史书上贞观之治不到隋大业的三分之一,后来历史学家竟然视而不见,后来的历史书都贬低秦始皇,杨广,是因为后来没有谁能超过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功劳.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