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2课知识总结

问题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第2课知识总结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个回答 分类:历史 2014-11-1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你好!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知识总结: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宗法制分封制被破坏
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春秋时期开始.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原为周王垄断的分封权力下移,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也频繁发生.
教材小字部分关于东周王室窘迫情形的描绘,认识周王室与诸侯力量对比的变化,认识周王室与诸侯关系的变化,加深对“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这一历史结论的理解.
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反映出宗法分封制度已经无法维持,原有的政治体制走向崩溃,社会大变革时期已经到来.
2.春秋大国争霸
一些强大起来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兼并战争使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春秋时期,随着周王不被重视,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的控制权,经常以“尊王”为旗号邀集诸侯发动对有“僭越”行为的诸侯的战争.在此过程中,发动战争的强大诸侯事实上起到了号令诸侯的作用,他们往往通过会盟的形式迫使其他诸侯承认其“霸主”地位.这些强大诸侯名义上是“尊王”,实际上是从周王手中夺取对诸侯的控制权.
3.战国社会剧变
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1)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战国中期以后,先后改称“王”.“王”本来是周朝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各大国的国君改称“王”,反映出这些国君已经不满足于诸侯的政治地位,他们已经公开表示不再承认周朝的分封.
(2)不少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政变.卿大夫夺位,彻底打破了周朝分封的统治秩序.
(3)由于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各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变革.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发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为了打败对手,必须想方设法增强国力.而要想增强经济和军事力量就必须改革内政.各诸侯国进行变法的出发点是实现富国强兵,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变法的结果是逐渐废除奴隶制,建立封建制度.
4.秦国的强大及统一
1)秦的强大: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封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秦国逐渐强大起来.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政治经济改革,是秦国能够发展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的最主要原因.
2)秦的统一:经过100多年的奋斗,它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各民族(或部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各国的变法使中央集权趋势明显加强,这些因素为完成统一奠定了社会基础;长期的战乱使广大人民饱受苦难,结束战乱,完成统一是人民的迫切愿望.实现统一成为大势所趋.秦国的变法最为彻底,秦国国力迅速发展,逐步具备了统一全国的实力;秦王嬴政具有雄才大略,重用人才,措施得当是统一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二、“始皇帝”和三公九卿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1.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1)首先是皇权至上
秦王嬴政自称“皇帝”,并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皇帝称号的由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天下初定,秦王嬴政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先确定个名号.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王”,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事业、自感功高盖世的嬴政,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其权势和地位.于是,他下令群臣议名号.以丞相王绾为首的群臣请上尊号为“泰皇”.但是嬴政并不满意,决定从“三皇”“五帝”各取一个字,称为‘皇帝’.”“皇帝”之称实际上就是古代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合称.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
提问:皇帝应该穿黄色的皇袍,为什么教材上的秦始皇穿的却是黑色的袍子?
秦始皇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说,认为周代以火德立国,颜色尚红;秦能灭周,应是以水德立国,取水能克火之义.水色为黑,故服饰尚黑.
(2)其次是“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皇帝称号建立后,嬴政规定自己死后帝位传给子孙,妄想皇位永远由他的后裔承袭下去,他自称“始皇帝”.历史上称之为“秦始皇”.“始”——秦始皇希望自己皇帝的宝座传给子孙后代,源源不绝.
2.中央政府的组成及特点
1)三公九卿及其职权
(1)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热点链接:太尉是秦朝的最高军事长官,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是,现存的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任命谁任过此职,故可以推断秦始皇统治时期是自掌军权.秦朝中央政府中实际存在的是“二公”.
(2)九卿:三公之下,秦代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奉常:掌宗庙礼仪,有丞. 郎中令:负责皇帝的保卫和传达,下属有大夫、郎中、谒者卫尉:掌皇宫的警卫部队,有丞. 太仆:掌皇室东马.
廷尉:掌刑罚,全国最高司法官,有正、左、右监. 典客:主管秦王朝统治下的少数民族.
宗正:掌宗室亲属事务,有两丞. 治粟内史:掌谷货,有两丞.
少府:负责供应皇室用之山海池泽之税,有六丞.
中尉:负责京师保卫,有两丞. 主爵中尉:掌列侯.
2)中央政府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例如,丞相是百官之首,权力比御史大夫大,地位也比御史大夫高,但是当丞相有失职和做错的情况发生时,御史大夫就可以向皇帝报告,纠正丞相的失误.
提问:据《史记》载:始皇曾外出巡游,见到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大怒,遂将当时在场之人全部杀掉.问题1: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始皇告密?问题2:你认为三公九卿是否分享把持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九卿中有哪几个是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
(学生答)有可能是太仆,因为太仆负责宫廷车马,皇帝出游,他会一直跟在皇帝身边.没有.因为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这一体制,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三.废分封,置郡县
1.秦朝的地方管理体制——郡县制
1)郡县制的推行
秦统一之初,有人向嬴政提出分封子弟、广建诸侯的建议.嬴政坚决否定了分封的主张,坚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
秦统一之初,有人提出分封子弟的建议,秦始皇坚决否定了分封,坚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解析与探究: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理由是天下初定且疆域辽阔,将王室亲族分封到新占领地区,能够巩固帝国的统治;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理由是分封制容易导致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秦始皇最终采纳了李斯的主张,原因是历史经验证明,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
2)郡县制的内容
秦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共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郡是中央政府以下的一级统治机构,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每郡下设若干县,县置县令(人口较少的县设置县长)、县丞和县尉.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乡有乡吏,里有里典.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显著不同点,是最高统治者直接委派官吏统治地方,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可以通过各级官吏直达百姓.
2.秦朝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为维持各级官僚机构的正常运行和带好地发挥应有效能,秦帝国还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秦朝时期是如何选拔和考察官吏的?
(学生答)选拔资格:①家中有一定财产;②会书写懂法律;③年龄限制.考察制度:①中央派员进行监督、视察;②官员自报政绩.
3.秦朝细密、严苛的法律
秦帝国制定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秦法是嬴政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工具.
秦朝法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的原则.秦律在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提问:有这么两句成语,叫做“囹圄成市”、“赭(zhe)衣遮道”(或“赭衣塞路”),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答)“囹圄”就是牢狱,关押的犯人像市场上的人那么多;“赭衣”,罪犯穿的赤褐色的衣服,路上的罪犯多得把道路都塞满了.它形容了秦律的严酷,法律严苛,是秦朝统治的一个突出特点.制定法律是秦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但是法律的过于严苛又成为导致秦朝短命而亡的重要原因.
4.中央集权政体的作用和意义
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朝的历史地位: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它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效仿,经过不断修订完善,沿用两千多年,对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秦王朝采取的巩固统一的一系列措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在“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共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朝虽然短暂,但它却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望采纳!谢谢!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细胞的物质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