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的fusion of horizons与“理解”的关系

问题描述:

伽达默尔的fusion of horizons与“理解”的关系
(广义的)理解按照对象区分可以有:
理解一个道理(或者说对一个道理的理解.下同)
理解一个机器的工作原理
理解某人的行为、表情
理解一个事件
理解一本书、一幅画
...
(广义的)理解按照是否成功、恰当、正确可以分为:
(狭义的)理解,
不理解
视域融合究竟对应的是狭义的理解还是广义的理解,也就是说,视域的融合与否能否作为正确理解区别于误解与不理解的标准?
视域融合究竟是只须涉及一个理解者,还是必须涉及他人?也就是说,视域融合是不论理解对象的理解,还是说一定是两人或多人对话中的理解?
更进一步,如果是两人或多人对话中的理解,是否只须我单方面的理解就可算视域融合,还是必须相互理解才算视域融合?(考虑我对某个文本或者历史人物的理解,这里恐怕只有单方面的理解,如果必须要相互理解才算视域融合,那么对历史人物或文本的理解就没有视域融合了,但是按照伽达默尔的用法来看,似乎这些例子反倒是视域融合的典型例子)
如果能进一步澄清horizon的意思就更好了。最好有哪位大神给梳理一下horizon在日常用语中的、Husserl发生现象学中的、Nietzsche的以及Gadamer的用法的异同和关联。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2-09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这个问题提的很有意义,剖析得也很有层次.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我们从事阅读,学习,翻译,研究阐释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fusion of horizons这一概念出自于伽达默尔的《阐释学》中,无论翻译成“视域的融合”还是“视界的融合”抑或是“融合的视野、视界、视域”都应强调融合的重要.这种“视野、视界或视域”不是客体或主体一个方面的视野、视域或视界,而是双方视界的有机融合后的新视界、新视野、新视域.
为什么要追求视界的融合呢?因为要想真正理解领悟我们所从事的学习、阅读、欣赏、翻译、研究阐释的文本的真正意义和文本的原作者的意图,并且能够有所创新和拔高,仅从主体的视界是不能实现的,必须将自己的主体视界与文本原作者的客体视界结合在一起,并进行融合,这样才能学有所得,欣赏到位,翻译成功,阐释合理.我们平时所说读一篇文章要弄清楚时代背景,作者经历就是这个意思;还有评价历史人物、事件要放在那个历史时代也是同样道理.由此可见,fusion of horizons是正确理解文本的前提和条件,而正确理解文本内涵创新和拔高文本时代价值是fusion of horizons的目的.这样你所述问题就都一目了然了.其实要真正弄清楚伽达默尔这一思想或者说认识论的方法.还要从他的哲学观入手.他与海德格尔一样极力反对主客二分的认识论,主张天人合一的本体论.因而才会有这一方法的提出“融合视界”.一点拙见,仅供参考.

下面提供一些论述,有助于你对这个问题的把握:
1: 视界融合”是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概念,伽达默尔将当前视界同过去视界相结合形态称为视界融合.
2:视域融合是建立在差异基础上的融合, 注重对话和交流,促进学生理解中的“视域融合”
3:理解的主客体各自具有自己的视域,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该努力接近原作者的初始视域,实现视域融合.
4: 以及目前持有不同观点和立场的人们,努力寻求未来的彼此理解乃至“视域融合”.
5:在“视域融合”下,译者的视域与文本的视域相互融合,从而实现了原作者、译者和读者
之间主客体间性的对话.
6: 因此文学翻译的过程既是视域融合的过程,又是阐释的过程
7: 偏见未必都是 不合理和错误的,它是理解的必要前提和基 础,唯有偏见才能形成理解的“视域融合”,即通过理解者的现在视界 与理解对象的过去视域相融合,从而拓宽并超 越二者各自的视域,达到一种新的视域.
8:理解总是过去和现在的「视界融合)
9: 各自抱持的观点有变化,而有机会获得未曾预期的理解或洞见,这就是高达美(Gadmer,1975)所称「视域的融合」经由视域融合产生的理解或洞见,是学习的一种高峰经验,它是共同参与对话者所寻求的,但不是由其中任何 单方视界所能产生的.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原创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