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的由来或故事

问题描述:

邮票的由来或故事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2-1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邮票的诞生,是由于邮资的征收对象的改变:不再是收信人,而是发件人付费.这是一种“预付模式”(先付费后使用).而且邮资的费用可以因此而降低,收费也变得简单起来,通信因此走入寻常百姓家.
邮票的雏形最早出现于17世纪中叶.165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区开办邮政的物权赐给维拉叶.维拉叶在巴黎设立了“小邮局”,还在街道设立了邮政信箱,每天收取、投递信件.维拉叶采用一种名为邮资付讫证的标签,出信给用户.寄信人把邮资付讫证套在或贴在信封上,写目寄信日期,把信件放入信箱.邮局收取信件以后便把邮资付讫证撕毁,然后把信件投送给收信人.这种邮 资付讫证的标签,可说是邮票的前身.这种标签随用随撕毁,没有留传下来.
在1836年来自卢布尔雅那的奥地利人劳伦斯·科师尔(Lovrenc Košir)向奥地利政府提出建议,引入邮票简化邮政服务.苏格兰书商詹姆斯·查门斯(James Chalmers)在1838年递交了类似的建议.建议可能为罗兰·希尔所采纳,而后者在1835年受不列颠政府委托去对邮政进行改革.希尔因此成为邮票使用的倡导人.
在19世纪早期,邮资是按邮件送递路程远近和信件纸张数量分别逐件计算的,即“递进邮资制”,费用由收件人支付.按照规定,邮程在15英里之内收费4便士;20英里内收费5便士;300英里内收13便士……除此之外,按照邮递条件还会另加邮资.邮资非常昂贵.据记载,一封从伦敦到爱尔兰的信件就要花费一个铁路工人一个月工资的两成.如此高昂的邮资不仅平民望而却步,连国会议员也难以承受,为此国会竟决定议员可享有免费邮件.结果一些议员将这些免费邮件大肆赠送给亲朋好友,免费邮件竟占邮件总数的75%,邮政部门因此亏空严重.而民间也想尽办法逃避邮资,诸如请人代送或拒绝收件等方法层出不穷.
希尔于1837年2月22日出版了一本叫做为《邮政改革—其重要性与现实性》的书籍,主张取消邮件免费特权,在英国本土邮件重量只有低于0.6盎司一律只收1便士的改革方案,并且由寄件人预付邮资,还提出用一种印刷精美的邮政用品来预付邮资,引起广泛回响.1839年7月22日,希尔的邮政改革主张终于在下议院通过.8月17日,该方案获得了维多利亚女王的通过,决定自1840年1月10日正式实行.1840年3月,第一批邮票240个邮票模版制作完成,4月15日开机印刷,并于同年5月1日正式发行,并且在5月6日生效(但在5月2日已有人在使用了). 因为其面值1便士且用黑色油墨印刷,所以收藏家称之为黑便士(One Penny Black).这是世界上第一枚邮票.邮票图幅为19mmX23mm,无铭记,无齿孔,有背胶,有小皇冠水印.
最初的两枚邮票设计也是多得罗兰·希尔.为之他收到数千份设计,最后都为他弃之不用.邮票上的画像来自于一枚他特别喜欢的1837年纪念币.面值1便士的邮票是黑底的,2便士面值的则是蓝底.亨利·科巴(Henry Corbald)为之制作雕版,而印刷工作则由珀金斯,培根·珀斯印刷厂(Perkins, Bacon Petch)承担.而黑便士邮票也有其不足之处,邮票上的黑色邮戳不易看清,且容易洗掉,因此有人钻空子(漏洞)将其反复使用.为此,之后的1便士邮票改用红色印刷,1841年2月10日,红便士宣告诞生.
【邮票的历史发展】

在1840年邮票诞生以前,出现过有很多种邮件付费形式.巴黎邮局的佃户让—雅各·雷奥尔德·德·维利埃(Jean-Jacques Renouard de Villayer)在1653年发明了一种名为“付款票”(或应付票据,法语:Billet de port payé),这是与邮票类似的纸样收费条,价值“一苏”.这种付款条被面并无粘性,需要用夹子或绳带固定在信件上.目前这种付款票已很难见到,而且流传至现世的情况不详.
在英国也有类似邮票前身制品.自1680年起伦敦芬尼邮局(London Penny Post)的商人威廉·杜克瓦(William Dockwra)和罗伯特·穆里发展出新的邮价统一系统,他们为发信者的邮件盖上邮戳的做法非常受欢迎,致使当时约克公爵在邮政领域的垄断地位岌岌可危.不过公爵向芬尼邮局施压,迫使后者在两年后放弃该项业务,而且被并入邮政总局.而芬尼邮局一些流传下来的三角形邮票(英语:triangular postmarks)现在依然可在博物馆见到.另外最少有四枚为私人所收藏.
19世纪初一些城市出现了所谓的“城市信封”(Stadtkuverts),也可看作为贴在信封上印刷邮票的前身.1818年撒丁岛出现一盖有邮戳的信纸(Carta postale bollata),1821年前后由不列颠报纸发出的回复卡也已经有邮戳印记.世界上第一张印有邮票的明信片是在1838年从悉尼发出的邮简(letter sheets).
【邮票的推广】
两枚邮票诞生后不久,其他国家也开始跟着使用起邮票来.1841年和1842年在美国出现了一些邮票.1843年巴西也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套邮票,共3枚,面值分别为30、60和90雷依斯,被称为牛眼邮票,是世界珍邮之一.1843年3月1日,瑞士苏黎世州发行地方邮票,分别以阿拉伯数字4和6为主图案,这是世界第一套双色邮票.1849年,法国发行了第一套邮票,以谷物女神色雷斯为图案.德国的第一枚邮票则是黑一,在1849年11月1日由巴伐利亚王国发行.1850年德国城邦汉诺威,普鲁士,萨克森,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还有巴登紧随其后.奥地利则在1850年6月1日开始发行邮票,它们在列支敦士登境内同样有效.中国的第一张邮票是大清邮政在1878年1月发行的大龙邮票.大龙邮票有三个版式,即薄纸大龙、阔边大龙和厚纸大龙.
中国满清烟台发行的一套地方邮票很快就有新的邮票种类诞生,例如在奥地利1851年出现的报纸邮票.而1871年秘鲁值第一条铁路开通之际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枚纪念邮票.但并非所有历史学家都赞成此观点.邮票开始具有广告效果.【法律作用】邮票的正式名称为“邮值标签”.这个词来自于君主阶层,却很好的说明了邮票的法律历史来由.贴上邮票意味着为运送邮件缴纳了事先规定好的邮资.邮政是属于国家管理的,或者是由国家制定的寡头经营(有时候有其他的名字,如藤和塔西斯家族(Thurn und Taxis),所以公民的邮政行为属于国家法管理范畴.德国联邦邮局在私有化以前的邮政条例是等同于法律条例的,它管理着邮政服务与邮政使用者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有时可以免去私法对邮政服务所规定的税款.
【邮票应用高潮】
在19—20世纪之交,一战前夕,邮票应用达到高峰.由于铁路的迅速发展,邮件成为了最重要的通讯手段.邮票印刷数量达到历史新高.奥地利最主要的5和10赫勒面值邮票在1908年印数达30亿.而且这些邮票只能在奥匈帝国境内奥地利部分,即切斯莱坦尼亚使用.匈牙利自1867年奥匈协议后独立发行自己的邮票.
随着邮票的发展,出现了所谓的“邮票语言”.邮票在信封上的位置,放法有着某些隐含的含义,例如“永远忠于你”.但是之后这门语言又日渐式微.
【邮票成为宣传工具】
第一次大战期间邮票发展成宣传工具.在作战双方国内各自出现其伪邮票,主要是起到丑化对手的作用.而所谓的“间谍伪诈”,就是一方仿制对方邮票,通过中间人以敌方邮递途径传播宣传材料.也因此被人命名为战争邮政伪诈.所以若在战时以私人名义大量购买邮票是很容易引起对方注意的.宣传伪诈则是模仿对方邮票,但是有所更改,以丑化对方(如德意志帝国“Deutsches Reich”被改成无意志帝国“Futsches Reich”).这些手法在二战最甚.例如英美两国曾大量伪造希特勒纪念邮票,将其头像改为希姆莱.德国也将一些英国纪念邮票中乔治五世的头像改为斯大林的头像,并将锤子与镰刀图案画入其中.但在冷战期间也可见.
邮票同样也可以作为间谍工具.二战中,一名德国女间谍通过信封上邮票的邮戳得以了解一支法国炮兵部队的地址与行踪,最后这支炮兵部队被几乎全歼.奥匈帝国曾经以邮票图案作为情报,以此来达到观察南斯拉夫各部队驻地的目的.
不但是敌对双方会将邮票作为宣传工具,就是独裁的国家,如法西斯纳粹德国通过大量印制邮票制造对希特勒的个人崇拜.类似的还有朝鲜的金正日,前苏联的斯大林,罗马尼亚的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但是除此之外,一些对国民有着深远影响的人物也会登上邮票的版面,例如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美国的开国之父乔治·华盛顿、现代中国的国父孙中山、东德的马克思.前苏联曾为其卓越的航天技术大做文章,通过发行相关邮票,向加盟国显示自身的科技实力.
【邮票的今天】
随着当代盖邮戳机的应用与电子邮件的迅速普及,邮票的使用量在不断减少.即便如此,邮票的每年世界使用量还是数以十亿计的.
收藏者是邮票的一大主顾,为了迎合这些用户,邮政当局发行了很多纪念邮票,例如正值世界杯之际发行的世界杯纪念邮票,还有一些仿古制品.一些小国家的邮票已经不再是为了邮政用途,而是向收藏者售卖,作为自身财政一大来源,如梵蒂冈,列支敦士登,圣马力诺,还有一些非常贫困的第三世界国家.
【新式邮票】
自2002年起,德国的用户可以通过软件STAMPIT在互联网上下载打印邮票.自从邮政改革之后,邮政事业的垄断开始瓦解,一些私营企业也可以出版自己的邮票.例如柏林的PIN AG2004年就东德喜剧系列的Abrafaxe发行了邮票.
2003年荷兰和芬兰邮政(后者显示面向企业用户)引入一些可以由用户自己设计的邮票.他们可以将相片,图片或者是Logo导入到模板中付印.奥地利在2003年也提供该服务,最低印数为200,但2005年后则降至100.而美国则只需20张即可.瑞士在9月6日发行了四张印有手机照片的邮票,所有瑞士公民都可提供这些手机照片.
奥地利在1988年引入了全息照片邮票.但该技术花费甚高,所以并未成为主流,这是为了特定场合而制.这种邮票现只有120张左右,而且自成了一种收集方向.
【中国邮票的发展史】
中国第一枚邮票的故事: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烟台和牛庄(营口)等五处设立邮政机构,附属于海关内,上海海关造册处当年即印制以龙为图案的一套3枚邮票发行,邮票图案正中绘一条五爪金龙,衬以云彩水浪,邮票的颜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银两计算:一分银(绿色,寄印刷品邮资)、三分银(红色.寄普通信函邮资).五分银(桔黄色,寄挂号邮资).这是我国首次发行的邮票,集邮界习惯称为“海关大龙“,简称“大龙邮票“.清代邮票多用“龙“做图案,这是因为“龙“体现至高无上的权威,是最高统治者的象,最近,据大龙邮票专家考证,认为大龙邮票图案设计者是个中国人,而不是先前推测的外国人,但设计者姓名及发行的准确时间很难查明,成为中国早期邮票发行史研究中的一个“悬案“.“大龙“邮票为铜质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由于进口纸张不同的缘故,分三次刷发.第一次1878年发行,因用硬性半透明薄纸,称为“薄纸大龙”第二次于1882年发行因排版时每枚邮票之间的距距离稍大,票幅比第一次的纵横各宽出2毫米,称为“阔边大龙“,其中5分银未使用过的新票极少见,25枚的全张新票存世仅一张,是中国早期邮票最著名的孤品;第三次于1883年发行.纸质比前两次都厚一些,通称“厚纸大龙“因打孔机的缘故,打出来的齿孔有光齿和毛齿两种,光齿的又称“厚纸光齿大龙“邮票.
中国在清光绪四年六月(公元 1878年7月)开始发行邮票.第一套邮票共三种,图案是一条五爪大龙,它在清代是皇权的象征,具有国徽的性质.这套邮票通称为“大龙邮票”.1888年,台湾设立文报总局,在其颁布的中,首次出现“邮票”二字.总局印发了两联单式的台湾邮票,用以在传递公文中分清职责和传递时间,官用的称“邮票”,民用的称“商票”,但这里所说的邮票与现在的意义不同.在我国邮政史上,正式使用“邮票”一词从1899年开始的,这时邮政汇总已开办,邮政业务扩大了,“信票”上的“信字已不能包括全部邮政业务;1912年,我国发行的“光复纪念”邮票上,第一次印上了“邮票”字样.1896年决定开办大清邮政.1897年初,清政府决定将海关兼办邮政时期发行的邮票和清代红色印花税票加字改值暂作邮票使用.同年8月,大清邮政首次正式发行成套普通邮票,全套共12种,图案为蟠龙、鲤鱼、飞雁,面值最低为半分,最高为5元.中华民国成立初期,暂将大清邮政1901年第三次发行的无水印蟠龙、鲤鱼、飞雁图邮票加盖“中华民国”字样(全套15种),于1912年3月起陆续发行.同年 11月又发行主图为孙中山像的“中华民国光复纪念”邮票和主图为袁世凯像的“中华民国共和纪念”邮票各一套,每套各有12种.两套邮票面值相同,最低1分,最高5元.1913年5月,发行中华民国第一套普通邮票,图案有三种:面值半分至10分的为帆船图,15~50分的为农民收稻图,1~10元的为北京国子监大成门牌楼(通称“宫门”)图.从1878年开始有中国邮票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共发行邮票400余套,2000多种.1930年,赣西南革命根据地设立了邮政总局,发行“赣西南赤色邮政”邮票,已发现三种,面值为1分、3分、8分,这是现知中国人民革命政权最早发行的邮票.中国人民革命政权发行邮票分三个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发行邮票的单位有175个,发行了2200多种邮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8日发行了第一套邮票,即“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纪念邮票,全套4种.自此至1984年底,共发行各种邮票 502套(包括加盖“中国人民邮政”字样的中华邮政邮票10套),2091种,小型张33张,小本票11本.邮票面值从半分到20元共30余种,其中以4分、8分的发行量最多.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 《会徽、吉祥物福娃》 邮票 (中国国家邮政局限量发行)the 2008 BeiJing 29th Olympic games 《emblem,the mascots-five fuwa》stamps(limited issued by China Stamp State Post Bureau ) 邮票名称:29届奥运会会徽和吉祥物 name :the 29th Olympic games emblem and mascots.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