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疑问译文: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

问题描述:

前赤壁赋疑问
译文: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流逝的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又何尝盈亏.可见,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连一眨眼的功夫也不到;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自己的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送到耳边便听到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穷尽的担忧,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苏轼到底想要说明什么?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下面是百度的翻译,
从事物变易的一面看来,天地间连一眨眼的功夫也不到 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 ( 为什么这么说?)
得这些不会有穷尽的担忧,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 (想要说明什么?)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09-2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讲究词藻华丽,行文多用排比、对偶,即所谓韵文.这本身就是古人的一种追求.并不是我们今天人只要把思想表达明白,至于表达的形式似乎并不注重,越是言简意赅越好.而古人却恰恰相反,甚至有时候很不重视要表达什么,而只追求这种形式(当然,这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为了让你理解我要说的意思,但确实也有这种倾向).
所以才有你的问题.原因就是我们用今天的思维去理解古人.对古人所处的那个时代缺少了解.
有些不明白,苏轼到底想要说明什么?-----苏轼就是感叹人生的短暂,宇宙的浩渺.
再问: 所以苏轼是对客人说的话表示赞同?(因为客人说的话意思就是感叹人生的短暂,宇宙的浩渺) 而不是给客人一个回答解释,并不是向客人说的那样?
再答: 两个人都喝酒了,什么问啊答的!我觉得就是你说的这个意思。客人感叹,他也感叹。这样更富有味道。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单调性最小值
下一页:溶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