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隆中对指的是什么?

问题描述:

诸葛亮的隆中对指的是什么?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09-18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诸葛亮作为1800年封建统治者美化的化身,给现在的人留下太多的虚假.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人,有必要把这个害民者的真实面目看清楚,故撰此文,请各位高手指正.\x0d其一,诸葛亮的出山和《隆中对》的虚假.207年的荆州出名的读书人很多,诸葛亮家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在汉魏这种等级社会,诸葛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隐士,而是早就想出来作人走狗的年青人,这从诸葛家三兄弟分仕三国就可以看出诸葛家的传统了,所以在出山之前诸葛亮的人品本来就不怎么样.后面又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隆中对》,从来被认为是极其高明的战略方针,但是仔细研究之下,就可以发现它具有很大的缺陷.这暂不谈,而且《隆中对》本来就不是诸葛亮作的,为什么呢?请各位想一下,如果诸葛在没出山之前提的出这样的战略构想,为什么在他辅佐刘先主后的二十几年中没有新的战略构想呢,为什么好像二十八岁时的他比以后的他好像更睿智呢,而且从诸葛从政的几十年出将入相来看,他再也从没提出过像《隆中对》那样的战略了,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人在经过实践锻炼后必是日益增长,可诸葛亮的见识反而不如足不出户了,解释只能是《隆中对》必是伪作或诸葛亮抄袭他人的.\x0d其二、诸葛亮出山以后的第一份功劳,其实是过江东,说孙权,联合抗曹.赤壁之战以后,“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其间的借东风、伏华容、收四郡本来就子虚乌有,而且直到这个时候,诸葛亮也主要负责内政和外交工作,根本没有上过一线去打仗.\x0d其三,诸葛亮第一次上阵,是在刘备攻打四川的时候,兵困葭萌,庞统战死,没有办法,才召“(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四川平定,“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仍然是文职人员.说诸葛亮用兵如神,纯系一派胡言,而且刘备十分不信任他.白帝托孤之时,以刘备的枭雄利害,刀斧手必在诸葛亮旁,察觉其有野心必杀,而善于政治斗争的诸葛亮当然心知肚明,故而才会“伏地痛器、汗流夹背”.奸诈的诸葛亮演了人生中最好的一场戏,骗过了一代雄杰刘备,为以后祸国害民打下伏笔.\x0d其四、前人早就论证过,刘备手下有三大集团:原从(原来就跟从)集团,代表人物是关、张、赵、黄、魏(黄忠和魏延都不是降将,顺带澄清一下);荆州集团,代表人物是庞统、诸葛亮、马良;四川集团,代表人物是法正、黄权、刘巴、李严.而刘备最信任原从集团(都是老哥儿们嘛,可以理解),第二是四川集团,对于荆州集团就要差很多——尤其在老兄弟关羽死在荆州以后.后来法正成为刘备手下第一大红人,“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他爱报私怨,有人劝诸葛亮向刘备进言,管管法正,诸葛亮却不敢,回答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当时的地位并不是刘备下面的第一把交椅,起码法正还压在他上面. 到刘备临终时,他心目中比诸葛亮更加重要的臣子,如关羽、张飞、庞统、法正、黄权等,死的死,走的走,他才“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实际上让诸葛亮负责民政,而让李严负责军事.“建兴元年,封(诸葛)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诸葛)亮.”而诸葛亮更处心积虑地终于搞掉了李严,才得以总揽朝政,军政大权一把抓了.史载,李严又名李平,刘备病亡,“(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为辅政大臣,后又屡次升迁,名爵亚于诸葛亮.但是,在刘禅登基以后,李严的官爵虽然上升,却逐渐丧失第一军事首脑的实际地位.先是诸葛亮亲自统兵南征,根本架空他那个军事统帅,继而李严从永安移屯江州,再以抵御曹真南侵之名兵赴汉中,日益接近诸葛亮控制的中枢政权.等到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更干脆夺其兵柄,只让他押运粮草.蜀道难行,粮草往往不能提前到位,连诸葛亮自己也“每患粮草不继,使己志不申”,现在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李严了,李严不出岔子才怪——而且,如果有人正在找你的岔子,想逃可也逃不掉啊! 乍一看,李严(平)确是罪有应得,粮草押不到前线也就算了,干嘛要骗人呢?干嘛要献谗言召诸葛亮回兵呢?但仔细想想,却感觉疑点甚多——李严何如人也?以一蜀中降将而为刘备重用,使为托孤重臣,诸葛亮也说他“部分如流,趋舍罔滞”,不管其人心术如何,起码才能出众,非庸懦颟顸之辈.这样一个人,怎么会耍出如此拙劣的把戏来呢?正当诸葛亮秉政,后主尸位之际,而能不顾自己亲笔书信还攥在别人手里,就两面大编瞎话,这种所谓“阴谋”,白痴也不会相信! 总之,李严的政治生涯结束了,诸葛亮变成了蜀汉第一重臣,往好了比是霍光,往坏了比是吕不韦(其实也算不错,没拿他比曹操、王莽,因为他终究有擅权之势,没有逼宫之实).很显然诸葛亮是一个比李严会玩的阴谋家,后来又重用李严之子李丰,真是有一手.至此诸葛亮的政治手段达到精熟,至于后来贬赵云、杀马谡已是小巫了.他的政治斗争能力一流,是勿庸置疑的.联想到前期搞掉彭永言和孟子度以及长小校尉廖立,就可以知道这是诸葛亮是一惯作风.\x0d其五、诸葛亮之用人,如蒋、费、董等人均是自已的荆州集团,对于益州人的打压自不必说了,这种以集团利益为其基础的用人体制,可以见诸葛亮是多么的无耻,埋没了多少优秀人才.\x0d其六、都说诸葛亮是大政治家,如果这个所谓的“政治”,是指政治斗争的话,我们无话可说,可要说主要指民政的话,恐怕孔明戴不上这顶高帽子.靠拼命搜刮,当了整个蜀汉的家,收到的,是一个烂摊子.经济上,《隆中对》里提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可是被暴发户刘备一入成都,大赏军功,搞到国库空虚,虽然后来根据刘巴的建议,发放大钱,平准物价,可那只能是权益之计,长久实行,反而象饮鸩止渴一般.政治上,蜀法严苛,据说刚一出台,“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后人解释说,是治乱要用重典.可是诸葛亮治理蜀汉十二年,这些政策没有丝毫改变的迹象,经济上搞到只靠向东吴出口蜀锦来维持,他自己也说“益州疲弊”;政治上一味高压,人才雕零,学术萎缩.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必以民为本,稳定压倒一切,诸葛亮劳民伤财,史载四川人民个个“面有菜色”,还凭什么称“管萧亚匹”?管仲发展齐国经济然后再行王道,萧何休养生息,才有文景之治,这才是第一流的政治家.'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像诸葛亮这种宰相,连政客都不配称.\x0d其八、对少数民族政策失败.后主建兴三年春(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据说因为运用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资治通鉴》还说:“终亮之世,夷不复反”.这历来都被作为诸葛亮治政和用兵高明的一大佐证.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要知道,中国古代的史书,虽然大多数作者的治史态度都比较端正,不会瞎加篡改,但是“华夷之别”的封建观念都是很浓厚的.他们根本不把少数民族当人看,觉得中央政权不把他们屠杀干净,就已经很算是善政了.因此,对于诸葛亮征南中,有过多的溢美之词,是可以肯定的. 南中地区,生产力低下,而诸葛亮才平定它,就“军资所出,国以富饶”,究竟有没有搜刮之实呢?而且夷人真的“不复反”吗?《三国志》记载名臣李恢的事迹:“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李)恢身往扑讨,锄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这肯定是有大肆搜刮的就不用说啦,查李恢卒于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而诸葛亮则死于建兴十二年,所以这次叛乱,应该是在诸葛亮生前发生的.还有张嶷的事迹中也提到:“初,越`郡自丞相亮讨高定之后,叟夷数反,杀太守龚禄、焦璜……”以上两证,可以说明,所谓“夷不复反”,完全是虚构的.现在西南地方部分少数民族,还有“孟获七擒七纵诸葛亮,亮不敢再南侵”的传说存在,可见西南夷实际上对孔明的印象是怎样的.\x0d其九,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导制蜀汉的灭亡.从建兴六年到十二年,短短七年间,诸葛亮四次亲统大军北伐.第一次确实出的祁山,因为被张击破街亭,“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当年冬天,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诸葛)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诸葛)亮,(诸葛)亮与战,破之,斩(王)双”.第二年,遣陈式偏师攻武都、阴平,郭淮来拒,“(诸葛)亮自出至建威,(郭)淮退还,遂平二郡”,属于策应进兵,不计在内.建兴八年,魏遣曹真等攻汉中,“(诸葛)亮待之于城固、赤阪,大雨道绝,(曹)真等皆还”,属于防御战,而且接触规模很小,也不能算.建兴九年,诸葛亮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兵,与魏将张交战,射杀”,算是撤退时候最辉煌的胜利了.最后是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出斜谷,与司马懿对峙于渭水南岸,最终病死五丈原.史书上就是这样记载诸葛亮北伐的,他屡屡进兵,不仅未能成功,甚至可以说寸土未得.说诸葛亮是大军事家——完全没有成功的例证,怎么证明他军事能力强?何况仔细分析他的用兵,平庸之处,每每毕见.观诸葛亮用兵,在战略上均只见其正,不见其奇,则无可辩护者,至于演义小说谓诸葛用兵神奇莫测者,乃无根之言耳.”姜维继续走诸葛亮的老路,什么结果,且不说那战场上的累累白骨,自有历史作评.\x0d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中对”.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课时练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