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的由来快 简洁点

问题描述:

巴以冲突的由来
快 简洁点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1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阿以矛盾的由来
围绕着巴勒斯坦问题而发生的中东战争,根源于历史上犹太民族的迁徙和近代以来巴勒斯坦地区的殖民化以及在殖民主义背景下兴起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公元前1025年,犹太民族曾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过希伯来王国.后来,该地区先后被亚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希腊、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占领和统治.在历次历史变动中,犹太民族逐渐离散,流亡世界各地,成为“没有祖国的民族”,而巴勒斯坦地区则成为阿拉伯民族的居住地.19世纪末,散居欧洲的犹太人为争取自身的民族权利开始酝酿、组织犹太复国主义运动,1897年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犹太人代表大会”提出:“犹太复国主义的目标是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由公共法律所保障的家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出兵占领了当时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巴勒斯坦.为了瓜分奥斯曼帝国,在中东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英国决定支持当时正向其求助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宣言,声称“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为达成此目的而尽最大的努力”.这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与英国的殖民主义政策联系起来,成为大国政治的附属物,犹太复国主义表现出民族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双重性.
一战后,奥斯曼帝国解体,巴勒斯坦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在英国殖民政策的鼓励下,欧洲的犹太人开始大批移民巴勒斯坦.1918年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只有5.6万,约占当地人口的7%,到1931年,犹太人已增加到17.4万,占总人口17%.此后,由于逃避纳粹德国的迫害,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的移民达到高潮,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增加到44.6万,占人口比例亦上升到29%.犹太移民的激增加剧了巴勒斯坦地区的民族矛盾,30年代曾爆发多次阿拉伯民族起义.为了维护殖民统治的稳定,英国当局于1939年5月17日发表白皮书,宣布限制犹太移民.在这种情况下,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转变方针,一方面在外交上谋求美国的支持,另一方面在巴勒斯坦展开反英武装斗争,试图通过打击英国,迫使其放弃委任统治,以达到建立独立犹太国家的目标.
二战后,英国失去了对世界事务的支配力,其在中东地区的殖民统治也难以为继.1946年,英国承认位于巴勒斯坦约旦河以东的外约旦独立(注:1949年,外约旦改称约旦王国.),1947年,英国又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解决.1947年4月至11月,联合国召开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特别会议,在美国和苏联主导下,多数国家支持将巴勒斯坦分为犹太和阿拉伯两个独立国家的方案.11月29日,联大正式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第181号决议),决议规定:英国不迟于1948年8月1日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在此后两个月内成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阿拉伯国的面积为1.1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40.7%,犹太国面积为1.585万平方千米(其中含9 500平方千米的内格夫沙漠),占总面积58.7%,耶路撒冷(158平方千米)作为“在特殊国际政权下的独立主体”,由联合国管理.联大决议引起阿拉伯国家的强烈不满,12月,阿拉伯联盟七国在开罗发表声明,宣称阿拉伯人决心为反对联合国分裂巴勒斯坦的决议而战.
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5月14日,英国宣布结束其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当天,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美国和苏联先后予以承认.但是,阿拉伯国家对以色列采取了坚决抵制的态度,并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即对其不宣而战.由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五国联合组成的4万大军挺进巴勒斯坦,向以色列发动进攻,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战争第一阶段,阿拉伯方面凭借数量优势曾占据主动,一度打到特拉维夫附近.这时在美苏要求下,联合国通过停火决议,双方从6月11日起停火四周.利用这一机会,以色列重新集结兵力,并在美国援助下进口大量武器,为反攻作好了准备.而阿方此时却暴露出内部不团结的弱点,各参战国彼此争夺主导地位,无法形成统一的指挥系统,因此在第二阶段的战斗中陷入了被动.7月、10月和12月,以色列连续发动反攻,阿拉伯联军则节节败退.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以色列利用对方的矛盾,从 1949年2月至7月,逐个与交战对手签订停战协定,巩固了自己的胜利成果.经过这次战争,以色列不仅站住了脚,而且夺取了原本划给阿拉伯人的大片土地,使自己控制的地区扩大到约2.07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比例提高到4/5.战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联合国决议规定的阿拉伯国家未能建立,尚留在阿拉伯人手中的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地区分别置于埃及和约旦的控制下.这样,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不仅丧失了自己的大片土地,而且失去了自己的主体性,在此后很长时间内,他们只能依附于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同时,这种局面也使以色列长期处于和周边阿拉伯国家对峙的态势,不断制造出新的危机和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起因于苏伊士运河危机.1952年埃及爆发七月革命,推翻了法鲁克王朝,纳赛尔领导的新政府为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与英法(英法两国拥有运河公司96%的股份,英国还在运河区驻军)展开斗争.经过几年谈判,终于迫使英国在1956年6月将军队全部撤出运河区,但运河的所有权问题尚未解决.当时埃及为修建阿斯旺水坝急需资金,曾向英美等西方国家寻求援助,西方国家因埃及不愿接受附加的政治条件(由西方国家实施财政监督并停止与苏联的军火交易)而于1956年7月宣布撤销曾允诺的援助.此举激怒了埃及,7月26日,纳赛尔在亚历山大港举行的群众大会上宣读了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的法令,表示要用运河的收入来修建阿斯旺水坝.不愿失去运河权益的英法决定对埃及进行武装干涉,这时,以色列也参与其中,积极配合英法打击埃及.10月29日,以色列首先出兵,侵入西奈半岛,随后,英法联军对埃及各大城市进行了空袭,并对运河区实施空降和登陆作战.埃及军队进行了顽强抵抗,为了集中力量保卫运河区,埃军从西奈撤出,重点对付英法联军,挫败了英法占领塞得港和苏伊士城的企图.
运河危机和战争引起世界的关注,各国舆论大多站在埃及一边谴责英法的侵略行径.11月1日,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并于3日通过立即停火和要求英、法、以撤军的决议.这时,苏联和美国对英法也施加了不同程度的压力.处于孤立境地的英法被迫于11月6日宣布接受联合国决议.第二次中东战争以英法的失败而告终,但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却部分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由于联合国决定派遣维和部队进驻西奈半岛,实际增强了以色列的安全感,并保证了亚喀巴湾的通航,避免了埃及对航道的封锁.
第三次中东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后,美国和苏联取代英法成为中东地区的支配势力.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则分别依赖美苏的援助和支持,在美苏的武装下,中东地区的军备水平迅速提高,军事对峙的局面也日趋严重.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宣告成立,该组织以消灭以色列为自己的斗争目标.从1965年起,巴解组织在被占领土上展开了武装斗争.为了将巴勒斯坦人民的抵抗运动扼杀在萌芽状态,也为了防止周边阿拉伯国家的进攻,以色列当局采取了先发制人、用主动进攻和扩张领土的方式谋求安全生存环境的战略.于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以色列于1967年6月5日发动了第三次中东战争.
是日清晨,以色列出动500余架飞机对埃及的机场和导弹基地进行突然袭击,摧毁了埃及空军及其防空力量,夺取了制空权.随后,以色列地面装甲部队分三路向加沙、西奈半岛进攻,并迅速占领了这些地区.与此同时,以色列还分兵向约旦和叙利亚发起进攻,占领了约旦河西岸的阿拉伯地区和戈兰高地.在以军的沉重打击下,阿拉伯国家猝不及防,仅仅6天,即丢失了大片土地,被迫接受停火.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和耶路撒冷东区的全部巴勒斯坦土地,还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获得6.5万平方千米.然而,军事上的胜利并不能确保以色列的安全,也无法消除阿拉伯人的抵抗,相反,这次战争的结果进一步激发了阿拉伯人对以色列的仇恨,中东地区陷入了战争和报复的循环.1967年11月22日,联合国通过第242号决议,要求以色列退出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的阿拉伯领土,同时也要求阿拉伯国家尊重并承认以色列的主权,但在当时的形势下,双方都拒绝这个决议.
第四次中东战争及其影响
为了洗雪战败的耻辱,收复失地,埃及等国在经过数年的准备后,于1973年10月主动发起了第四次中东战争.10月6日战争打响,埃及和叙利亚联军分别向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突袭,并先后突破以军防线,取得战果.初战失利的以色列迅速调整部署,稳定防线,并于10日起转入反攻.以军的反击首先在戈兰高地得手,12日,战线已推回到原停火线叙利亚一侧.然后,以军运用穿插战术,利用埃及军队结合部的空隙,派遣一支装甲分队渡过苏伊士运河,迂回到埃军后侧,构建登陆场,架设浮桥,接应后援部队,在运河西岸开辟了战场,并直接威胁开罗.此举使埃及军队腹背受敌,丧失了主动权,战争形势发生逆转.
10月22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美苏的联合提案,即要求双方立即就地停火的第338号决议.10月24日,阿拉伯方面接受停火,以色列也停止了军事行动,战争结束.这次战争的结果虽然没有达到阿拉伯国家原定的目标,也没有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但是,埃及和叙利亚收复了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的部分领土(根据1974年达成的军队脱离接触协议,以军在西奈半岛撤到运河以东约30千米处,在戈兰高地撤出这次战争中新占部分和上次战争中占领的一部分土地,双方军队间留出缓冲区,由联合国维和部队驻扎),遏制了以色列的扩张态势,在中东地区造成了一种战略均势.同时,这场战争比以往的几次战争更深刻地提供了教训,使双方认识到,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用武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和平也就没有安全,只有相互承认对方的生存权利,才有可能为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找到现实的出路,才能为中东地区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因此,正是从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和以色列关系开始逐步正常化.
1977年11月,埃及总统萨达特访问耶路撒冷,并在以色列议会发表演说,迈出阿以和平交往的第一步.1978年9月,在美国斡旋下,埃及和以色列达成使关系正常化的《戴维营协议》,1979年3月26日,双方签署《和平条约》,1980年2月,两国建立外交关系,随后以色列分阶段从西奈半岛撤出军队.中东地区开始了漫长而曲折的和平进程.
20世纪90年代中东的和平进程
20世纪90年代,随着东西方冷战结束,中东和平进程亦进入新阶段,1991年10月,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了历史上首次阿拉伯各国和以色列共同参加的中东和平会议.1993年9月9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与以色列总理拉宾交换了亲笔签字的信函,正式宣布相互承认.9月13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自治的原则宣言.1994年7月和10月,以色列和约旦先后签署《和平宣言》和《和平条约》.1995年11月4日,主张推进和平进程的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身亡,次年工党下台,和平进程一度停滞.1999年以色列大选,工党获胜组阁,中东和平进程一度出现新转机.
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3年公布之日至5月),以巴双方将实现停火;巴方将打击恐怖活动,并在安全问题上与以色列合作;以方则应撤离2000年9月28日以后占领的巴方领土,冻结定居点的建设,拆除2001年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
第二阶段(2003年5月至2003年底):以色列军队最大程度撤出巴勒斯坦被占领土;巴方出台第一部宪法;建立具有临时边界的巴勒斯坦国;推动国际社会和联合国承认巴勒斯坦国.
第三阶段(2003年底至2005年):对巴以最终地位问题进行谈判,内容包括边界、耶路撒冷地位、难民回归权、犹太人定居点等,最终建立正式的巴勒斯坦国.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第一个解释一下
下一页:例二,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