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小故事

问题描述:

唐朝对外友好往来的小故事
别太长100字到200之间!有趣的!
1个回答 分类:历史 2014-12-0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鉴真
鉴真(688—763),俗姓淳于,扬州人,14岁出家为僧,法号鉴真.他对佛经深有研究,戒律部分尤其精熟.天宝元年(742年),日本学问僧荣睿和普照拜访鉴真,代表日本圣武天皇邀请他去日本传播佛教.鉴真欣然应允,立即造船备粮,准备第二年春动身.由于受到干扰,这次未能成行.鉴真并不灰心.天宝二年(743年)十二月,率弟子、画师、工匠等一百多人,启程东渡.途中船被巨浪打坏,东渡失败.接着第三次、第四次东渡仍未成功.天宝七年(748年)第五次东渡,又遇狂风巨浪,风急波峻,水黑如墨,境况险恶.船随浪涌,忽如上高山,忽似落深谷,船上淡水缺乏,饮海水又腹胀.漂流14天抵海南岛南部.这次东渡,荣睿、普照一直同行.荣睿病逝,鉴真双目失明,先后有36名中日人员在第五次东渡中牺牲.天宝十二年(753年),鉴真以66岁高龄,率二十多人乘一艘回国的日本遣唐使木船第6次东渡,终于到达九州,受到热烈欢迎.鉴真留居都城奈良最著名的东大寺.由他设计和指导,在奈良建筑了唐招提寺,反映了当时唐朝建筑技术的最新成就.他还传播了雕塑艺术干漆法(即夹法,在泥塑上敷麻布,反复涂漆,漆干后去掉泥土,成像,这叫脱活干漆.在木型上涂漆造像,叫木心干漆).他用鼻子嗅辨药物,为日本鉴定了许多草药.他在日本居留10年,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很大贡献.广德元年(763年)逝世后安葬于奈良唐招提寺,相传他的弟子塑造的鉴真干漆坐像一直安放该寺,定为日本国宝,是日本美术史上最早的肖像雕塑.鉴真像的塑造和长期保存,反映了日本人民对中日友好传统的珍视.鉴真被视为日本文化大恩人.1980年,鉴真干漆塑像被日本友人送回他的故乡扬州探亲,又到北京巡展,表现了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不断发展.
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通过中日两国的不断交往,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技术以至生活风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国的深刻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这次改革,在中国长期留学的高向玄理和僧起了很大作用.他们仿照隋唐制度,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还仿隋唐科举制,采取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官;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
公元709年,日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宽度与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8世纪后期,日本又迁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长安建都城.
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文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日本人的生活习尚、节日风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响.
新罗使节和留学生
唐初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百济和新罗与中国都有往来.675年新罗统一朝鲜半岛大部分后,直到唐末,始终和唐朝保持着友好关系.两国互遣使节,不断从陆海两路往来.“受命辞云陛,倾城送使臣”的送出使新罗使节的诗句,表明中国人民对出使新罗的重视.新罗王不断派遣使臣带着珍贵礼物来到长安,唐朝也经常给新罗以名贵答赠.开元年间,一次就曾赠给新罗精美丝织品300段(唐制,凡赐杂彩十段,通常包括丝布二匹,绸二匹,绫二匹,缦四匹).新罗派了大批留学生来长安学习,在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中,以新罗人最多.837年旅唐的新罗学生多至216人.840年学成归国的新罗学生一次就有105人.从821年至唐末,新罗留学生参加唐朝科举考试考取“宾贡”(意为外籍进士)的共58人.崔致远12岁来到唐朝,18岁中进士,29岁返新罗.他用汉文写的《桂苑笔耕》20卷,保存了不少当时中国的史料,至今还是我们研究唐朝历史的宝贵资料.它被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说明在当时它已受到重视.新罗留学生回国时带回许多我国的文化典籍,在吸收传播唐文化上起了很大作用.
崔致远
崔致远(857—?),字孤云、海云.新罗学者和诗人.少年时曾到唐朝留学,并考中进士.回国后,崔致远曾任侍读兼翰林学士,晚年因对朝政不满而隐居.他致力于传播儒家文化,促进了新罗的学术和文学的发展.著有诗文集《桂苑笔耕》20卷,受到中国文学界的重视.
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
唐朝同朝鲜半岛的贸易往来很繁盛,新罗商人来唐贸易的很多,北起登州(今山东蓬莱)、莱州(今山东莱州),南到楚州(今江苏淮安)、扬州,都有他们的足迹.楚州有新罗馆,莱州等地有新罗坊,是新罗人集中侨居的地方.新罗商人给唐朝带来牛、马、苎麻布、纸、折扇、人参等,从唐朝贩回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籍等.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
唐文化对朝鲜的影响
新罗人广泛研究中国的政治、历史、哲学和天文、历法、医学等.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新罗的影响很大.8世纪中期,新罗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改建自己的行政组织,中央设执事省,相当于唐的尚书省,执事省下设三府三部,相当于唐的六部.8世纪晚期,新罗也采用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吏,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内容.新罗都城平壤是仿长安、洛阳建成的,也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675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的历法.新罗医学博士用《本草经》等中国医书教授学生.朝鲜文化对唐朝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的音乐很受我国人民的欢迎,唐太宗设置的十部乐,其中一部就是高丽乐.
玄奘西游
玄奘(600—664),俗姓陈,名祎(huī),洛州缑(gōu)氏人(今河南偃师缑氏镇),13岁出家,法名玄奘.后人称他三藏法师(三藏是对佛教经典的三个部分——佛经、戒律、论述与注解的总称,通晓三藏的僧人被称为三藏法师).唐初,他在四川、长安研究佛教理论,感到佛教宗派众多,佛经译文多误,令人无所适从,决心到天竺学习佛经,研究解决佛教教义的一些疑难问题.贞观元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杂于返西域的客商中,出玉门关独自西行.经过八百里流沙(即玉门关外的莫贺延碛),由天山南路横穿新疆,越过葱岭,通过中亚,于贞观二年(628年)夏末到达天竺西北部.然后沿一条由西向东的路线,参谒访问了恒河流域著名的佛教圣地和许多高僧.贞观五年(631年)末,到达摩揭陀国,来到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该寺住持戒贤是印度的佛学权威,他已90高龄,本已不再讲学,为表示对中国的友好情谊,特收玄奘为弟子,向他讲授最难懂的佛经——《瑜珈论》.玄奘用5年时间精研佛学理论,取得优异成绩,成为那烂陀寺十大法师之一.接着他外出游学,环游印度半岛,一路多次参加佛学辩论会,誉满天竺.贞观十五年(641年),他返回那烂陀寺,主持寺内讲座.一个反对那烂陀派的人写了一篇论文呈给戒日王,声称无人能驳倒其中一字.戒日王把论文转给戒贤,并决定在国都曲女城举行学术大会.玄奘和一千多僧人代表那烂陀寺参加大会.戒日王会见玄奘,问起唐太宗和中国音乐.玄奘介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唐太宗的功业,戒日王极感兴趣,随即遣使至长安通好.贞观十六年(642年)十二月,曲女城的辩论大会开始,天竺18国国王和佛教徒三千多人、婆罗门等教徒两千多人参加大会.玄奘担任大会论主(主讲人),他用梵文写了一篇反驳那个人的论文,作为辩论的主题在会上宣读.同时誊写一份悬挂在会场门口,并依照惯例声明:如有人能据理驳倒一个字,就斩下论主的头以谢罪.可是五天过去了,仍无人前来辩论.大会连续举行18天,大家都为玄奘的精辟议论所折服.大会结束那天,戒日王和18国国王各以厚礼相赠,均被玄奘谢绝.最后,戒日王恳请玄奘骑上一头用精美的华幢(chuáng)装饰的大象,绕场一周,同与会的众教徒见面.
贞观十七年(643年),玄奘谢绝戒日王的一再挽留,决心回国.戒日王及当地人民将他送出几十里路,才洒泪而别.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回到长安.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等出城迎接,长安城成千上万老百姓走出坊门欢迎他.唐太宗在洛阳行宫召见了他,他向太宗介绍了西域及天竺见闻.他随即回长安开始翻译佛经.19年间共译出佛经75部1 335卷.他由于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又精通梵文,所以译文流畅优美,有些专用名词如“印度”、表示时间的词“刹那”就是他确定下来的.这些佛经后来在印度大部分失传,中译本就成了研究古代印度宗教、哲学、文学、科学的重要文献.
玄奘还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的情况,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的方位、道里、疆域、城市、人口、风俗人情、名胜古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是研究这些地区历史的重要材料.现在《大唐西域记》已译成数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
你选一个扩写一下下就ok了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明矾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