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 蒲松龄的翻译第四五段 急

问题描述:

狼 蒲松龄的翻译第四五段 急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31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1)生字
屠(tú) 缀(zhuì) 窘(jiǒng) 眈(dān)
瞑(míng) 薪(xīn) 隧(suì) 苫(shàn)
蔽(bì) 弛(chí) 寐(mèi) 尻(kāo)
黠(xiá) 诈(zhà)
(2)多音字
①中 zhōng 担中
zhòng 中弹
②少 shǎo 少时
shào 年少
③露 lù 露水
lōu 止露尻尾
④几 jǐ 几何
jī 几乎
(3)释词
实词意义
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缀,原意是连结,文中的意思是紧跟.
并驱如故: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顾:看到.
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
奔 倚 :奔过去倚靠.
眈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耽耽,注视的样子.
意 暇 甚:神情很悠闲.
意将隧入:想要钻过去.
假 寐 :原意是不脱衣服小睡,这里是假装睡觉的意思.
变 诈 :作假、欺骗.
虚词用法
①而
连词,表转折.但,可是.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
代词,文中指代柴草堆.例:屠乃奔倚其下.
③以
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例: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介词,在.例:盖以诱敌.
④之
代词.例:又数刀毙之.(代狼)
助词,的.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助词,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词类活用
①恐前后受其敌.(敌:原是名词,现作动词,译为“攻击”.)
②狼不敢前.(前:原是方位名词,现为动词,译为“上前”.)
③一狼洞其中.(洞:原是名词,现作动词,译为“打洞”.)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原是名词,现作副词,译为“从所打隧洞”.)
⑤其一犬坐于前.(犬:原是名词,现作状语,译为“像狗那样”.)
2.会晤作者
蒲松龄(1864-1715),字留仙、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清代文学家.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热衷于功名,十九岁时接连考取县、府、道的第一名,名震一时,但后来屡试不第,直到七十一岁时才做了贡生.他一生穷困潦倒,使其有机会接近劳动人民.《聊斋志异》是他的代表作,共收集了短篇小说四百九十一篇,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聊斋”是他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快乐旅途】
1.句段撷萃
(1)省略句
①顾野有麦场.(谓语“顾”前省略主语“屠”.)
②一狼仍从.(谓语“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指代屠户.)
③一狼洞其中.(省略了介词.“洞其中”即“洞于其中”.)
④一屠;一狼.(数词后省略量词是文言语法的特点之一.)
(2)句段品味
①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品味:狼遇到担有剩骨的屠户,贪心地“缀行甚远”,抢吃骨头时贪得无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头吃完了,仍然跟在屠户的后面“并驱如故”.这些词句充分表明了狼的贪婪与凶恶.
②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品味:狼又是非常狡诈的.当屠户由妥协退让转入防御斗争时,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一狼“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用“假寐”来蒙骗屠户;一狼假装“径去”,暗中从积薪后打洞,“意将隧入以攻其后”.真是狡猾到了极点!
③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品味:屠户的“奔倚”“弛担”“持刀”与狼的“眈眈相向”,描绘出了两者之间的相持阶段,表现了屠户认识提高的过程和狼的不甘罢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品味:这一部分写了两个场面,分别写屠户怎样杀死第一只狼和第二只狼.当屠户自卫防御时,两只狼互相配合,企图用假象来欺骗屠户,达到“攻其后”的目的.但是屠户没有受骗,也抓住恶狼假寐这一有利时机,“暴起”杀了第一只狼.屠户“转视积薪后”,发现第二只狼正在打洞,立即“自后断其股”,又杀死了第二只狼.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让故事在两只狼全被击毙的高潮中结束.这样既写出了狼的狡诈,又暴露了狼的愚蠢.而屠户当机立断的“暴起”,敢于斗争的“刀劈”,表现出他的勇敢机警与果断抉择.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品味: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又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的人面前,终究难逃死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2.课文全解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止,通“只”,只有.〕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半路上,有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缀,这里指紧跟、跟随.〕
〔点评〕本段写屠户遇狼.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这是故事的开端.“晚归”,说明路上行人稀少,正是恶狼出没之时.“止有剩骨”说明担中的“剩骨”不足以饱狼.“途中”点出故事发生的地点,暗示屠户孤立无援.“一屠”遇“两狼”,力量对比悬殊.“缀行甚远”,预示狼的恶意和贪婪.作者一开始就突出了矛盾的尖锐性,创造了紧张的氛围,扣人心弦.从而为下文设置了悬念,并为情节发展提供了线索.
屠惧,投以骨.〔屠户害怕了,就把骨头扔给它们.投以骨,即“投之以骨”,也就是“以骨投之”,把骨头投扔给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从,跟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虽然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赶到了.〕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敌.〔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并,一起.故,旧、原来.〕
〔点评〕本段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惧”说明屠户对狼的本性缺乏认识.“投”“复投”,说明他对狼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并驱如故”说明了狼的贪婪无厌.情节发展到这儿更增添了紧张的气氛,屠户的性命依然危险.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屠户非常窘迫,害怕前面后面受到狼的攻击.窘(jiǒng),无路可走的境地.这里指危急.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顾野有麦场,场主职薪其中,苫蔽成丘.〔他回头看见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禾堆积在麦场当中,并用草苫禾堆覆盖成小山似的.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积薪,堆积的柴草.苫(shàn),盖上.〕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屠户就跑过去,背靠在柴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着刀.乃,于是、就.弛(chí),放松,这里指卸下.〕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眈眈(dān dān),注视的样子.〕
〔点评〕本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大窘”“恐”写出了屠户的紧张急迫,在走投无路的形势下,只好采取御故措施.“顾”“奔倚”“驰担持刀”一系列的动作,写出屠户的当机立断,迅速占领有利地势,说明屠户已经认识到狼的凶残的本性,做好与狼搏斗的准备.“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屠户和狼之间的冲突已到了剑拔弩张的时刻,情节更加扣人心弦.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在屠户面前.少(shǎo)时,一会儿.犬,像狗似的.〕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久,很久;之,没有实在意义.瞑(míng),闭眼.暇(xiá),空闲.〕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砍几刀杀死了狼.暴,突然.毙,杀死.〕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屠户正想走开,转身看看柴草堆后面,发现一只狼正在柴草堆中打洞,打算钻洞进去,以便从背后攻击屠户.洞,打洞.其,指柴堆.隧,从隧道的意思.〕身已半入,止露尻尾.〔狼的身体已经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尻(kāo),屁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屠户人后面砍断它的大腿,也杀死了它.股,大腿.〕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屠户于是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骗对手.寐(mèi),睡觉.盖,原来.〕
〔点评〕本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一狼径去”,另有图谋;“犬坐于前”,牵制屠户,更见出狼的狡诈.“目似瞑,意暇甚”,演得逼真,气氛似有所缓和.“暴起”“刀劈”“毙之”,屠户不为假象迷惑,抓住时机,当机立思敢于斗争,取得了一半的胜利.到这儿并未让人松口气.“转视积薪后”说明屠户已深刻认识到狼的本性,变得警觉.“一狼洞其中”终将狼的本性暴露无遗,再点狼的狡诈阴险,“乃悟”说明斗争使屠户对狼的奸诈有了深刻认识.
到此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交待了故事的全过程.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够狡猾了,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有多少呢?只是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黠(xiá),狡猾.顷刻,一会儿.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止,只.〕
〔点评〕这是作用发表的评论,画龙点睛,揭示故事的主题.尽管狼很狡猾,但是与人斗智,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3.主题寻访
本文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写一个屠户归途遇狼,起初畏惧退让,后来奋起搏斗,终于击毙两狼的故事,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揭示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并告诉我们,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4.结构览胜
情 节 屠户(一) 狼(两) 顺序线索
遇狼(开端)(第1段) 晚归(危险) 缀行(凶狠) 按事物发展为顺序线索
惧狼(发展)(第2段) 惧、投骨、复投(迁就 ) 止,从,至,并驱如故(贪婪)

御狼、杀狼
(高潮、结局)
(3、4段) 窘、恐、顾(慌张)
奔、倚(招架)
驰、持(防卫)
一狼:去,犬,假寐
一狼:洞,隧,攻后(狡猾)

议狼(第5段) 狼黠——两毙——增笑(总结、评赞)
5.特色探幽
(1)情节紧张曲折,波澜层迭,引人入胜.按“遇狼—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记叙,一开始就造成了强烈的悬念,扣人心弦:一人遇两狼,天晚力薄.
杀狼部分是故事的高潮,行动果断有力.“转视”使“狼”的阴谋破产,屠户取得彻底胜利.
(2)语言简练、传神,富有表现力.
这从前边句段品味用可以真切体会到.

【放眼四望】
《聊斋志异》中《狼三则》其余两则
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狼)少却;及走,(狼)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肉者,不如悬诸树而(明)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拂晓)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疑虑徘徊)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价值)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之,是可笑也.
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流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读后思考:《狼三则(其一)》是说狼被屠良像钓鱼一样钩了起来;《狼三则(其三)》则说猎人像杀猪时吹猪一样把狼活活胀死.从这两则故事中,你又得到了什么启事呢?
【收获盘点】
一、基础知识
1.《聊斋志异》是一部 ,作者是___ 朝的_____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缀( )行甚远 ②屠大窘( ) ③眈眈( )相向
④目似瞑( ) ⑤狼亦黠( )矣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一狼径去
③意暇甚
④恐前后受其敌 ⑤屠自后断其股
4.用“/”标示下列句中的语言的语音停顿.
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①场 主 积 薪 其 中
②其 一 犬 坐 于 前
二、阅读理解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其一犬坐于前. ( ) ②屠暴起. ( )
③一狼洞其中.( ) ④屠自后断其股.( )
6.比较古今词义:
①一狼径去.古义: 今义: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 今义:
7.文章最后一段文字从表达上看与前面有什么不同?它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8.找出文中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地形、保卫自己的五个动词.

9.请你谈谈对本文的寓义的理解.

三、写作能力
本文语简神厚,仅二百余字,却有叙有议地讲述了一个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你能把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进去,使故事情节 更丰满吗?试试看!动笔写下来再讲给别人听.

【参考答案】
一、1.文言文短篇小说集 清 蒲松龄
2.①zhuì ②jiǒng ③dāng ④míng ⑤xiá
3.①一起;旧、原来 ②离开 ③空闲、修闲 ④胁迫、攻击 ⑤大腿
4.①场主/积薪/其中 ②其一/犬坐/于前
二、5.①像狗一样 ②突然 ③打洞 ④大腿
6.①离开 到……地方 ②有多少 指一门学科.
7.议论,收束全文.
8.“顾”“奔”“倚”“弛”“持”
9.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三、略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蒲松龄的父亲蒲盘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旋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贴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远游.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在清初,象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唯在科举.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衷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与韩刺史樾依书》).他把满腔愤气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此书创作从他年轻时就开始了,康熙十八年(1679)作《聊斋自志》,可知那时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已初具规模,一直到暮年方才成书,“集腑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自志》)这部小说集熔铸着蒲松龄一生的心血.蒲松龄的创作,还有通俗俚曲14种,计有《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翻魇殃》、《寒森曲》、《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快曲》、《丑俊巴》、《禳妒咒》、《增补幸云曲》等.这些俚曲用了山东淄川地区的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它们从不同角度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间的不平,在人生态度和创作思想上与《聊斋志异》是相通的.蒲松龄的著作,小说和俚曲之外,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和关于农业、医药的通俗读物《农桑经》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