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础厚重的高中作文

问题描述:

文化基础厚重的高中作文
1个回答 分类:综合 2014-10-26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文化”作文,你是否浪漫依然

近年来,一支以古典的方阵,熟悉的名人,新编故事或故事新编为特点的作文异军突起,高分频出,并被美称为“文化作文”,似乎与时下流行的“文化散文”颇有些渊源.
且看一些知名之作.2002年湖北考生《昭君的选择》、《陶渊明的烦恼》;2003年湖北省高考满分作文《孙悟空下岗记》、《宝钗鸣冤》,河南优秀高考作文《李白的泪水》;2004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苏轼的赤壁》;2004年重庆市高考六篇满分作文,除《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外,其余五篇均为文化作文;2005年四川省五篇高考满分作文均为文化作文……
仔细推敲,不难发现,这里面更多的作文是造出来的.800字的作文,搞成几个段落,每个段落拿一个古人来说事,引上几句名言,用上几句华丽词藻,发几句感慨,搞上一些排比句,便大功告成,真是从此不怕考作文!且不说这中间多少张冠李戴、“关公战秦琼”式的笑话,单就这种作文从少数省份蔓延到全国,从高考蔓延到中考的趋势看,从其对日常作文教学的影响和中学生精神成长的扭曲来看,实在到了令人忍无可忍的地步了.
这些所谓的“文化作文”完全可以平地起高楼.例如,一篇名为《独上高楼》的满分作文文章是这样写李白的: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笔者注:余光中诗句).
你看,文中有几个字是学生自己的?这简直成了另类的古诗文识记.
那么,这类作文会不会因为材料用尽而自然消亡呢?不会的,写完了王昭君,还有李清照、杨贵妃、刘兰芝,实在不行就写潘金莲;写完了屈原、司马迁,还有苏轼、苏武,实在不行还可以骂秦桧;写完了秦汉写盛唐,写完了宋元写明清,实在不行就写现当代.再不行,还可以冲出国门,寻找世界名人.
我想:造成文化作文这种怪胎的原因,首先是高分的yh,几年来铺天盖地的高考满分作文很多都是这种类型,难怪考生趋之若鹜;不可推卸的是,我们一些教师也在其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某“高考满分作文速成班”的老师可厉害了,他们能把满分作文《苏轼的赤壁》整成《屈原的汨罗江》、《项王的垓下》、《文天祥的零丁洋》……把《永远的苏武》变成《永远的谭嗣同》《永远的秋瑾》……几个月的训练下来,学生成竹在胸,随便什么题目,他们都能应付自如.北京某特级教师在回答记者关于考生如何准备2006年高考作文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有一个学生去年参加高考,他特别喜欢柳宗元,读了很多柳的诗歌,大概父母在晚餐的时候也和他聊柳宗元.这个孩子高二时候作文就尽量写柳宗元,高考这篇作文他根本不用思考,任何话题都写柳宗元,一定会写好,他去年高考作文是满分.”
更有趣的是,他们也能解决写作中的撞车问题.老师早就分工好了:我专攻谭嗣同,他专攻康有为,她专攻刘姥姥(没用过的古人越来越少了).好事者还提供部分可能撞车名单,可谓殚精竭虑.
这还是作文吗?这还是新课标下的语文作文教学吗?
不过,类似的文章看多了,也是会产生视觉疲劳的,这种作文已让阅卷老师生厌.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说:“2006年的高考作文中,项羽、司马迁、王昭君、岳飞、文天祥等等,不断登场亮相,几乎是一种画面,一种腔调,令人疲倦.”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于是想到了棒杀这类文章.不过学生们也是很可怜的!学生们也知道文章的生命在于真实,文章应来源于生活.可是现在学生的生活又如何?每天起早贪黑,暑假和寒假变成了月假和年假,月假和年假作业多得还不如不放假……现实生活的材料匮乏,老师也只能帮着他们闭门造车,于是掏老祖宗的兜成了最好的选择.
看来,这不只是一个作文写作的问题了,打住!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奇偶性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