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vzcvc

问题描述:

zvzcvc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24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请问中"之"的用法
  1\下面句子中"之"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忘路之远近
  B 渔人甚异之
  C 具答之
  D 处处志之
  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落英缤纷"写的是秋天的景象
  B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指的是桃源人的衣着与外人相同,由此可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是桃源中人的遮掩之词.
  C "皆叹惋"说明桃源中人是因为不知渔人叙述的朝代更替而叹惋.
  D 文章最后如果写明"遂迷"的详细原因,文章就会显得真实可信了.
  选择之后请说明原因,
  2008-04-29 20:22 补充问题
  1\下面句子中"之"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忘路之远近 (助词:的)
  B 渔人甚异之 (代词:见到的桃花源的景象)
  C 具答之 (代词:渔人来自何方)
  D 处处志之 (代词:路途)
  答案
  1C 错.之:他们,代指桃花源人.
  A,之:的,结构助词,这是对的.(至于“用于主谓之间,无实在意义“是不准确的,因为“路之远近”是指路程的远近,不是主谓短语).
  B正确.
  D对.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就这里的“之”字,目前有争议,说“路途”在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是说得过去的.
  2
  C对.
  A“落英缤纷”写的是桃花美景,可见写的是春天.
  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是托词.
  D整篇文章景与事都是虚构的,表达一种理想,不真实可信.
  1、渔人离开时“处处志之”再去找却找不到了,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文章的最后为什么又提到南阳刘子骥“归往”而未果?
  3、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这样的环境下,作者虚构出了一个“世外桃源”,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他的社会理想?
  答案
  1、渔人离开时“处处志之”再去找却找不到了,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这样告诉我们其实桃花源是作者虚构出来的(绝对正确,我老师
  说的!)
  2、文章的最后为什么又提到南阳刘子骥“归往”而未果?
  答:因为刘子骥确有其人,所以又给文章添加了真实性.
  结合1和2两个问题可以看出作者的这篇文章可谓是虚实结合,妙哉妙哉!(老师说的!)
  3、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这样的环境下,作者虚构出了一个“世外桃源”,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他的社会理想?
  答:我想他以及当时的劳动人名理想中的社会定是和桃花源一样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之分,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铜,及其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