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几个文言虚词请分别列出“所,而,为,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并举例,请指出它们分别是动词,副词等

问题描述:

关于几个文言虚词
请分别列出“所,而,为,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并举例,
请指出它们分别是动词,副词等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2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在)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对)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今是溪见辱于愚.(《愚溪诗序》)
  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勾践灭吴》,在这里.)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例如: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谏太宗十思疏》,动词,成为.)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一、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介词,替.)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毅深为之戚.(《柳毅传》介词,表目的.)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虎丘记》,因为.)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柳毅传》)
  二、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所
  一、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前所谴责,因而获免.(《柳毅传》所字结构.)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兰亭集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虎丘记》,凭借……方法.)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