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解释臻于至真是什么意思?

问题描述:

词语解释臻于至真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1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臻于至善”最早源自词语“止于至善”,而“止于至善”语出《四书·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意思是:真正的道理就是正己律己的为人之道,必须以“明德”自律,使自己成为“明德”之人,培养仁爱之德,通过不懈努力,达到尽善尽美而后才能停止,并且要保持完美的境界,也就是说不达到十分完美境界决不停止努力.
朱熹说“止于至善”是“尽乎天理之极,无一毫人欲之私”.朱熹《四书集注》解释“至善”为“事理当然之极”.既称“当然之极”,那就是显然还有许多并非“当然”,或者未臻于“极”之处.个人、企业的进步和完善必然要经过许多层次,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王阳明《大学问》则说“至善” 是吾心之“良知”,他说:“至善者,明德、亲民之极则也.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也.至善之发见,是而为是,非而为非,轻重厚薄,随感随应,变动不居,而亦莫不自有天然之中,是乃民彝物则之极,而不容少有议拟增损于其间也.”
那么“止于至善”接下来的关键在如何“止”了:佛家叫人善护念,脱离世间苦厄,参得万物本真,感受洁净精微,入禅定;道家教人坐忘,于无智无觉中反璞归真,在世俗中构建心灵的虚拟桃源,觅得逍遥和超脱;儒家则让人重建本性之真,入尘世担当义理之重任,不以利欲为念,道盛而德善,于内心达到至善之境,通过内圣外王的修炼最终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的系列宏伟目标.
在现代的学院和企业中,用“止于至善”做为组织文化的非常多,比如: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上海社会科学院校训:沉谋潜运,止于至善;河南师范大学校训:厚德博学,止于至善;四川师大校训:励志笃行,止于至善.西安杨森的企业文化:止于至善.
而“臻于至善”的“臻”意味着“不断趋向、不断接近”,中医泰斗孔伯华致毛泽东主席信中较早的用到了“臻于至善”一词,表示作学问至善至美、严谨深邃,原文片断如下:“今欣逢毛主席洞察其旨,使祖国医学这一备受摧残、苟延残喘之数千年中华民族最丰富的文化遗产,得到发扬,幸何如之!愿尽绵薄,努力发掘,以期臻于至善,使对全人类之健康,庇渥是依”.
“臻于至善”,英文可以翻译为continuous improvement.可以理解为精益求精,日新又新.唯有持续改善产品、服务、管理品质,才能拉开与竞争对手的距离,进而取得优势的领导地位,以奠定企业永续经营的基础,而免除被淘汰的命运.应该说“臻于至善”要比“止于至善”的境界更高,“臻于至善”对企业而言,就是指企业要不断开拓进取与自我超越.最完美的状态犹如终极真理,不可企及.企业的追求也没有终点,要不断的追求“卓越”.企业的领导者和成员也要以永不自满、创新超越的进取心态和对服务的精益求精、对“至善”境界不倦追求,这个追求是一个无限接近的连续过程,是对极限的永续追求.
那么如何做到“臻于至善”呢?对个人而言就是要不浪费青春、不空过时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非广取博采,无以融通万物;非精思冥求,无以统贯旁通;非诚正谦和、自强不息,无以到达至仁至善至美之境.对工作而言,开展任何工作都要遵循“工作六步法”,首先分析问题的现状,找出问题所在,明确解决问题的原则,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明确预计达到的目标,最后总结回顾,以便于持续改进.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实现企业从优秀向卓越乃至“至善”的不断跨越.
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合一”,企业的“形”包括一切外在的东西,包括企业制度、流程、策略、组织结构、责权体系、领导风格、产品等,而“神”则是指愿景、价值观、使命、精神、经营理念等这些指导企业发展的思想.“形神不合”的企业文化会得“精神分裂症”,因为员工不知道究竟应该遵循什么.
企业文化的最高阶段,是“省悟”的阶段,这个时期,企业追求“天人合一”思想,企业要考虑如何顺应天道,包括经济规律、伦理道德、人文观念等,要把人的需求与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企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惠普之道、索尼的先驱精神就是明证.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