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尼采的哲学书有那些?

问题描述:

关于尼采的哲学书有那些?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1-0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语: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在开始研究哲学前,尼采是一名文字学家.24岁时尼采成为了巴塞尔大学的古典哲学教授,但在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而辞职,之后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著作
[编辑] 《悲剧的诞生》
主条目:悲剧的诞生
尼采在187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悲剧的诞生:源于音乐的灵魂》(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aus dem Geiste der Musik),在1886年则改以《悲剧的诞生:希腊文化和悲观主义》(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Oder: Griechentum und Pessimismus)为名重新出版.第二版包含了一篇序言—“自我批判的尝试”,之中尼采对他的这本早期作品做了一些评论和检讨.
与启蒙时期传统中认为古希腊文明属于高贵、单纯、优雅、而宏伟[10]的看法不同的是,尼采将古希腊文明描述为两种独特派系的不断斗争—阿波罗派与狄俄倪索斯派.阿波罗在尼采来看属于principium individuationis(原则上的个人主义),带着其优雅、冷静、以及对于外表美观的重视,人得以立刻将其自身与朴实的自然界区隔开来.而狄俄倪索斯则代表了酒醉、非理性、以及无人性,尼采在这里也显示了他受到叔本华提出的非理性成分主导人类创造力的概念所影响.尼采描述了在苏格拉底之后阿波罗派如何支配了西方文明的思想,并且提出德国浪漫主义(尤其以理察·瓦格纳为代表)作为复兴戴奥尼索斯派的可能方式,以挽救欧洲的文化.
《悲剧的诞生》刚发表时受到了古典文字学家Wilamowitz-Moellendorff等人的激烈批评.到了1886年尼采也对这本书抱持保留态度,将其称为“一本难以忍受的书…写的很糟糕、沉闷、让人难堪、疯狂.”
[编辑] 《不合时宜的考察》
在1873年开始撰写、并于1876年完成的《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收集了四篇(原先计划13篇)讨论当时欧洲情况的论文,尤其是有关德国的文化.另外还有第五篇原标题为《我们文字学家》的论文要到尼采死后才被出版[11].
《大卫·斯特劳斯:自白者和作家》,1873年,攻击神学家大卫·斯特劳斯(David Strauss)所著的《旧与新信仰:自白文》(1871),尼采以此作为当时德国社会思想的代表之一.他指出斯特劳斯的“新信仰”—依据历史发展而设计出的一套普世制度,批评那是根基于对历史的误解之上成立的一套腐败文化.尼采不但攻击这本书,还攻击斯特劳斯本人是庸俗的假文化代表.
《历史对生命的利与弊》,1874年,突破“知识本身就是目的”的传统看法,尼采提出另一套解读历史的方式,主张活着的人类生命才是主要的关注目标,并描述这种概念可以如何改善一个社会的健康.尼采也提出了一套对于古典人文主义原则的批评.尼采在批评历史主义(认为人类是透过历史而被创造的)的同时,也批评了认为人可以用客观概念了解人类本身的主张,因为人之所以活在世上纯粹就是因为被其主观性所驱动.
《教育家叔本华》,1874年,讨论以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复苏德国文化的可能性.尼采特别指出了叔本华思想中带有的个人主义、正直、坚定以及快乐等人格,尽管叔本华也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
《理察·瓦格纳在拜鲁特》,1876年,研究了理察·瓦格纳的心理状况,原先得出了较为负面的结论,而没有反映出当时他与瓦格纳之间的深厚友情,也因此尼采最初没有将其发表,并在后来将其修改成较为正面的评价.尽管如此,这篇论文预见了尼采与瓦格纳两人在未来的冲突和分裂.
[编辑] 《人性,太人性的》
《人性,太人性的》一书的第一部分最初于1878年出版,尼采在1879年出版了增补的第二部分《各种看法和原则》,1880年出版了第三部分《流浪者及其阴影》.三个部分一起在1886年以《人性,太人性的:自由灵魂之书》(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 Ein Buch für freie Geister)为名出版.这本书代表了尼采创作生涯中的“中期作品”的开端,抛弃了德国浪漫主义和瓦格纳的影响,开始显现出完全的实证主义的倾向.这个时期的写作风格在于很少提出一套建设性的哲学体系,这些作品都是以数百条格言边汇而成,有时只有一句话,有时则长达一页或两页之多.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揭发出许多错误的假设,而不是对这些假设提出解释,虽然尼采也在许多论点中使用了一些他的思想:他使用实证主义以及权力意志的概念作为解释问题的手段,虽然权力意志的概念在这时还没有发展成熟.
[编辑] 《朝霞》
在《朝霞:道德偏见之反思》(Morgenröte. Gedanken über die moralischen Vorurteile,1881年)一书中尼采减少了快乐主义在驱动人类行为上的重要性,并且改强调“对权力的感觉”所扮演的角色.他的相对主义观点既是道德上的也是文化上的,而他对于基督教的批评至此也发展成熟.尼采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格言都相当清楚、冷静、并且都带有一致的风格,尼采的这本书似乎是要呈现给读者一种独特的体验,而不是试图说服读者接受任何的观点.在后来几本书里尼采会继续将之中许多的概念发展成熟.
[编辑] 《快乐的科学》
主条目:快乐的科学
《快乐的科学》(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1882年)是尼采中期作品里最庞大而又最完整的一本书,尼采继续使用格言的风格写作,这本书也包含了大量的诗词,多过其他所有的作品.这本书的主题是颂扬生命的快乐,并且将美学的乐趣以一种轻松的哲学风格带入生命中(这本书的书名是源于法国普罗旺斯的方言—代表着诗词的艺术).尼采提出了永恒轮回的理论作为例子,纯粹以一个人的生命来考量一个人应该要采取怎样的行动.这与基督教传统主张的死后生命—亦即人可以牺牲当前的快乐以换取未来的奖励不同.不过,《快乐的科学》最为人所知的是尼采提出了“上帝已死”这个说法,这代表了尼采试图以自然主义与美学取代宗教传统的概念之一.
[编辑]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主条目: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在1883-1885年间完成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本写给所有人及不写给任何人的书》(Also Sprach Zarathustra, Ein Buch für Alle und Keinen)象征了尼采中期作品的终结和晚期作品的开端,这本书成为尼采最知名也最重要的一本著作[12].书中使用的写作格式相当独特,尼采使用了一种哲学小说风格的写作方式,类似于新约圣经以及柏拉图对话录的风格,同时也相当类似于前苏格拉底哲学作品里的语调,经常以自然现象作为修辞和讲述故事的手段.尼采也经常提及西方文学及哲学的各种传统,解释并讨论这些传统的问题.透过查拉图斯特拉(琐罗亚斯德教的创教先知)的角色作为媒介,由他四处进行哲学的演讲,描述他的旅程、以及各种听众对于其哲学的反应.这些听众的反应(就如同其他的教育小说一般)就可以视为是对于查拉图斯特拉(以及乃至尼采本人的)哲学的评论.这些特色加上书中本身论点的模糊性和矛盾本质,最终使这本书获得了阅读大众的青睐,但也使得这本书相当难以被学界分析(或许这就是尼采原先的意图),《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本书也因此在哲学界一直不受学者的重视(尤其是英语国家的分析哲学传统),要直到20世纪的后半期人们才对这本书以及尼采混合小说和哲学的独特写作风格产生广泛兴趣[13].尼采在这本书中正式提出了永恒轮回的理论,并且第一次使用了“超人”(Übermensch)这个词,尼采在之后所有的作品里都使用了超人这个理论.
[编辑] 《善恶的彼岸》
主条目:善恶的彼岸
在尼采的“晚期作品”中,1886年出版的《善恶的彼岸:未来哲学的序曲》(Jenseits von Gut und Böse. Vorspiel einer Philosophie der Zukunft)最接近于他的中期作品的风格.在这本书里尼采定义了真正的哲学应该具备的条件:想像力、自我主张、危险、创意、以及“价值的创造”—其他的他都认为是附带的条件.从这里出发尼采质疑了一些哲学传统上的重要假设,例如许多哲学流派常使用的“自我意识”、“知识”、“真理”、以及“自由意志”等概念.尼采批评这些传统概念是没有足够证据的,他改提出力量意志(the will to power)来解释人类的行为,尼采在书中提出了他对“生命的观点”,并且认为那是“超越善与恶的”,否定了人类世上存在着一套普世的道德.在知名的主人-奴隶道德说里尼采重新评价了称霸西方哲学已久的人文主义传统,他主张即使是对于弱者施加支配、占有、或伤害,这也不见得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指摘的.尼采在这本书里贯彻了道德相对主义以及观点主义的论点.
[编辑] 《道德谱系学》
主条目:道德谱系学
由三篇专文构成、在1887年出版的《道德谱系学》(Zur Genealogie der Moral)一书是尼采在进入混乱的1888年前的最后一本著作.每篇专文都专注于讨论道德概念的发展以及传统,尼采试着证明当代道德观的最初起源根本没有半点道德根据,残酷的权力斗争才是形塑道德的主要角色.与其他作品相较,这本书在写作形式和语调上都较为倾向哲学论述的风格,也因此这本书成为哲学界对于尼采思想分析的主要来源.
在第一篇专文中尼采将基督教的道德观追溯至那个被他称为“奴隶借由道德造反”的时期,他描述了位居社会底层的成员对于那些强大、富有而高贵的上层成员的“怨恨”.贵族成员们是以“好/坏”作为价值的区分标准,认为他们在社会中所占的优势证明了他们自身的优越,并且藐视那些底层的成员.而奴隶们则发现他们无法面对自己被强者征服的事实,于是构思出了一套“想像的复仇”,将那些强者描述为“恶”、并将他们自身描述为“善”,也因此建构出了基督教的道德观,透过这套道德观,无能而软弱的成员才有资格住在地球上.在第二篇专文中尼采则描述了在这套道德观浮现前的社会的景象(他将之称为“传统的道德”),在那之前以暴力伤害人的权利来自于一个人的能力,就如同动物也有记忆和进行承诺的能力一般,违背承诺者会遭致的惩罚就是被施加暴力伤害.也因此,依据尼采的说法,施加惩罚的传统并不是来自于任何道德目标或理论.“坏的结果”也是在道德观浮现前的社会就已存在的概念.若是人不再有自由四处游荡和进行劫掠,他所带有的暴力的动物本性便会转而发泄至自己身上.在第三篇专文里尼采则讨论到了基督教道德观里所呈现的“完美的禁欲者”的概念,尼采主张埋藏在这个禁欲概念之后的只不过是一连串可笑而又没有根据的迷信,即使在现代社会,这些迷信仍然企图以新的、“秘密的”形式腐败人类.
[编辑] 《瓦格纳事件》
主条目:瓦格纳事件
《瓦格纳事件:一个音乐家的问题》是尼采在1888年出版的第一本书,1888年是尼采创作的高峰期、但也是他发疯前最后一年了.在这本书里尼采规模空前而毫无节制的攻击理查·瓦格纳,他承认瓦格纳的作品是极为杰出的音乐成就,但他批评那只不过是文化衰退和虚无主义的产物,也因此只是象征了软弱无能.这本书显示了尼采也是一个相当犀利的音乐评论家,并且也替他后来在对艺术本质、及艺术在人类未来扮演的角色的思考上奠定了基础.
[编辑] 《偶像的黄昏》
主条目:偶像的黄昏
同在1888年出版的《偶像的黄昏:如何以一支铁槌进行哲学思考》(Götzen-Dämmerung, oder Wie man mit dem Hammer philosophiert)是极具争议性的一本书,书名是取自瓦格纳的同名歌剧尼贝龙根的指环中第四部“诸神的黄昏”(Die Götterdämmerung).在这本篇幅不多的书里,尼采重新提出并且总结了对于许多主要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以及其他基督教哲学家)的批评.他在“苏格拉底的问题”这个章节里指出没有人可以计算生命的价值为何,任何试图计算人命价值的人都只是证明了自己具有否定生命或是肯定生命的倾向.他认为在苏格拉底之后的哲学发展都是“堕落的”,因为那些哲学家们企图以辩证法作为自我辩护的工具,而传统思想的权威则被毁灭了.他也批评当时的德国文化相当单纯而幼稚,并且批评了许多主要的法国、英国、以及意大利文化代表人物.与这些堕落文化的代表相对照的另一方,则是尼采所提出的凯萨、拿破仑、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修昔底德、以及古希腊时期的诡辩家们,尼采认为后者比起前者要来的健康而强壮多了.这本书的最后告诉读者们尼采正在进行一项重新评价所有人类价值观的重要计划,并且提及古罗马的文明成就在尼采来看要比古希腊高得多了.
[编辑] 《反基督》
主条目:反基督 (书籍)
《反基督:对基督教的诅咒》(Der Antichrist. Fluch auf das Christentum)是尼采最知名而又最具争议的著作之一,尼采在这本书中对基督教的道德观发起了论战式的批判攻势,后来世人将尼采视为是反基督教的狂热者的形象主要也是源自于这本书.在这本书里尼采集结了他在之前的作品里对于基督教的各种批评,但改以一种讽刺的写作风格表达他对于基督教伦理中奴隶道德腐败了高尚的古罗马道德的恶心和痛恨.他举出基督教中的一些成分—例如福音书、保罗、殉教者、神父、以及十字军,认为那些都属于奴隶道德中的怨恨,认为基督教企图鼓吹软弱和不健康以牺牲掉那些更强壮的道德.在这样极端的批判风格中尼采也不忘批评耶稣基督以及其他许多重要的基督教象征,这本书也因此抛弃了他其他作品中相对而言较为中立(虽然仍都很激动)的分析风格,转而采取全然事实的论战风格批判.尼采并且提出一套“反基督”的道德以改造未来:重新评价所有的价值观.
[编辑] 《瞧!这个人》
主条目:瞧!这个人
尼采在1888年出版的《瞧!这个人》(Ecce Homo)是一本风格极为独特的自传,有些章节的名称甚至是“为什么我这么有智慧”、“为什么我这么聪明”、“为什么我写出这么好的书”.自传中记述的主要是尼采哲学思想的发展经历,而不是尼采个人的生平.书中凸显了尼采在研究各种哲学传统上的计划,但较少提起他对于哲学与文学之分裂的理论,以及哲学与个人特质、身体和心灵之间的冲突.尼采试着将许多他的哲学思想与他的身体外貌相连结,他偶而还会刻意以极为谦虚的评论描述自己,甚至呈现出半开玩笑或自我奉承的笔风(这同时也是讽刺苏格拉底的谦虚).在描述完自己后,尼采宣称世上所有的美德都已经呈现在他身上了(包括了父亲的早逝以及奇差无比的视力—用以证明他的逆来顺受),他也短暂的评论了他所有的作品.最后一个章节则名为“为什么我是一个宿命”,尼采在书的结尾告诉读者,“永恒轮回”以及“对所有价值观的重新评价”是他哲学研究的中心.
[编辑] 《尼采反对瓦格纳》
1888年底出版的《尼采反对瓦格纳:来自一个心理学家的档案》(Nietzsche contra Wagner, Aktenstücke eines Psychologen)收录了一系列尼采在1878至1887年间撰写的有关瓦格纳及其音乐的评论.这些文件说明了尼采与瓦格纳之间在美学上的差异,并且记述了瓦格纳的音乐如何逐渐的遭到基督教、亚利安人种至上主义、以及反犹太主义的腐化.
[编辑] 未出版的笔记
主条目:权力意志 (书籍)
长年下来,尼采写下了大量的文稿和笔记,尤其是记述了他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在尼采死后,尼采的妹妹伊丽莎白成为这些档案的合法继承人,她将这些文稿边汇后以《权力意志》为名出版.
后来的研究发现伊丽莎白对这本书动了许多手脚,包括极为选择性的挑选文稿、擅改段落的排序,因此当前主流的学界认为由伊丽莎白边汇的这本书属于修正主义的窜改版本,只不过是她以哥哥的作品为媒介夹带自己的政治观点罢了,尼采在世时一直极为厌恶自己的文稿遭到这样的窜改.除此之外,伊丽莎白在日后进一步窜改了哥哥的作品以迎合纳粹的思想,这些纪录都证明了尼采后来被与法西斯主义和反犹太主义上等号有可能是伊丽莎白窜改造成的后果.
到了1960年代,学者Mazzino Montinari和Giorgio Colli出版了第一本经过详细重新检验和整理的尼采笔记本,将尼采的文稿依据时间先后排序(伊丽莎白和彼得·加斯特是以主题分类,还擅自加上标题、剪贴段落,甚至加上其他作家的文件而没有注明,误导读者认为那是尼采的文笔)[14],这个版本接着也被翻译为各种语言出版.
[编辑] 影响

位于德国魏玛的尼采档案库,收藏了大量尼采的著作和手稿.尼采对20世纪的哲学留下深刻的影响,尤其是欧陆哲学,虽然以分析哲学为主的英美国家要到20世纪后半期才开始注重他的作品.尼采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他企图揭发社会的既有价值观的本质,尼采指出人的动物本性和欲望在形塑人类行为上扮演的角色这一点也大为影响了后来的心理学家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荣格.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学说中重视心理力量的部份也是受到尼采权力意志说的影响.
尼采不仅深深影响了后来的存在主义,他的影响所及还到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解释学等,尼采所提出的“上帝已死”成了存在主义的中心论点:若没有上帝,那么就没有必然的价值或道德律.以及若没有没有必然的价值或道德律,那人类应该如何自处的问题.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尼采的思想开始被人与纳粹主义与反犹太主义相连结,这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妹妹伊丽莎白对于他作品的窜改所造成的,伊丽莎白甚至主动与纳粹人士合作,选择性地解释尼采的理论以正当化对其他人种及国家的战争和侵略,尽管尼采本人曾明确反对反犹太主义.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填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