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如何理解「尽信书不如无书」?

问题描述:

应该如何理解「尽信书不如无书」?
1个回答 分类:语文 2014-10-09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非要用一句话总结的话,就是:读书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抱歉,用了一个已经被烂俗化的词语.
细究读书的目的,我认为大体有三:一是消遣(如小说),二是为了获取纯粹的知识(如科普读物、技术手册、历史纪实、经济原理),三是为了引发自己的思考(如政经评论、文艺论述、哲学社论).「尽信书」在这三种语境里,含义是不同的.如果抛开对书本的应用,单单从阅读的角度入手,这三类阅读都有不同的读法.以下假设你是一个严肃的读者.非严肃读者可直接跳至末段.
2.知识类书籍这类书籍大部分都是干货,要么是事实(如观测所得、软件功能,史实记录、统计数据),要么是经过逻辑检验的知识(如公式定理,原理).这类干货没什么可思考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所以阅读这类书籍,读者没有多大的自由度——除非,书写错了.如果对于同一个东西,前后两本书的陈述不一样,那么至少有一个是错的,甚至两个都是错的.只有这个时候,读者才需要求证第三方来检验.读者需要的不是怀疑精神,而是记忆力.
3.观点类书籍或者称呼为「思想类书籍」也可.这类书籍才是题干强调的重点.阅读这类书脑子要始终有一个立场:书中所言,全是私货.因为作者在书中兜售的不是事实,而是观点.这是独立思考的分水岭.人总是会犯错的,因此观点总有正误,或争议.而思维的惰性,往往令人在仔细地检查一个观点之前就囫囵吞枣,只要它似乎「言之有理」.而此类书籍包罗万象,读者在「信」之前,往往要尝试:
在这些事实的基础上,作者是怎么推导出结论的?有没有逻辑漏洞?有没有玩逻辑花招?有没有以偏概全?(政经评论类,哲学社论类)横向对比作者的评论对象,有没有做到同类对比、结论公允?还是仅仅是自己的口味好恶?读者自己的看法是什么?跟作者的不同是什么?为什么不同?(文艺论述类)如果作者给出了建议,这些建议合理吗?有没有可操作性?假想读者在现实中实施了,会不会出现明显的荒唐?(分析的正确不意味着建议的合理)如果这个作者的观点跟另一个作者的观点不同,谁对谁错?还是都错了?为什么错了?或者属于各有侧重?或者属于两极分化?(书读多了,这个很常见!)如果作者的观点跟你的不同,甚至颠覆了你的观点,你怎么去分析?是他不对,还是你错了?还是可以相容的两种看法?如果书中涉猎是你不熟悉的领域,怎么用已知的知识和经验去判断靠不靠谱?单子还可以开下去.所以你看,如果想严肃地阅读,一本书是不那么容易「信」的.形成错误的观念比没有观念更可怕.如果大脑懒惰,读者很容易吸收大量矛盾的观点,之后要么脑子糊涂,要么前后矛盾.读书对自己带来的不是加法,而是减法.还不如一开始就不「信」.此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是也.市场上大量充斥的是第三类书,它们兜售的往往都是一些廉价快餐式的观点,很迎合这个浮躁的时代.
但了解了以上,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能力,是能正确区分第二类和第三类书籍.出发点错了,很容易南辕北辙.这需要有大量的阅读为基础,也要有一定的思考做积淀.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做到这点,但是如果你愿意认真地阅读,把这些做法当成是思维的健身,持之以恒,那么眼睛就会越来越刁,思维会越来越犀利,人会越活越明白.读书的乐趣不就在此么?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下一页:数学函数值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