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 经济发展了 必然要发展文化 对此做出简要评析 {文化生活}知识

问题描述:

有人认为 经济发展了 必然要发展文化 对此做出简要评析 {文化生活}知识
1个回答 分类:政治 2014-09-27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当今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的背景下,党中央专门研究文化改革发展问题,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在客观上要求文化有一个大发展大繁荣.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总体实力和总体水平同经济社会发展、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同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适应.因此,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而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决定》系统回答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迈进的方向性、战略性重大问题,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的“五个坚持”的重要方针,指明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本性质、根本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动力.这是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认识的又一次理论升华,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必将大大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热情,凝聚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开启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
  文化繁荣发展对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极为重要.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以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基础;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很大程度上植根于民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忠诚.每逢经济社会振兴时期,往往是文化昌明时期.具有泱泱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延绵不绝,关键在于中华文化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新形势下,“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奋斗,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日益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引起世界广泛关注.但作为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和平崛起,不仅仅是经济实力增长,更是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只有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才能积极展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辉煌成就,向世界传播我国祈盼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的愿望.只有创造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有鲜明时代特点,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既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的文化,以开阔的视野、博大的胸怀,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文化相互借鉴,才能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同时,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教育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自人类文明产生之始,教育也就随之出现.文化对教育具有涵濡熏陶的独特作用,教育思想和理念深深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中,并随着文化变革发展而不断更新.同时,教育又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主要途径,是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的主体是人,人的发展要靠教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全体国民素质普遍提高,离不开宏大人才队伍有力支撑.因此,现代教育体系不仅是培养文化人才的重要摇篮,也是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基地,更是支持文化科技创新、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文化发展与教育发展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密切联系.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本身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环节,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和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文化繁荣发展战略高度出发,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发挥教育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教育与文化紧密结合,为将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全文阅读
剩余:2000
上一页:单调性最小值
下一页:溶质质量